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拥有第三本护照

生活   2023-09-22 21:36   中国  
重新办理美签。
怕麻烦,找了一个旅游中介办理。十年美签,申请费用2000人民币。以为付了钱就可以坐等签证了,结果,随之而来的资料之复杂,时间线之长,个人信息之多,不亚于政审了。

学历从高中开始填写,每一份工作履历,父母兄弟姐妹信息,事无巨细,一一罗列。除了常规的信息,还需要提供个人的社交媒体账号,比如linkedin, facebook, twitter,包括几年之内去过的所有国家名字,以往美国出入境的记录等等。要不是交了钱,我必定不申请了。
不一会儿,中介又发来信息:回顾一下当年的美签信息?出入境日期?停留时长?是否录入指纹...... 可惜新冠之后,记忆力下降得厉害,什么也不记得了。
只能依稀记得:十年前的那个冬天,我登上新航的飞机,睡了十几个小时后落地旧金山机场。而后,又马不停蹄地坐上了一架非常迷你的,连热水都没有的,空调温度严重不足且漏风的和大巴车一样体积的小型飞机,在空中冻了几个小时后,抵达堪萨斯城后,终于落地了。
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在雪夜里静默不语。漫天的雪花飞舞,暗黄的路灯下少有人影走动。这里的一切,安静得像一个边塞小镇。

机场和汽车站一般大小,工作人员慢悠悠地处理着传送带上的行李箱。冷风夹着雪花,呼啸地从大门吹进航站楼,穿过我单薄的小身体。我朝着大门外看出去,外面的世界一片漆黑,只有一望无际的雪地。

这是今天最后的一班飞机了。

该怎么回酒店呢?已经睡得糊涂的我,终于升起了个正经念头,zhiying就拿起打印好的文件去柜台询问了。她借前台的座机打着电话,不一会儿,一辆小面包车便出现在机场门口。
我当时觉得可神奇了,像一场魔法一样,她是如何做到的?在那个没有APP,网络奇差,人烟稀少的遥远的乡下小机场里,下着暴雪的深夜的美国中部玉米地里,她是如何叫到出租车的?

我也很好奇自己,在异国他乡,什么不会也不没准备的我,是如何度过这些信息盲区的日子的?穷学生,蹩脚的英文,有限的出国经验,一颗对于外部的世界一无所知的苍白的头脑。
且不说出发前应该做的基本出行攻略,我竟连一块美金都没带,如今想来,我都“佩服”我自己。除了考夫曼基金会给我发的一张生活补贴支票外(需要去银行开户才能入账),我只有一个大活人,外加一个行李箱,和一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走哪儿算哪儿”的“反正死不了”的心态。

要么是无知,要么是愚蠢,总之,我奇迹般地活着并且心无挂碍,想必是有神明护佑。那zhiying同学一定是神明派保护来的。

Zhiying,硕士同系女二代。那一年,我们同时被考夫曼基金会选中(我属于纯粹的狗屎运),提供给我们在美国学习和生活的全部奖学金,于是我有了去美国的同伴。作为新加坡本地人,她比我大几岁,是家族企业的后代,来美国之前,我与她仅有的交集便是:我每天在学院楼里看到她开个跑车来上课。

见过世面的女孩,确实不同。那是我第一次做新航A380,超级大飞机啊,觉得简直太酷了。想着我们可以坐在一起,笑谈着度过十几个小时的时光,这一趟全球最长的航班旅程,一点都不无聊。可是一上飞机,她就往头等舱去了。她说,我升舱了,我们到了旧金山见吧。嗯哼?我一下子就懵了。当我还像小朋友手拉手过家家一样的心情出国时,她给了我非常清晰的界限。

我当时不知,这也是一种成熟。

不过,多亏有她,一路上她井井有条地安排一切,订车,办理登机手续,给搬行李的师傅小费...... 办理入住时,我们被安排在了同一套酒店式公寓里。偶尔,她带着我一起出行,采买基本生活用品,关键的时候充当我的翻译。

除了项目的进展我似乎比她更有优势一些(那维持着我基本的骄傲),其他的一切,我都如此随缘,无知无谓,平庸且自信。如今想起来,她真是上天派来拯救我的人,否则,我如何能地在那个不太平的中部玉米地安然无事地活过大半年。

十年了,十年竟然如此漫长。
如果没有一些特殊事情去回忆过往,过往就被时间谋杀了。要不是试图找出出入境的机票信息,我也没发现,原来有好几年的时光,我都是用学校的邮箱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如今想要找到那个邮箱密码,发现连邮箱账号也记不得了。

