50、60后:最后一批认真过春节的人

旅行   2025-01-30 08:45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50后60后成春节主力军
年味渐淡谁之过?

这是你记忆中过年的样子吗?

目 录
  • 50、60后:最后一批认真过春节的人

  • 儿时盼过年

  • 怀念,小时候的年味!

50、60后:最后一批
认真过春节的人

网上有人说现在的春节就是靠一帮50、60后在撑着,可以说现在的5、060后是最后一批认真过春节的人了,深以为然。


50、60后的上一辈,也就是30、40后,基本快走光了,从现在开始的80、90后到00后,对过春节其实是非常不上心的,在他们眼里,春节无非就是个长假期而已,跟国庆没什么区别。


现在年轻人又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不可能去和堂表兄弟姐妹们来往,过年和不过年都差不多,就是自己小家庭吃一顿,不可能像以前一样轮流去叔伯姑舅姨家做客的。


也许数年后,我们将面对一个没有年味,也没有亲情的社会


大家肯定或多或少的都有这样的感受:年味越来越淡了,再也找不到从前过年的感觉。


穿新衣裳、放爆竹、贴春联、包饺子、走门串户拜年、拉家常、发红包、囤年货、挂灯笼……一派热闹祥和的新年景象,这些都是“年味”。


“年”,还是那个“年”,但不知道从几时起,明显感觉“年味”淡了很多,似乎越来越冷清了,再也找不到之前过年的感觉。那“年味”究竟被谁“带走”了呢?

一、年味被爆竹带走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去过年,家家户户放鞭炮,从小年到正月十五,鞭炮声不断,地上的鞭炮纸皮怎么扫也扫不干净,尤其是除夕零点一过,鞭炮声此起彼伏,仪式感满满,在鞭炮声感受年味是最直接的。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出于环保或安全方面的考虑,大大小小的城市纷纷加入到“禁燃”的队伍中,允许燃放爆竹的城市在变少、禁燃区域在扩大,大家已经很难听到鞭炮声了。


都说“爆竹声中辞旧岁”,没了爆竹声,年味自然就淡了很多。

二、年味被高物质生活水平带走了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最期盼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好吃的啊!犹记得我小时候,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饺子,大鱼大肉吃在嘴里那叫一个香,用妈妈的话说就是“快给肚子补补油水”。去邻居家拜年,必须抓一把瓜子、花生、糖果,回到家攒起来慢慢“消化”。


现在呢,生活水平提高了,顿顿大鱼大肉,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之前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食,现在平日生活里也能吃到,大家对“过年吃好吃的”的期盼已经没有那么高了,年味被高物质生活水平偷走了。

三、年味被快节奏的生活带走了

过去,生活节奏很慢,尤其是农村,过年时节正值农闲,也很少有出门务工的,一到过年,人人都放下手头上的活,“一心一意”的过年,这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纵有千金也不换。


而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了,各种各样的压力也随之而来了,外出务工、加班等在过年时也是常态,来不及好好地过一个年,又要转身投入到“赚钱”的常态中,年味被快节奏的生活偷走了。


四、年味被亲戚、兄弟姐妹带走了

之前,亲戚多、兄弟姐妹多,从初二开始就开始走亲戚,初二走姥姥家、初三走舅舅姨妈家、初四走姑姑家、初五走叔叔大伯家……一走亲就是一大家子,兄弟姐妹、表兄弟也多,饭菜分两三桌,大家围坐在一起好不热闹。


如今,亲戚少了,也很少走动了,独生子女也多了,大家各乐各的,走亲访友的频率没之前那么高了,年味被亲戚、兄弟姐妹带走了。


随着“年味”被带走的,还有我们的亲情。


毫无疑问,由于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也许再过数年后,等到我们的子女长大,在他们的亲情观里,只有父母、子女才叫亲情,其他所谓的亲情只是一个称谓。


