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以来,全国迎来大范围降温。
在东北地区,寒露过去之后,人们就开始准备存粮过冬。这意味着,东北早市迎来了最热闹的阶段。
这个季节的东北早市,天还没亮就开摊,在裹着大棉袄都只是基本取暖操作的清晨,最好的早市指路牌就是空气里延绵的热气。
四个玉米面饼一块钱,一袋豆腐脑装满一块五、一碗不限量的大碴粥两块钱......东北早市以摊主们的爽快、存放货物的简便、面食种类的繁多、物超所值的价格和按车计算的购物量,风靡短视频平台。
网友分享的东北早市场景 △图源:社交媒体
不过,随着物资越来越丰富和购物越来越便利,超市、电商正在挤压早市的市场。但囤秋菜的习惯和旺盛的烟火气,使得早市仍是东北人心中最温暖、熟悉的存在。
包罗万象
东北的面积很大,光是在黑龙江省,从省会哈尔滨到中国最“北极”的漠河,驾车距离和上海到北京一样,都是约1200公里。
然而,相较于南方的“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较为一致的气候和广泛分布的黑土地,让这片广袤的区域呈现出跨越巨大地理范围的同一性和丰富性。这表现在东北早市上,便是各地都在买卖同样的商品类别,而且有着同样大型的规模。
东北早市 △图源:图虫创意
面食是东北早市的主角之一。
油条、油炸糕、黏豆包、玉米饼、肉包、韭菜盒子、肉素馅饼、蛋堡……这些早市上频频露脸的面食,堪称“碳水界扛把子”,不仅让人眼花缭乱,甚至产生怀疑:是不是身处于主产小麦的华北,而非中国水稻主产区的东北。
除去丰富的早餐品种可供挑选,入冬之前,人们聚集在早市的最大原因就是囤秋菜,这几乎成了东北人专属的“入冬仪式”。
东北的冬天通常可以持续5个月左右,漫长的冬季里,新鲜蔬菜种类较少并且价格昂贵,这让东北人养成了囤秋菜的习惯。
李栩(化名)家位于哈尔滨的市中心,在小区门口的早市里买上一麻袋土豆、两大捆葱、二三十颗大白菜是这家人在入冬前的常规操作。“有时候睡梦中被妈妈的电话叫醒,只用说下来一下,我就知道是要找苦力搬菜了。”
网友分享的“秋菜一条街” △图源:社交媒体
在囤秋菜这件事上,麻袋成为基础计量单位。如果市场离家有点远,装送工具还得从手晋升为车。自行车、三轮车、小轿车到小货车,一排排列好,这种独属于10月份的“车展”,是囤秋菜的正确打开方式。
正如网友所言:“在东北不管你开的是啥车,都得给你妈拉秋菜!”
随着气温的下降,入冬后的东北早市,将呈现出另一番与众不同的景象——摊主可以毫无措施地直接摆放水产和雪糕进行销售。
这也是湖北人陈琐(化名)在东北旅游时最为震惊的事情之一。“我在吉林市逛那边的菜市场,第一次见到在冬天大规模卖雪糕,还是直接用纸箱摆在地上卖,而不是装在冰柜里。”
表皮呈黑色的冻梨、冻成根棍的大鱼、像块肥皂的冻豆腐……从没见识过的场景让陈琐在那个冬天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我开始不懂卖这些快冻成‘凶器’的东西要怎么食用,直到我买了两个冻梨带回有暖气的房间,放在暖气片上,等待稍软的时候用勺子刮着吃。”那一瞬间,陈琐觉得自己算真正体验了一把冬天吃冰的美妙。
冻梨 △图源:图虫创意
不管是让人目不暇接的早餐品种,还是论车购买的秋菜,摆在地上销售的雪糕,可以说,丰富的物产、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东北早市包罗万象的独特景象。
量大且便宜
如果说南方的菜市场能风靡短视频平台,是靠它“无所不能”的精致服务,那么北方的菜市场“让人艳羡”,绝对是靠它的量大且便宜。
在东北,这一特点尤为明显。跳出东北菜里“碗比脸大”的地三鲜,以及一锅吃饱五六人的铁锅炖,东北早市上的饼和馒头都能让人不由感叹:“原来还能做成这个规模!”