机票信息是找不到了,去翻第一本护照上的出入境记录。一页又一页,抠着每个模糊的章的细节,恨不能放大两倍瞳孔。终于,找到了当年入境的盖章,上面清晰地写着 Jan-14-2012

翻旧护照很有意思,还能找到一堆往事:密密麻麻的马来西亚章,是当年出关打球的记忆;韩国仁川,是本科交换生的故事;欧洲申根签,是日内瓦湖边喂白天鹅的阴雨天;泰国章,阿联酋章,印尼章..... 哦,原来不同国家的章,长得这么不同,我竟从未关注!妈呀,这张照片可真是丑爆了咦,我怎么还去过越南?
......
逝去的生命都去了哪里?都留在了一页又一页的护照上; 留在了个人私密日记里;在发黄的相册的照片上;在每一双小孩子变小的鞋子和衣服里;在父母鬓角的白发上;在天边的流云里,在高上出的笑声中;在海边,在湖边,在黄昏的阳光落下的板凳上;在暑假轰隆隆的风扇声中,在端午节烧的艾草香味里;在一张张完不成的试卷上;在一本老书,一首旧诗,一滴泪中。

在每一天的日常里。

相比较第二本护照(2017-至今),第一本护照(2010-2017)的出行显得更轻松愉快休闲,那是30岁前的青春,浪漫又天真。纯净的记忆刻录在心中,便尤为深刻。第二本护照伴随而来的是成熟成长的压力,去的地方也大多与出差,工作,事业相关。30岁之后的旅游,几乎都是一个人背包(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完成的。看似孤独,实则自由。

走的地方多了,自然也学会了“成熟”起来。不再是无头无脑地走到哪里是哪里。知道出门前要安排妥帖,懂得找最有名的去处和最小众的路线。十年的考验不短,成长也逐年可见。只是远去了蹦蹦跳跳的日子,偶尔很想念那个没心没肺的岁月和无所畏惧的自己。

岁月不经用,一转眼人近35。即使因为疫情三年不能出国,第二本护照也快用完了。看着它,封面漆早早就掉没了,光秃秃的,一个字也没有,随时准备下岗。
不得不接受:光阴走了,便不再回来。
剩下的日子,只能好好记录。仿佛记下来的,就被握在手中,就不曾离开一样。记得一天,便有一天的事可以回望。生活从过去“不易的时候感觉不到难”,到现在“看起来舒坦却实则很不容易”,皆是命运的指引和底层性格的宿命。

如果人类终究将借由AI实现意识永生,那么,那些储存起来的意识究竟是什么呢?是我们每日生活,是我复刻下的思考和记忆吗?是我的公众号,我的日记,我的回忆录?然而即使再详尽的记忆,也可能是片刻须臾,非是全部。
除了意识,还有潜意识,还有未知的业障。所以,回忆组成的可是我们真实的过往吗?不,也许只是一闪而过的切片罢了。

如果连意识都是可以程序化的,你所有的情绪起伏都可以写入代码,那么究竟有什么,是真的属于你自己的?”“AI完全到来之前,人类还剩多少时间?”上次听kelvin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又重新开始在确定没有意义的人生中去寻找意义了。
于是我们的旅行,是在物理形式上收集信息;感受,是在心灵层面与世界互动。我看到自己走过无数可见的路,看过许多可知的世界,学会了不少技能来应对世界的挑战,但在庞大的社会共识面前,独立个体生命终究是如此狭隘的。

“如果不活出自己,我们就只能活成AI”。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只会不断打卡四处收集数据八十年的机器。所以,孩童时期在同学录中写出的环球旅行梦想,早已不是我的人生目标。守护住真正属于人类自己的,永远是超越物质的,不被编程改变的,人类高维的智慧。它是对宇宙万物的感知,是对一切人间琐事的终极热爱。
如果拥有第三本护照,我希望记录的所到之处,皆是探求真理的路径,是向内求,向上求的痕迹,是描绘和记录心灵路程的每一座驿站。
如果拥有第三本护照,我渴望攀过高峰,这峰尖,它不写在地图上,无国籍可以言,更无印章可盖。是一场又一场内心世界的暴风雨洗礼,是不断反思反省自律背后的智慧,是一颗坚定如如不动的炙热的心。
它是这无意义的人生中的最大意义。

呆的世界
虚空有尽,愿力无边,愿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