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回眸06 | 信息类公文的“大”与“小”(下)

文摘   职场   2023-09-13 08:30   北京  
【编者按】本文是一位在政府机关、国有大型银行从业长达30年的资深“幕僚”的信息公文专题讲稿作品之下篇,略有删减。文章以独特的视角,紧扣信息工作中若干对“小”与“大”的辩证关系,对如何写好信息公文、做好信息工作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内容深刻犀利,文风清新自然,读罢有酣畅淋漓、如饮甘醇之感,让人拍案叫绝。


原创回眸04 | 信息类公文的“大”与“小”(上)



三、小手笔,大技巧


与其他产品一样,质量是信息的生命。领导人说过,高质量信息“是对原始信息的归纳、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对策意见”。由此可见,高质量信息的服务层次较高,其轨道走向是领导决策圈;信息内容的层次较深,能够深刻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变化趋势;提出的举措较新,可以给人以启迪,并能够进行复制与推广。


人们形容漂亮美眉的顔值往往用“回头率”高来表示,而信息质量的高低,也有一个“三率”,这就是上级采用率、领导批示率、实践转化率。那么,提升信息质量有哪些技巧呢?


(一)素材积累技巧:建好“四库”


华罗庚说:“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兵马未动,粮草行先。对于信息写作者来说,这个“粮草”就是素材,就是知识储备。


——建好“政策文件库”,让储备有高度

可以按“国家政策”、“上级文件”、“重要讲话”等类别建立,并定期整理,及时更新,不断增加新政策、新文件、新资料、新规定。同时,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政策文件研读笔记”,随时记录自己的学习、理解与研读心得,到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建好“媒体资料库”,让储备有广度

国家极媒体主要选择《人民日报》、《求是》杂志,行业报刊包括《金融时报》《中国农村金融》,还有新媒体、自媒体,特别是业内外的一些著名微信公众号,及时搜集、复制、链接有关文章和资料。


——建好“单位史料库”,让储备有厚度

建立单位的史料库,能够增加储备的纵深度和厚重感,其内容有本单位的历史沿革、发展历程、战略规划、目标定位、历年工作总结、大事记,以及重要历史图片资料等。同时,还要根据本系统、本行业的运行规律和特点,分部门,分专业条线或分块建立资料库,如党建工作、三农业务、精准扶贫、普惠金融、合规建设等。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在实践中,还可以建立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的讲话材料库,包括领导同志在以前单位、过去分管工作的历次讲话,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出奇致胜。


——建好“同业经验库”,让储备有宽度

选择本行业的头部企业,如金融业的工、农、中、建、交;本系统的先进单位;本地区兄弟单位某项工作的典型经验,进行收藏和储备。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些单位的创新动作多、工作实绩好;另一方面,尽管一些单位工作平平,但有一些“大笔杆子”材料写得好,也要注意储存他们的文字材料。


一般情况下,单位领导参加政府、人民银行、银保监局或系统内的相关会议,总会带回一些会议材料,这就是我们学习收藏的极好机会。



(二)主旨提炼技巧:把握“三个环节”


初级工出字词、出标点;中级工出结构、出段落;高级工出思想、出观点。


人无思想不存,文无主旨不立。古人称文章的核心意思为“主脑”、“立意”、“立道”。主旨是信息的精神、核心和灵魂,内容决定形式,主旨提炼的效果直接决定了信息的成败。


——环节一:抓住场景


从媒体报道中捕捉。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蹲在田埂上做文章。看《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及新浪财经等。跟踪大政策下的“小变化”,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从领导言论中挖掘。尤其注意领导在脱稿讲话、自由发挥时的观点,往往这时就会光芒四射。当好大决策中的“小帮手”。


从基层反映中提炼。客户投诉、基层抱怨,一般也蕴含着不少的“信息量”。痛点就是重点,难点也是热点,察觉小苗头后的“大风险”。


从过去工作中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工作年年搞,都是老一套,但我们可以在对比中、从波动中、从不寻常中寻找蛛丝蚂迹,在比较中发现价值,提炼“小成效中的大经验”。


总之,要把本质的东西揭示出来,把阐述的问题剖析深透,把独到的见鲜表述清楚,把具体的工作概括升华。


——环节二:分类施策


宏观信息讲广度。抓整体、抓系统、抓全局,注重信息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微观信息讲深度。要小中见大,反映本质。如:一个二级支行报送了“××支行今年新增贷款近6000万元”。根据信息内容,我们将其提炼为“××支行注重场景营销6个月新增贷款6000万”。


正面信息讲精度。越是正面信息,越容易“撞车”,越容易“雷同”,越容易“泥牛入海”。你好,别人说不定比你更好;你成绩大,别人比你的成绩更大。这个时候,就要在“快、准、特、精”上下功夫,抢时间,保准确,求特色,出精品。


