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关于写材料,那些天马行空、飘忽不定的思想幽灵——

文摘   职场   2023-07-30 20:46   北京  



一、公文的正统性
决定了公文一定要是“正餐”


和其他文章不一样,公文不像文艺作品那样引人入胜,不像诗词歌赋那样文采四溢,也不像亲朋书信那样亲切随和,更不像自己发朋友圈、写网络文章那样率性而为,不仅不像,可能更多的是枯燥乏味、八股应景。

按照教科书上讲的,“公文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定团体等组织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形式的书面材料”,大白话讲,就是公文姓“公”不姓“私”,用于“公务”而不是“私务”,体现的是一级组织而不是个人的话语,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公文的正统性,这就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正餐”。

公文是“正餐”,如果这个定位没有大的问题的话,我们可以再往下延伸,把正餐划分成两类:

一类是丰盛的“圆桌餐”。对应的是大会报告、领导讲话、总结汇报、调研材料、制度办法等公文,也就是“大稿子”,综合性强,需要一个团队一起来研究。要考虑就餐人特别是主要宾客的喜好,兼顾同桌人的感受,让领导满意、组织满意和受众满意,体现的是互动决策。

另一类是快捷的“简易餐”。去食堂、叫外卖,非常快捷,对应的是通知、请示、信息、新闻、简报、函件等公文,也就是“小材料”,相对简单,体现的是岗位职责,可能一个人就能拿下,领导一签批就直接发走。

无论是圆桌餐、还是简易餐,本质上都是“正餐”,频次固定,一天三顿;用餐时间固定,到了饭点不去肚子会抗议;菜品比较正式,“有荤有素、汤汤水水、热热乎乎”,而不是茶歇、休闲式的零食风格。

人离不开正餐,犹如机关离不开公文。身在机关,公文起草工作很重要,这项能力是做好机关工作的基本功,对新入职的机关干部来说,更是非常重要、亟待提高的基本功。





二、写材料的本质
就是研究“事儿”+捣鼓“字儿”


在机关写材料绝不是纯个人的文字创造,而是跟踪和记录一个单位、一级组织在某个特定时段内的思想、观点、情况和轨迹,见证过往、刻画历史,最终要进入档案、载入史册。

如果把材料工作分分类的话,其实就是两大块:研究“事儿”、捣鼓“字儿”。按照这个逻辑,写材料的本质,就是深度研究形成认知成果后的文字化输出。

——研究“事儿”,是写材料的首道工序。没有对“事儿”、也就是对业务的深刻理解和认知,写材料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就成了空对空的文字游戏,“空袋子是立不起来的”;

——捣鼓“字儿”,是写材料的必然途径。没有对“字儿”、也就是对文字形式的有效组织和输出,工作成果就得不到充分的记录、宣传和体现,往往会成为埋没市场的“深巷老酒”。

研究“事儿”与捣鼓“字儿”是“上”与“下”的关系,犹如弹奏钢琴,“上下协同”才能弹出美妙的音乐;是“前”与“后”的关系,犹如驱车越野,“前后联动”才能形成行进的合力;是“内”与“外”的关系,犹如研发新品,“内外兼修”才能开辟崭新的市场。

两项共同构成材料的形式和内容,支撑起材料从准备到产出的全过程。两者前后衔接、相对独立,互为支撑、相互策应,各有侧重、不可偏废,共存并统一于机关工作运行的机理与进程之中。

因此,一定要把“事儿”研究透、把“字儿”捣鼓精,这既是机关人员重要的、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唯一的工作内容,更是职责所系,是职业精神追求的一种必然体现。





三、好的材料有“四头”


好的公文材料是什么样?我们常常能看到领导讲话、总结汇报、调研报告等大材料、大稿子,或紧凑凝练、一语中的,或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或大开大合、气势如虹,能够触动人心、震撼人心、激励人心的效果,常常为之惊叹。

细细品味,其既与思想深度有关,也离不开语言的支撑,具体表现就是“四头”:

一是有“看头”。“耐看”是考量公文的第一道关口。要做到“一览无余”地看下去,通篇观感观点准确、论述严密、语言规范、结构合理,且不乏有质感、有个性、有冲击力的金句,呈现出公文特有的力量与美感,让人时不时“眼前一亮”,甚至“触目惊心”。

二是有“说头”。能够契合主讲者的意图和个性思想,写出来的话要踩上“鼓点”、命中“靶心”、挠到“痒处”,能够让主讲者照此去“讲”而又不拘泥于文稿,以此为纲而又能启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也能让主讲者边讲边默默点头,“没错,就是这个味儿”。否则,要么硬着头皮“照念”下去,要么弃之不用、现场另起炉灶。

三是有“听头”。人的耳朵是感性的,是以“串行”而非“通观”方式接受外来信息的,那种文绉绉的、书面化、“力透纸背”的文字,也许看起来“顺眼”,但未必听起来就“顺耳”。因此,遣词造句要充分兼顾“眼”与“耳”,适时化深为浅、化专为白、化刚为柔,让听众听得清晰、听得舒适、听得自然,不感到拖沓、不感到晦涩、不感到疲倦。

四是有“嚼头”。值得反复咀嚼、细细回味,给人以启迪、感悟,让人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能够帮助人开辟新的认知空间,提升新的认知境界。就像红楼梦里那个香菱体味的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是有理有情的”。





四、一次艰辛的公文任务
犹如闯过《人间词话》的“人生三境”


公文写作的过程,从酝酿、到构思、到下笔、到修改、到成稿,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校准航向、找准位置的过程。犹如驾驶着一辆疾驰前行的列车,在抵达文字的自由王国之前,需闯过认知的“三道关”,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表述的人生三境:

第一境是“迷惘”。诗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道尽了接到公文任务初期的那种困惑和迷惘,方向不明、思路不清、无从下笔。尤其是机关常常有一些时效要求急、起草难度大的文稿任务,当听到领导说“晚上搞一下,明天一早给我”,再老道的机关笔杆子都可能无法幸免那种孤军作战的无助感,对那种“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时恨不能有直接翻窗纵身跳楼,从此与文字彻底断亲、遁世绝尘的冲动。

第二境是“苦熬”。诗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对起草任务有了总体的把握和初步的构思之后,进入言归正传、指向清晰、用力聚焦的攻坚环节。犹如苦吟、犹如参禅,需要满怀激情、全身心投入,需要冥思苦想、字斟句酌,需要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需要一坐板凳十年冷、两耳不闻窗外事,常常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安心静心“踱方步”。只有在这种宁静、超脱、忘我的意境之中,心绪才会像秋水一般清澈,那些看似妙手偶得的佳句,才会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从心底流淌出来。一句话,唯有波澜不惊的心态,才能出波澜壮阔的文章。

第三境是“回甘”。诗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抓耳挠腮恨墨少的电脑前,在月落乌啼奋笔书的灯光下,反复碾压、来回打磨自己的文字作品,终于在喔喔鸡啼的东方鱼白时出手,经过层层修改审批后闯关直达领导案头,成为领导讲授指导工作的纲领性材料,成为亮相尘世、沉淀过往、载入档案的官方红头文件,就会有一种酣畅淋漓、如释重负的快感,有一种拨云见日、直达彼岸的顿悟,有一种记录历史、创造思想的荣幸,而且每次成稿都会收获新的体验和感悟。这种幸福感成就感,是一般的工作岗位无法体会到的。

职场写作
交流写作理念,传递写作技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