在农村里,大多数亲戚不会相距很远,逢年过节都会跟着家里的大人走动,走动的多了,在我们的观念里,就有了亲情的概念。


知道这个是我堂哥,那个是我表弟,这个是我小姨,那个是我大伯,也就有了这些人都是一家人的概念。


那时候大到红白喜事,小到杀猪宰羊,一大家族的人都会聚在一起,甚至住在一起,大家相互交流,谈天说地,谁家有什么烦恼,谁家有什么喜事,大家都知道。


同龄的孩子之间也常常一块玩耍,遇到问题都愿意一起解决,这就是我们的家族。

很喜欢木心先生的一首诗歌:

《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从前我们所处的那个环境,虽然落后,虽然贫瘠,但是一切都很美好。


但是随着长大,随着离家,随着我们走进城市,好像很多美好的事物都在慢慢消失不见。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除了父母,除了孩子,你多长时间会给你的舅舅姨姨打一次电话问候,又多久会和自己的叔叔伯伯发个信息,也许久得你自己都忘记了。


随着不联系的时间越长,亲情就越淡了。连90后这一代的人都如此,那作为他们子女的21世纪10后,20后的小朋友们,他们长大还会有家族亲情的观念吗?


因为他们这一代人,很多都在城市这个钢铁森林里长大,上学面对同学,放学家门一关,面对的就只有作业和电视、平板、手机。


除了过年,他们还有多少次机会能和其他亲人见面?


现在过年已经有很多比较远的亲戚不走动了,那十年,二十年后呢?


将来的某一天,他们甚至会不知道这个人是他大姨,那个人是他小叔,这是多么可怕的事。


国家由无数个小家组成,小家团结了,才能促进大家的团结。


以后的日子,多让孩子接触亲人,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我们的家人。别让他们沉迷在绚烂的游戏、毫无营养的动画里面。


有亲情的社会,才是有温暖的社会!


所以,趁着过年,让我们的孩子感受一下传统年味的好处吧!

儿时盼过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精神生活也非常单调,过年,就是我们小孩最大的期盼。

儿时盼过年,是因为过年能穿上新装。我在家排行老幺,平时都穿哥姐穿后改装的旧衣服,只有到了过年,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新装。所以,除夕那天,我便早早起床,急不可待地穿上新衣服,美滋滋地约上几位同样穿新装的小伙伴走街串巷,在邻里街坊面前显摆 。虽然新衣服有些肥大,色彩也不鲜艳,但我们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快乐、幸福的笑意。

儿时盼过年,是因为过年能吃上肉。小时候我家穷,平时,饭桌上肉不常见,只有大过年才可以尽情吃肉。每年腊月廿六过后,我家便宰年猪,俗称"围猪",也就是四户人家平分一只猪。年猪宰好后,父母便忙开了,把分到手的肉切成大小不一的片或块,分别用盐、糖腌起来,留到过年自家吃或走亲戚用,猪头肉、猪内脏等处理干净后,与咸菜或者白菜干一起焖成一锅,过年前家里人先享受。那时侯,每年春节前后几天,天天都有香喷喷的肉吃,真是大快朵颐。如今想起,肉香余韵尚留唇齿之间。

儿时盼过年,是因为过年可以玩鞭炮。我家在农村,家家户户在除夕夜都有燃放开门炮的习俗。在我记忆中,从上小学开始,每年的除夕夜,我在家等开门炮放毕,便急忙拿起手电筒跑出去,与小伙伴一道四处寻找未燃尽的鞭炮,把一枚枚完好的鞭炮装进口袋里。因为拾炮的小伙伴很多,有时还要争,还要抢,场面相当激烈有趣。天大亮后,小伙伴们便聚在一起,快乐地玩起放鞭炮。那时,放鞭炮的花样也很多,有时一手拿香火,一手拿炮,点燃后立即扔向空中,看爆后的大红炮纸纷扬飘落;有时用破面盆、旧水桶盖住点燃的鞭炮,听听炮响带来的音效;有时把鞭炮埋进泥土里,只留炮芯,点燃后看其威力有多大。不管是哪种玩法,小伙伴们都乐在其中,一声声炮响也就成了儿时过年最欢快、最开心的乐曲。

