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晚年(一)| 余杰

旅行   2025-02-01 00:01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一)


余 杰


1、阿海的临终嘱托

躺在病床上的阿海喃喃地想说话,老伴连忙问道:有啥事情?

阿海摇摇头,许久才说道:想……儿……啊!

说完,阿海沉睡了。老伴习惯地为他盖上被子后,离开病房到外面去透透气。

昏睡的阿海仿佛在眼前呈现出这样的一幕画面:

一辆警车开到家门口。

走进家门的四位警察给儿子和媳妇戴上了手铐。

阿海和老伴连忙阻止警察,口中不断地喊道:你们为啥要带走我们的儿子和媳妇?

警察冷冷地说:他们犯了诈骗罪!

诈骗?阿海和老伴惊讶地望着儿子和媳妇的背影久久说不出话来。唉,儿子啊儿子,那一刻阿海死的心都有。

想想自己与老伴好不容易从农村回到城里,挤在一间亭子间里结婚生子。好不容易把儿子养大成人,难道这一切都化为泡影啦?

阿海的眼前呈现的是儿子懒懒散散的模样。儿子好不容易混了一个中专文凭,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超市收银员的工作,好不容易在年近四十的时候找了一位安徽姑娘结婚了,眼下一切都完了。

阿海记起了朋友们的劝告:你不能再这样宠着孩子了,会惯坏他的!但是阿海却认为这不是宠啊。有了儿子以后,阿海的心里总是有个心结:不能让儿子再受自己年轻时候的苦!想想自己的一生,小的时候家里穷,到了困难时期连饭都吃不饱。等到上学读书的时候,突然来了一场大革命,不读书了。再不久全部到遥远的农村去了。唉,那个日子真苦啊。每天下地干活,累得跟孙子似的。好不容易熬到大返城了,终于回家了。这样的日子能忘记吗?还有呢,回城以后自己进了一家工厂干活,没有文化啊只能当辅助工。每天搬运垃圾,给师傅们端茶递水的。累死累活还不说,有时还要被车间主任训话。才干了十年,厂子倒闭了。阿海下岗回家,在家门口摆起地摊勉强度日。后来找到一份搬运工的活儿,干到五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力不从心了,只好躲在家里养老了。

不能啊!自打有了儿子,阿海的心里别提多么开心了,儿子啊,传宗接代的儿子成为他心中的宝贝。阿海咬定一个目标:不能让孩子再过自己曾经的苦日子。

唉,儿子不争气啊。到了今天连个孙子都没有。阿海的心里别提有多么难受了。一气之下,阿海心脏病发作住院了。

阿海搞不明白,儿子和媳妇辞去了超市的工作,整天躲在家里摆弄着电脑。阿海不懂电脑,搞不明白这个玩意是干什么的。他也懒得去搞明白,自己才小学毕业,那些外国字看不懂。他懒得问儿子和媳妇,反正看他们有收入,小日子过得还可以的。媳妇隔三岔五买个名牌包包,儿子喝着茅台酒。阿海心想,只要他们的日子过得比自己好就行了。就是这小俩口不愿意生个孩子。跟他们提起此事,他们总是敷衍阿海:知道了,等忙完这一阵就给你生个大胖孙子。

真没想到他们是诈骗!阿海有些晕了。

病房里安安静静,阿海戴着氧气面罩躺在病床上。许久,阿海醒了。他看着老伴,手抖抖颤颤地摘去面罩,张大嘴说了三个字——要孙子!

阿海喘了一口气,走了。



2、养老院里的哭泣

快过年了,老李特意跑到养老院来看望曾经一起上山下乡的老刘。

夕阳下,老刘蜷缩着身子坐在养老院花坛边的长椅上。他目光呆滞望着老李,许久才张开嘴:你来了!

老李握着老刘的手问道:近来还好吗。

老刘点了点头。

老李无语。他明白对于这位曾经在同一屋檐下,同吃一锅饭的知青朋友,更多的话语都是无用的。能够来看看他,也算老李尽到一份老知青的情谊而言。面前的这位老刘,如今已经是孤身一人了。早年从农村回城后,老刘进了一家国有企业当上了钳工。那时,老刘有些得意啊。堂堂的国企,一份技术手艺,月工资41元,令人羡慕啊。那时老李进了一家里弄生产组,每天围着大娘阿姨们转,拿着一天9毛钱的工资。

真所谓世事难料啊。老刘没干多久就患病了,得了一种奇怪的肝病。老刘开始请长病假,一直在家里休养。企业倒闭后都无人问津,为此老刘十分苦恼。好在老李混得有点出息,从生产组走出来的他,到区级机关工作了,已经是一位处级领导了。老李见状帮着老刘联系了许多单位,最后将他的关系挂靠在一家企业,总算解决了老刘一份最低工资,还有一份最低的养老金。

