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与“虹桥”有关的地名,除行政区划外,最有影响力、最为人熟知的当数虹桥路。虹桥路如一条长龙蜿蜒匍匐在上海市中部,长宁区南部,跨长宁、徐汇两区,是东西交通主干道之一,上海市区通往虹桥国际机场的国宾道,东起肇嘉浜路(长宁区境东起淮海西路),西至虹桥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与318国道相接,全长8623米,宽40米,其中车行道宽15.6-29米,沥青混凝土路面。虹桥路是2005年11月批准的上海中心城区12个历史风貌区之一,64条永不拓宽的风貌保护道路之一。自1901年筑路起,至今她已历经120多年的岁月,从一条非正规的“赛马道”,继而因“越界筑路“而正式诞生,之后不断修缮拓宽,从美丽的老洋房和乡村别墅到著名的国宾道,再到上海改革开放最早的前沿窗口之一,是一条见证上海历史变迁的“档案道路”,并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焕发新活力......
旧时的虹桥路
太平天国起义后期,外国侵略者在帮助清政府镇压起义过程中,借口军事上的需要,擅自向外开辟通道,即修筑所谓的“军路”;另外为骑马享乐之需,又在界外辟建跑马道路。如新闸路、极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以后,外国侵略者按理应将这些位于华界范围内的道路全部交予清政府管理,但他们却早已另有所图。
外国侵略者迫于国际舆论压力,不敢明目张胆蚕食中国的土地,于是想出越界筑路的办法来阴谋抢夺,通常是由工部局在租界以外一些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收买土地,悄悄地修起马路,在马路的周围再修筑一些支道,然后就擅自派出巡捕前往这个区域管理治安,强行向道路两侧居民征收捐税。接着,这个区域内的工务、卫生、收捐派税等统统由租界当局包揽,外国人所办的电厂、自来水厂也相继赶来架线铺管,设置水、电、煤气等设施。这样,工部局就在界外的这个区域中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租界的范围实际得到了扩大。
从1866年开始,工部局开始“接管”所有越界辟筑的道路。为了使这种“接管”站得住脚,工部局修改1854年的土地章程,对越界筑路设立专门的条款,明确规定租界内的外国人可以在界外购地修筑“街路”和建造“公花园”。这个条款不仅使工部局接管界外已筑道路变得合法化,而且使工部局继续进行越界筑路有了“法律根据”。从此以后,越界筑路就成了租界扩张的主要手段。
供稿:编研宣传科
前文回读:
来源:长宁档案史志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