问题信息讲适度。找到痛处、挖到深处、搔到痒处。其基本要求是,大是大非的共性问题要问题和措施一起报。如:注意处理产业转移中的污染“北上”问题。


同类信息讲角度。要多比,比主次、比缓急、比历史、比横向;多想,想服务对象、想问题实质、想事物本意;多看,看工作阶段、看工作背景、看工作重点。


突发信息讲速度。原来规定在24小时内,现在网络时代,一般在4小时之内,同时要注意先内后外,即先向本系统上级单位报,再向地方及监管机关报,防止形成被动。言当其时,一字千金;言过其时,一文不值。


——环节三:追求特色


如果说,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整个中华民族之魂的话,那么,北方的“二人转”、南方的花鼓戏、中原的河南梆子等多种形式的南腔北调,则唱出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风情。搞信息工作,《国歌》必须唱,但同时也要注意具有地方风情、地方特色的民间小调。


立足本地找“抓手”。如本地区的经济特色、产业特色,本单位的经营管理特色、客户结构特色、组织架构特色等,以特通天。


适销对路巧“拼盘”。分析研究上级的各类信息载体,通过“拼盘”的形式,将动态型信息、政策型信息、经验型信息、问题型信息和建议型信息组合上报,总有一款适合他。


独具慧眼寻“亮点”。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不贪大求全,而是选准最能体现信息价值和特征的角度,另辟蹊  径,写出新意,写出特色,写出“亮点”。如:有一个信息直报点报送了一篇“库存粮亏损现象必须引起重视”的信息,我们将其提炼为“××县反映现有库存粮存在不销潜亏、早销硬亏、晚销多亏现象”,很快被省政府办公厅采用。



(三)分析构思技巧:坚持“三点三法三化”


学会在同一尺度用两个维度分析和论证:如事物可以分为有用的、无用的,又可分为有趣的、无趣的,组合起来得出四种结果:有用又有趣的,有用而无趣的,无用而有趣的,无用又无趣的。


——立足“三点”

领导的关注点、落实的突破点、上下的共鸣点。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信息。


——坚持“三法”

全局分析法。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任何事物都不可避免地隶属于一定的整体,并存在着一个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联系。人们的认识也有一个由片面到全面、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只有全局在手才能了然于胸。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将某个信息放到大环境、大背景下去研究、去分析,包括世界大局、经济大局、金融大局、系统大局、领导大局等。只有跳出一人一事、一单位一部门的局限,从全局、从领导层面高屋建瓴地分析材料、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才能提高针对性和影响力,进而实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相关分析法。将有关信息与同类信息进行串联,正确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力求揭示事物本质。主要是去粗取精,选取那些生动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材料;去伪存真,尤其对二手材料加强核实与鉴别;由此及彼,把材料连贯起来分析,探素事物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纵向看历史轨迹,横向看相互联系;由表及里,分析人物材料,要通过人物言行,去认识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分析事物材料,关键在于分析事物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发现本质,探寻规律。


前瞻分析法。眼光放长远一点,对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研判与分析,着力增强信息的导向功能。


——注重“三化”

将日常大量的、初级的、浅显的信息进行定期综合、专题综合,从中找出带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实现“化浅为深、化零为整、化残为全”,提炼加工成小专题式的信息,实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四)写作报送技巧:学会四种“心法”


鲁迅先生在《怎么写》一文中说:“写什么是一个问题,怎么写又是一个问题”。写作过程是一个由“物”生“情”,再由“情”生“文”的演化过程。


——心法一:学会“眉目传情”


标题是信息的眼睛。一个高度巧妙概括、提示信息基本内容、新颖生动的好标题,能使信息生色增辉,起到“眉目传情”、吸引眼球、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在英文中“标题”的涵意,就是“统帅队伍的领袖”或“行列的为首者”。题好半篇文。要千方百计让信息“活”起来,拟题如作诗,功夫在诗外。成也标题,败也标题。


要突出精华。信息标题犹如书籍的提要、文章的摘要,必须掌握重心,提纲契领,一针见血,“金子”要贴在脸上,不能埋在沙子里,也就是标题里要有内容。如“××行推行‘一项目一方案一授权’促进流量经营”。


要简洁明快。在吃透信息内容、掌握精神实质的基础上,高度凝炼、形象生动,善于抽象、善于省略、善于概括信息主题、善于运用数字。如“××行1-10月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比平均贷款增速高出28个百分点”。还有,如“舌尖上的焦虑”,反映百姓对食物安全的担心等等。


要题文一致。不仅要求标题所提示的事实与内容一致,而且标题明确的结论在信息中要有充分的表述。


——心法二:提高“烹饪艺术”


找到了对象,就要过日子,食材有了,就考验我们的烹饪艺术了。信息从根本上说是一道“农家菜”,要求原汁原味,不加鸡精味精。但任何人吃多了同一道菜,同一种做法,也会味同嚼蜡,见之生畏。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改进厨艺,灵活烹饪,要留住别人的心,先拴住他的胃。