这辈子老刘没有结婚。自从生病以后稍微有些好转的时候,老刘也曾想着找个老婆,总归要成个家吧。那会儿老刘想,哪怕是找个外来妹也行。可是,哪个姑娘会找一个病怏怏的人呢?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刘不敢有这份痴想了。他常常哀叹自己是生不逢时啊。一个人坐在家里唉声叹气,喝着闷酒,抽着劣质的香烟。家里那台9寸电视机始终不关,陪伴着老刘没日没夜地生活。

等到可以办理退休手续的时候,还是老李帮着办完了全部手续。当老刘得知自己的退休工资可以拿到2500元的时候,他激动地哭了:没有想到啊,退休的这份工资比我的病假工资还高啊。老李心头一阵难受,比一比自己从公务员岗位上退休的工资是老刘的几倍。不公平啊!

不久,老刘居住的地方要拆迁了。他立即托老李帮着找了一家郊区的养老院住下,用他自己的话说:这辈子就这样了,在养老院等死吧。老刘无儿无女,居住的房子是父母留下的。为了那笔动迁款,他与几位兄弟姐妹发生了争执,差点打官司到法院。住进养老院的那天,是老李送他进来的。老刘拉着老李的手哭泣道:好兄弟,帮个忙吧。对我的兄弟姐妹们去说,动迁款我一分都不要了。我就在这里等死了!

老李难过地注视着老刘。

老刘流着眼泪说:人情淡薄啊!还好有你这位好兄弟,要不然我这辈子该怎样活下去啊!

离开老刘的时候老李说,好好活着!今年的大年夜,我陪你过!



3、走四方、路迢迢

“老王,这回上哪儿去旅游啊?”

“新疆!”

“哇,好远啊。”

“自驾游!”

老王和爱人得意地向邻居告别,背着照相机拉着旅行箱走了。

退休后的老王一年中难得在家几天,老两口走南闯北到处游山玩水。是啊,老王活得够潇洒了。作为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在回城后,老王靠着自己的努力当上了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高管。爱人是一起上山下乡的,在大返城的前夜他们结婚了。刚回城,儿子出生了,喜得老王乐开了花。现如今儿子在一家上市公司当上了老总,儿媳妇是一家医院的医生,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不用老王操心了,所以旅游成为老王生活的全部。他常说,趁着走得动的时候抓紧时间啊!

年近七十了,老王游山玩水的兴致依旧不减。这次出发前,儿媳妇关照他,最好不要自驾游。因为在最近一次体检的时候,儿媳妇发现老王的心跳有些问题,儿媳妇希望他再进行一次全面的复查。老王得知后对儿媳妇说,你看看我吃得下睡得着,小酒可以喝三两呢。没事,等这趟旅游回来后再说吧。

约上两位好友,四个人出发了。

当天第一站休息在合肥。老王预定了一家五星级宾馆,休息了一会儿就一起到附近的一家餐馆就餐。

老王端着酒杯对好友说,咱们慢慢开,等到了新疆我第一站就想去看看喀纳斯,据说那儿美极了。现在啊,我就是新疆和西藏没有到过。下决心在近几年一定要去新疆西藏看看,了却一份心愿吧。

开心的一刻,老王一杯又一杯喝着五粮液小酒。爱人在一旁劝道:少喝点啦,明天还要开车的。听说喝酒后隔夜也能查到酒驾。

没事的。

第二天起了一个大早,他们出发了。

朝着新疆继续前行。一路上老王边开车边哼着小曲,时不时还要对沿途的风景点评一下。

终于,他们的车到了新疆。住下后老王还是喜好喝上一口小酒。那天老王说,我的天啊,那些当年从上海到新疆建设兵团的知青真的不容易啊,这么远的路。想想我们当年上山下乡到江西,已经累得吃不消了。不容易啊,这帮子上海赴疆的老知青!

喝着喝着老王感觉有些头疼,老伴劝他早点休息。

梦中的老王想起了在劳动局门口的那一幕。一群从新疆回来的老知青们举着牌子喊着口号,在他们的四周是一辆辆警车严阵以待。他们干嘛呢?原来是要求享受与这个城市同等的养老待遇。那天,老王在他们身边不敢多语。想想自己是国企的高管,共产党员,生怕说漏嘴被边上的警察发现。再看看那些已经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老王的心里一阵难过。当年动员人家去新疆的时候说得多么好啊,现在呢……。梦中,老王大叫了一声,喘了一口粗气。