儿时盼过年,是因为过年有压岁钱。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农村,大部分家庭的经济都很困难,在生产队劳动都是计工分的,10分工大约值一块钱。平时,我们小孩几乎没有零花钱,只有到大过年的时候,长辈、亲戚才会给我们压岁钱。虽然,每年的压岁钱,大头给父母收缴起来,但我们还是可以截留一点自己花。过年那几天,就是我们小孩最开心的日子,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糖果好好享受,也可以买一挂鞭炮拆成一枚枚慢慢燃放,有些女孩子还可以用压岁钱买到心仪的文具盒。

儿时盼过年,是因为过年还可以看舞狮、听唱曲、吃年糕.....


如今,那满载着童年欢乐的过年,将永存脑海,成为生命中难忘的记忆。


怀念,小时候的年味!

“人越长大,就越怀念小时候的年味,不是那时候有多么欢喜,而是再也找不到曾经的感觉了!”


还没到过年,妈妈早早就会亲手做好过年的果子,豆角酥、煎果子、炒花生、瓜子、米糖……我们就在旁边给妈妈打下手,想吃随手就拿。

▼除了嚼不完的零食,和暂时告别作业的烦恼,最欢喜的莫过于:妈妈会给我们每个小孩织一件新毛衣。

▼腊月二十四,全家大扫除。除旧迎新,我们最爱负责的就是烧屋前的杂草。

▼除夕那天大人们从早上就开始忙活年夜饭,到了下午五六点钟总算开饭啦!一大家子人品着美食,感慨于一年来的付出与收获,其乐融融。

▼整个村子,火树银花不夜天。小孩子们拿着5角一支的烟花,狂乱飞舞,不亦乐乎。

▼大年初一从来不会睡懒觉,早早就会爬起来,帮忙爸妈贴对联,抢着第一个去给长辈们拜年。

▼新的一年又长大了一岁,爸爸会给我们照一张照片作纪念。

▼喊上邻居家的小伙伴们,去各家门口搜罗爆竹。

▼和小伙伴比谁胆大,谁的爆竹多,谁的爆竹响,谁的玩法最奇葩。

▼走门串户,那时嘴比蜜甜。左一个恭喜发财,右一个万事如意, 回来的时候口袋鼓鼓囊囊的。

▼得来的压岁钱,妈妈总说:先替你们“存”着,这大概是童年最大的谎言吧。但是,偶尔会留给我们下一点零花钱,我们就跑去商店,买平时不舍得吃的零食,不舍得买的玩具。

▼大年初二,穿上新衣服,坐上爸爸的自行车去外婆家。最幸福的是,有好多好吃的和压岁钱,还能和半年不见的表兄弟、表姐妹一块玩。

▼表兄弟聚在一起,喜不自禁。捡石子,扔水花,都玩得不亦乐乎。

▼我们分享各自的玩具,偷偷躲在房间里边吃边玩。

▼那时候的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把玩具枪,我们最爱比拼谁的枪法准。

▼鞭陀罗也是我们的必玩项目。

▼跳房子,脚感很重要,一块好石头也很关键。

▼踢毽子,毽子是自己用铜钱和包装带做的,好看又好玩。

▼下军棋,貌似男孩子总是比女孩子玩得更好。

▼那时候流行骑自行车去拜年,哥哥载着弟弟,姐姐带着妹妹。

▼过年要是能碰上下雪,那就把我们高兴坏了,堆雪人,打雪仗......

▼到了晚上,我们聚在一起打麻将。

▼那时总是玩不过瘾,女孩子们回到房间,还要围着被子斗几盘地主。

▼男孩子们则晚上不睡觉,裹着被子,在床上吃零食。

▼从前没有手机没有WIFI,但日子却过得很开心。怀念那些年,那份浓浓的年味儿。


来源:鸿渐风


转自:老知青家园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