网友分享的东北早市上售卖的食品 △图源:社交媒体
据李栩介绍,家里不会煮米饭时,通常会用买来的草帽饼和油饼来代替成为主食。“这种饼有大有小,不过基本上都有10寸——12寸左右,整张饼售卖,不会像南方一样切开,中午3个人吃2张饼再加上其它一些菜就能饱。”
此外,在东北早市上, 常见的还有用大号塑料袋包起来的粉条、用麻袋装着的土豆、用大货车拉着的白菜,南方菜场通用的“个”、“根”在这样的气势下都得“羞”于出场。
比“量大”更显豪爽的当是“便宜”。五块钱买到一兜苹果、两块钱提走一堆辣椒、八毛尝到一个火勺(备注:一种特色小吃)......
短视频博主不需要花20元便能达到吃饱、吃好,还带走的地步,隔着屏幕的网友一遍遍重复,“东北人好幸福!”、这个物价是认真的吗?”、“现在去东北还来得及吗?”
网友讨论东北早市里的物价 △图源:社交媒体
至于今年被无数人惊呼的“雪糕刺客”、“水果刺客”在这里并不常见,箱子装的雪糕单价很少超过2块,20元的预算可以直接拿纸盒装;8块钱一斤的草莓来上两斤,一口塞下3个也不会心疼,诚心诚意整箱买的话,再给你打个折上折也不是不可能。
在李栩的印象中,以前可以用5块钱买到2个自己心爱的蛋堡,也可以用6块钱买到一个10斤的大西瓜。
“现在哈尔滨很少会有这样的物价了,不过2块钱一斤的西瓜还是相比于杭州、北京等地的西瓜便宜很多。”
当之无愧的“早”
东北早市的兴起,与当地重工业发展紧密相关。
作为中国最早拥有铁路的地区,起初东北大部分城市的产业结构都是较为单一的工矿产业,缺乏完善的现代化购物体系,这为许多城市中心诞生早市提供了土壤。
重工业发展催生东北早市 △图源:图虫创意
在老一辈东北人的记忆中,城郊的农民天还没亮便带着菜园里新摘的瓜果蔬菜,乘着通勤火车来到市中心的早市,卖到各部门的上班时间点便收摊,再在城里买些家里需要的日用品,走走逛逛,又回到家中。
也正因为早市的主要购买对象是工厂职工,购买行为需要在上班前完成,东北早市是真的当之无愧的一个“早”字。
一般来说,早市所在的街上,凌晨5点左右会陆续出现一些摊铺,6点开始出现赶早的买家,7点步入最热闹的阶段,8点便恢复为正常的大马路,如果睡个懒觉,可能连最后一片菜叶都见不到。
李栩家的早市采买任务一般都由8点上班的妈妈承担,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家里的餐桌上能在7:30左右出现各种各样的早餐。
甚至,由于东北的纬度较高,夏季的白天来得格外早,在广东人刚决定凌晨三点的夜宵点什么粥好时,勤劳的东北姥姥们就已经开始收拾床铺,准备出门采购新鲜食材了。
有网友感叹:“逛景区早上起不来,但是东北早市一定可。” △图源:社交媒体
不过,李栩家现在很少去早市,商超与电商的快速发展让购物拥有更多样的选择。“我们家除了像囤秋菜这种习惯去早市完成的活动,或者有时买些早餐,基本上都是在超市完成日常食物的购买,不用特意早起,还方便。”
如今,超市、生鲜电商的蓬勃发展,使得新鲜的瓜果蔬菜早已不再是早市的专属。但对李栩来说,早市仍旧不可替代,每次回家她都会抽两天起早去早市上买个蛋堡,以满足自己馋了太久的胃。
“其实在家待久了,并不会觉得早市有什么特别,但身处异乡时,在短视频上刷到东北早市,还是会想念,想家也想家乡的味道。”
被问及这是否会是一种精神寄托时,李栩回答道:“精神寄托谈不上,大概是一种乡愁吧。”
等秋菜囤完,岁末将至,届时东北早市也将卖起新年的月历、春联和年画。漫天白色的积雪中,那又将是另一种色彩。
点击关键词,这是我们为你推荐的
大理1 大理2 鄱阳湖1 鄱阳湖2 山东 问诊主题公园1 问诊主题公园2
「丁俊杰看城市」微信公众平台转载须知
署名作者的原创作品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
长按二维码可添加关注、如需帮助请发送邮件或电话联系
丁俊杰·江湖人称老勾
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
崔永元口述历史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广告传播研究专家
城市品牌、城市形象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