第二天一早,无论爱人怎么叫唤老王,都不见他回应。

猝死!老王走了。



4、唉,最好不要生娃啊

一大早小强的娘就忙着做早饭。她对睡在床上的老公说,待会儿起床后锅里有泡饭,我给你买来了一根油条。说完她急匆匆地出门了。

小强娘要赶到十里外儿子的家里。儿媳妇怀孕,过几天要生产了。说起儿子,小强娘有一肚子的气。四十多年前小强娘与丈夫一起从农村带着儿子回到了城里,三个人蜗居在一间亭子间里。那会儿日子虽然过得苦一些,但是凭着两个人在国营单位的收入还是可以混混。到了九十年代的时候,夫妻俩都下岗回家了。怎么办呢?老公在小区里当保安,小强娘当上了钟点工。好不容易把儿子拉扯大,可是他不争气啊。儿子读完初中就再也不愿意上学了,开始在社会上瞎混。一会儿到汽修铺干零活,一会儿到饭店去当服务员。总之,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要不然就躲在家里玩游戏机,靠着老俩口微薄的收入过日子。最气人的是儿子有时会泡在游戏机房里几天不回家。老公多次大骂儿子,可儿子就是死皮赖脸地不理不睬。最近,儿子所在的饭店倒闭了,唉,这日子真的难过啊。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强娘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了。老公前两年患了糖尿病,卧床不起,只好辞去了保安的工作。幸好两个人都到了退休的年龄,有了一份退休工资。小强娘对儿子说,你总要好好找份工作啊,我们总有一天要死的,到了那时你靠谁啊!劝归劝,私下里儿子张口要钱,小强娘边埋怨边掏钱。

去年,已经四十岁的儿子突然带回一个姑娘。儿子告诉小强娘:这是我的老婆!

老婆?

小强娘惊讶地望着眼前的姑娘。

那位姑娘开口了:妈,你好!

小强娘一听是外地口音。

行吧,自己不争气的儿子总算有个老婆了,可以成个家了,以后可以让他们自己过日子了。

小强指着身旁的姑娘说,妈,她怀孕了!

小强娘一愣摇摇头说,好吧,那你们啥时候办结婚呀?

儿子说,办什么办,就那么回事情了。

小强娘晕了。这就什么事呀!没法子,只好随他们去吧。私下里小强娘问儿子说,你们打算怎么过啊?

儿子告诉她,已经租了房子,自己过。但希望老娘帮着付房租。

小强娘再次晕了。她对儿子说,你爸你妈就是这点退休工资,你看看以后的日子叫我们怎么办啊!

儿子说,你们俩每月也有七八千退休工资了。我呢,现在在超市上班,每月才四千元。你儿媳妇怀着孙子了,只好在家里歇着。你们不管我们,谁管!

小强娘无语。

儿子说完理都不理走了。

唉,小强娘长叹了一口气:那你们晚点生孩子啊。再来个小孙子,这日子怎么过呀。五口人,就这点收入。你们最好不要生娃啊。

说归说,小强娘遇到街坊邻居的时候还是会笑呵呵地说,我儿子结婚了。对,明年我要抱孙子了。


【未完待续】


鸣谢:余杰先生赐稿分享!


作者
简介


余杰,男,生于1952年12月25日。现居上海。

1970年4月从上海向东中学(原南洋女子中学)69届初中毕业,到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上山下乡。1979年2月返回上海,进入上海第三机床厂当工人,后在宣传科工作,1986年入党。先后担任企业党委委员、党办主任、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厂长等职。2002年参加上海临港新城(现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担任港城集团行政总监、党办主任。2012年底退休后在浦东新区国资系统发挥余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至疫情爆发为止。自2007年起在网络上刊发有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文章约450万字。


《城市记忆》系列热文


弄堂

有轨电车

小书摊

石库门里客堂间

跳马

荒人滩与曲阜路

垃圾桥

大饼油条

灶头间

过街楼

剃头

照相


【小说】5号里的故事


第一章:上山下乡那年

1、阿贵又要倒霉了

2、蠢蠢欲动的孩子们

3、夭折的“革命”

4、荒人滩的闹剧

5、无事可干的我们

6、吴太太被斗了

7、刘家伯伯的手艺

8、烧书的前夜

9、荒人滩里烧书

10、冷飕飕的冬天

11、坚决不去

12、刘家伯伯死了

13、救命之恩

14、我在,谁敢欺负5号里的人!

