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快帮我看看这个结果是不是正常了?”
医生接过化验单一看,李xx,男,12岁,尿酸334.4,正常参考区间是:160-428umol/L“,结果正常!没问题!
小李长长出了口气“这下放心了”!
说着又拿出之前的两次报告说:“七月份发现孩子尿酸达到了600,经常脚疼,以为是生长痛没在意。平时孩子爱吃一些垃圾食品又不爱运动,体重也严重超标。听医生的话我们调整了三个月,也抽血化验三次了,这次终于正常了。”
小编也查看了近段时间个别学校开学后为学生们做的健康体检,报告中发现较多初、高中生及大学生尿酸偏高的情况变得常见。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尿酸高的患者大都是中老年人,然而青少年尿酸偏高的现象已越来越普遍了。
家长们也不要恐慌,今天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高尿酸?引起尿酸增高的因素和如何检测及应对高尿酸。
提问
什么是高尿酸?
解答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体内尿酸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外源性饮食摄入(约占20%)及机体内核酸等物质代谢分解(约占80%)。
尿酸的排泄途径主要分为肠道排泄(约占25%)及肾脏排泄(约占75%)两部分。人体血尿酸浓度在合成与排泄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一旦生成增多或排泄受阻,体内尿酸水平就会增高,从而形成高尿酸血症。
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检测血尿酸>420μmol/L时,可诊断高尿酸血症。由于血尿酸受多种因素影响会有波动,应多次测定。
提问
哪些因素会导致高尿酸?
专业解答
虽然说遗传因素对尿酸的影响较大,但后天的影响因素同样重要。现在青少年尿酸高大多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学业压力大,运动时间少,加上快餐,零食饮料的频繁摄入,均可能导致尿酸水平升高。
提问
那么哪些外在因素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呢?
专业解答
1.肥胖
BMI≥30 kg/㎡人群发生痛风是BMI<23 kg/㎡的两倍以上。在肥胖(BMI≥30 kg/㎡)男性中,即使这些人坚持降血压饮食、不喝酒且不使用利尿剂,痛风风险也没有降低。
2.果糖
生活中最容易让人忽视的,能让尿酸升高的东西恐怕就是果汁了。果汁中的果糖不仅在体内的分解过程中会直接产生尿酸,而且果糖会导致肾尿酸排泄降低,双重影响之下,果糖堪称是高尿酸乃至痛风的“隐形杀手”。
另外果糖摄入过多还可能造成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糖尿病。家长们注意了一定要控制孩子甜食饮料的摄入。
3.饮酒
乙醇的摄入不仅会导致尿酸升高,还会刺激人体合成乳酸,乳酸抑制肾小管尿酸排泌,特别是啤酒。且饮酒时常伴随着高嘌呤食物的摄入,更增加了痛风的发生风险。
4.高嘌呤食物
比如动物内脏和海鲜等。
提问
如何应对高尿酸?
专业解答
1、科学运动,减轻体重
有研究表明,减重有助于提升尿酸达标率,降低痛风的急性发作频率。坚持运动锻炼,每日应进行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饮食调节
严格限制含果糖类的零食饮料的摄入,这一点在青少年高尿酸血症患者中需要特别注意,当前在零食饮料中添加甜味剂果糖的应用非常普遍,富含果糖的饮料与零食会明显增加血尿酸水平;限制摄入高盐、高糖、红肉及加工肉类、动物内脏及海鲜;限制摄入长时间烹煮的高汤;严格限制饮酒。鼓励多摄入新鲜水果、蔬菜、坚果、低脂奶制品和全麦|杂粮;鼓励多饮水,以促进尿酸的排泄,对于尿酸高的人,学会喝水很重要!根据国内外的指南推荐,在没有肾脏病、心力衰竭的情况下,痛风患者和高尿酸患者每天的饮水量应为2000-3000mL。
3、调整生活习惯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少熬夜,早睡早起,避免过度劳累和焦虑。
4、定期体检
提问
哪些人需要定期检查血尿酸?
专业解答
·60岁以上的人群
·肥胖的中年男性及绝经期后的女性
·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病人
·糖尿病(主要是Ⅱ型糖尿病)
·原因未明的关节炎,尤其是中年以上的患者,以单关节炎发作为特征
·肾结石,尤其是多发性肾结石及双侧肾结石患者
·有痛风家族史的人
·爱喝酒吃肉的中老年人群
如血尿酸水平居高不下,应及时向临床医师咨询,寻求帮助,必要时借助药物来降低血尿酸浓度。
提问
有哪些关于尿酸的一些生活误区?
专业解答
1、查尿酸需要做尿常规,留取小便
尿酸检查的不是尿,而是血!光看名字,确实会以为尿酸在尿常规里面,实际上尿酸是肾功能里面的一个项目,需要通过抽血化验检查,它除了是诊断高尿酸血症/痛风的依据,也是肾功能的评估指标。
2、尿酸高就是得痛风了
痛风的前提是尿酸升高,偶然的一次体检发现尿酸高,很多人就觉得自己得痛风了。但其实不是,痛风是在高尿酸血症的基础上,尿酸盐晶体析出沉积于关节导致的。
一般来讲,高尿酸血症的人中约有10%会发生痛风,可以肯定,没有高尿酸血症就没有痛风,但高尿酸并不一定出现痛风。
3、一旦得了痛风,就不能吃肉了
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只会给身体带来更大的隐患,会加重痛风病情。我们可以适量食用嘌呤含量偏低的肉类和海鲜,避免进食嘌呤含量偏高的肉类和海鲜,而不是完全摒弃这类食物。
文/吴瑞红(医学检验科)
编辑/杨铁 审核/陈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