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闷蜗居:二十世纪末上海底层市民个生活状态

旅行   2025-02-02 00:01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以市区人举例(本地人弗算),绝大部分80年代中期前,基本上全像众牲一样高密度住在市中心,鼻祖级长工,三四代同堂大流,人均4平俯仰皆是,2平特困户一大帮。


要体会具体情形到老城厢去参观好来,再弗去以后估计看弗见哉。


无么空可以看纪录片,弗多描述,反正我小辰光一户人家困觉房间是在楼梯下头个。个咾真正个上海历来是小来死,高密度历来主旋律。伯伯办公室里也无几化人,随便寻就好寻得出一个住小南门、一个住小东门搭一个住老西门,还有一个文庙,算上伯伯住小北门,单单老城厢轻松就五个了,弄弗好我搭伊拉小辰光路上向碰着过。


80年代后期开始到90年代后期,开始一轮大动迁,以阿拉南市为例,交关人就是搬到南市个浦东部分去了——伊歇阿拉屋里动迁根本无么浦东新区,还仍旧算南市区(黄浦搭杨浦情况类似,是细长条,即今天耀华路+浦东南路+浦东大道沿江地带),乃么住工人新村个人越来越多,五到七层,条件稍许好眼,迭个也就是后来外地人俗称个“老破小”(但搭今朝外地人看到外观两样,现在看见个迭种叫平改坡润色版,从前基本是一片灰,世博前夕大概觉着中国顶大城市,弄弄么迭种住房条件,实在坍台,个咾开始要面孔了),单位效益好么还好喫喫福利分房,交关老高层其实就是单位自家造个,不过侬弗要觉着啥普遍来死,分房迭排事体领导优先。即使到今朝,仍旧有海量户籍人口住在迭排房子里向,其组成自然是三口之家或者再加祖辈。


个咾此类主流上海家庭之后翻身靠啥?并弗是主要靠啥拆迁,拆迁前前后后真正翻身个一塌刮子只有几年,噱倒噱进弗弗少少(只是侬觉着会得有大规模报道伐),惠及个市区人更是寥寥无几,主要是世博会周期里向个,实质上也是透支未来人群个利益。举只老简单个例子,浦东世博周边上南地区,假使侬手上有十年以前个照片,会发觉此地实际上住人个地方根本就无么啥个卵变化可言。翻身靠个就是在踏准时机轧进买房,买对么的的刮刮好少奋斗几十年,甚至还有条件再多买套;买晏了么,放低要求去来套层高合适个老工房将来替父母养老还是可以;再晏么,就是原地踏步,继续三口之家一套,仅此而已,结束。穷搭弗穷,对于大流上海家庭,看个就是迭只环节。


上车及时个人是非常高瞻远瞩还是啥,倒真讲弗出,交关是结婚刚需上车(譬如子女75-80后左右的,尤其儿子);或者改善居住条件想法邪气强烈(譬如阿拉小阿姨,原先住在陆家浜路附近,房子比阿拉屋里还蹩脚,碰着额角头,顶合适个几年里向问兄弟姊妹爷娘借眼铜钿,孤注一掷买着今朝肇家浜路附近某高层,外加足够大。伊拉老宅几时动迁?就是2020年,畀侬两选一,要么滚远郊,要么畀侬300多万,300多万有卵用,好买肇嘉浜路?);


甚至有稀里糊涂跟风上车,搭个点在股市里赔光个人无啥本质上区别,只是历史只选一边罢了。至于当时房价收入比看似比今朝合理交关,伊个年代,买房对于当时普通家庭是否真正轻轻松松,侬去问问长辈,问问伊拉当时面对个经济开支状况哪能,饭碗头能弗能够保牢也是问题。


转自知乎(文字已吴化)


来源:句鱼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