15、吴太太唱起了黛玉葬花

16、萱萱要上山下乡了

17、宝哥哥的失态

18、宝哥哥参军去了

19、吴太太疯了

20、挨斗的夏家叔叔

21、伤心的夏家叔叔

22、大宝宝的心思

23、一针见血的二房东爷爷

24、大宝宝和萱萱都去江西插队

25、骚心不死

26、老裁缝

27、捉奸

28、周老师家的一个谜

29、周老师一番话

30、李长根懵了

31、小黑皮的困惑

32、小黑皮失踪了

33、范家奶奶的烦恼

34、我决定去云南

35、上山下乡前夕

36、暗淡的春节

37、从此不是上海人了

38、5号里的孩子们都走了

39、第一个回来的是宝哥哥


第二章:大返城那年

40、千里之外的相遇

41、小狗子立功了

42、小狗子死了

43、他们有了孩子

44、爱情与回家的矛盾

45、盼望调令早点到来

46、刘小妹的调令到了

47、离别的那一天

48、萱萱的噩梦

49、萱萱的心在流泪,流血

50、妈妈,我在天堂里等你

51、5号里的人都哭了

52、吴局长决定再次去江西

53、推心置腹的交谈

54、大宝宝被救了出来

55、好事多磨

56、夏军顶替回来了

57、小裁缝落户5号里

58、大家都在关心小黑皮的下落

59、喜事一件件来到5号里

60、我们要回家

61、较劲

62、奋力的抗争

63、阿勤死了

64、伤心的阿福

65、阿福要报仇

66、愤怒的脚步

67、火星点燃了

68、为阿勤守灵

69、别了,阿勤

70、悲伤的5号里

71、张老师出来了

72、北上的一幕

73、福林的《勒令》

74、慧娟有孩子了

75、我接到了顶替的调令

76、离开云南的那一刻

77、再见了,云南!

78、终于回家了

79、熟悉又陌生的5号里


第三章:动拆迁那年

80、小版纳,你在哪里?

81、借房

82、姑娘找上门来了

83、夏家叔叔的梦

84、夏家遭殃了

85、支内的小狗子父亲

86、小狗子的父亲死了

87、邻里亲情

88、有情有义的邻居们

89、南下深圳

90、灰头土脸的大宝宝

91、从头再来

92、大宝宝的努力和小裁缝的刻苦

93、争气的小裁缝

94、小裁缝当厂长了

95、起死回生

96、被押回来的长根

97、我们去见李长根

98、悔恨交加的李长根

99、不速之客

100、小黑皮留下的话

101、可怜的小黑皮

102、一个家的悲剧

103、宝哥哥的烦恼

104、宝哥哥的不顺

105、宝哥哥离婚了

106、千里寻子

107、小裁缝的苦恼

108、5号里的新住户

109、阿慧的苦楚

110、不争气的女儿

111、精明的大宝宝

112、5号里的钉子户

113、刘小妹的儿子考上了复旦

114、张教授话石库门

115、夏军有了着落

116、这里留下的是记忆

117、再见,5号里


回城以后……——在车间

(上) (中) (下)


梦之城——临港新城开发始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梦之桥

        

        

        

  


知青文汇

说说:我们这些人后知青时代的晚年生活

天地之间一杆秤 —— 悼念“知青之父”赵凡

他,无愧覆盖这面“知青”的旗帜!

上山下乡运动终止的见证

送你一束沙枣花


你们是谁—— 写给60岁的“知青”

一位农民工朋友谈“知青精神”

上山下乡那些年,我们眼中的运动

知青讲述:上山下乡的那一刻

知青口述:我们的后代


知青啊,不要捂着伤口唱赞歌!

夕阳下……

墓碑

落叶归根的我们,不易!

第一次出远门


告诉孩子:我们为啥叫知青

孩子们,你们都懂得了吗?

张铁生的白卷与人生的大起大伏

当过知青的人 明白了珍惜的含义

留在那里的知青爱情


一位50后,从儿时到退休的国庆记忆

偶遇知青朋友

当过知青的人 懂得了回家的幸福

老知青命运录

过年了,想起了他们


青海知青大返城纪实

回家的感觉一辈子忘不了

知青口述:我们的爱情并不单纯

我期待着放上鲜花的照片

在西双版纳过的最后一个春节


《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云南》影集,我们盼了4年了

我们的脚步——即将走完人生之路的老知青们

知青回家探亲的故事

偶遇记

云南知青生活趣事


还记得那个下乡时带队的老师吗?

知青往事:抽烟趣谈

我们的晚年

知青口述:恢复高考的那些事

知青话题七篇


版纳留痕——云南农场十年知青生涯


我的后知青时代生活

(连载之一)1979年:后知青时代生活起点

(连载之二)1980年:追赶时代的脚步

(连载之三)1981年:春天的气息

(连载之四)1982年:我要读书

(连载之五)1983年:成家立业

(连载之六)1984年:生活的新起点

(连载之七)1985年:我的大学


写给正在奔向八十的我们

生日与姓名的故事

老房子的记忆

理发小议

上海街头掠影


➤社会即景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人在旅途

(上) (中) (下)


➤走在历史的凹陷处

(上) (中) (下)


临港——从哪里来----沧海桑田之巨变


➤当我们老了

(上) (中) (下)


一份沉甸甸的思考 ——读《阿姆斯特丹兄弟对谈》


➤致我们消失的青春

(上) (中) (下)


➤从社区出去,再回社区去的话题

(上) (中) (下)


➤怀念那个春天的年代 ——八十年代初期看过的话剧

(上) (中) (下)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