在结构安排上,要聚焦主题、清晰周严;逻辑上线索清晰、条分缕析、顺序恰当;形式上前后照应、上下连贯、主次分明;结构上使用时序法、并列法、递进法、因果法和综合法。既可以采取总分式,也可以采取分总式,还可以采取总分总式;既可以采用并列结构,也可以采用递进结构,还可以递进中有并列,并列中有递进;既可以采取“做法-成效-问题-对策”模式,也可以采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模式,还可以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模式。让人读来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在材料运用上,通过先观点后材料,先材料后观点,边材料边观点,增强信息可读性。


在语言处理上,“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既要准确贴切,又要字字珠玑;既要句式灵活多样,又要符合格式要求,努力做到真实准确无假话、严谨庄重无虚话、简明扼要无废话、平实易懂无大话、鲜明生动无套话。让人读之有味,品之有悟、学之有得。


在篇幅把握上,一篇信息该短的不短,编辑人员根本没有精力或不愿意去帮助大刀阔斧的修改;该长的时候不长,问题没有说清说透,也只能忍痛割爱。因此,要按照“大题大做、小题小做、先长后短”的原则,量体裁衣,对号入座。几句话或一句话可以讲清楚的动态消息,就应当“惜墨如金”,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调研信息,就要不吝笔墨,把问题讲明白、讲透彻、讲到位,将信息写实、写好、写准、写客观、写精粹、写规范。


——心法三:坚持“修改打磨”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信息是改出来的。古人云,要站着写,坐着改。也就是说,初稿要一气呵成,修改就要反复推敲。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前后修改了7篇;《吕氏春秋》成书之后,悬之国门,千金不能易一字。古人写文章,都是贴在墙上,来回念诵,不断修改。更有甚者,法国作家福楼拜,十分讲究文字的声调和色彩,每当写出几章,都要借助钢琴来检查,听听声音是否和谐。


写作信息,更要字斟句酌,精雕细刻,要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胸怀与魄力,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高度够吗?有没有记流水账?可以复制和推广不?大小标题能否盖得住内容?


要逐字、逐句通读推敲,坚决删除可有可无的字、词、句,使每一篇信息都能成为“精品”“稀缺品”。俄国有位名叫奥里明斯基的老编辑,在编辑一篇描写群众示威游行的文章时,原文末尾写道:“在游行的地方,曾来了地方警察,拘捕了8个示威的人。”奥里明斯基只留下了“8人被捕”几个字,其余统统删掉了。


——心法四:注意“精准营销”


信息作为一个产品,定稿成形之后,才刚刚走完了第一步,要像商品一样,想方设法地营销,传播出去。最高领导人说:“要学会捕捉、分析、利用信息,使信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财富”。


把握报送时机。在重大决议出台、重要会议召开、重要文件发布、重大节日来临,迅速报送信息,还要注意长假上班第一天或周一报送好消息,长假前一天或周五报送必须报送的问题性消息。


确认信息收妥。适时通过邮件、微信或电话等形式,问询上级或有关部门信息收到与否,以强化印象。


征询修改意见。一般3-5天未见采用,可以请教或征询编辑,有什么修改意见,以起到提示作用。






四、小杂耍,大舞台


在未来的世界里,所谓“穷”,可能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喇叭”的人,这个“喇叭”就是写作。写作是将自己的时间重复销售很多次的极少数技能之一。写作,写作,写了就有作为,大写大作为,小写小作为,不写难作为。如果说,写作是一条“通天”的大道,那么,信息就是这条大道上的“起跑线”。玩转信息“小杂耍”,丰富人生“大舞台”。


(一)科学阅读


如果我们问一个年轻人:“你现在干什么?”他回答说:“我还在读书”,那就意味着他“还在上学”,这还意味着,我们每个人一旦离开学校就不再读书了。


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和身体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人在30岁左右时,身体状况就会达到巅峰,之后就在走下直到路了,但大脑不一样,人的大脑是可以无限发展的,如果不对自己的心智勤加锻炼,其影响有可能是致命的,这也就是一些人在离开领导岗位或退休后不久,就迅速衰老、痴呆,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


一个理想的阅读过程,是小学识字,为一生的阅读打基础;中学泛读,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大学精读,在相关专业系统深入学习;离开学校之后,要继续保持终身阅读的习惯,让阅读和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对于职场人来说,阅读读什么?


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读经济学方面的通俗读物,读介绍那些公众人物如何化解危机的资料。会读书的人,会在字里行间,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阅读,怎么读?一般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拜师”。观其大略,整体判断书的格局和价值,本着虚心学习的态度,看谋篇布局,看框架结构,看遣词造句,看写作风格,甚至看作者的为人处世之道。


第二层次:“挑刺”。解密推理,读出字里行间的含义,善于发现文章中值得讨论和商榷的地方,结构是否合理,逻辑是否严密,叙述是否得当,引经据典是否准确,甚至标点符号有何不当,起于疑,才能止于不疑。没有问题,提不出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第三层次:“引申”。提取运用,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通过学习、思考,对比碰撞出新的看法,想法和思路来,他有一二,你有三四;他有实,你有虚;他有点,你有面,他有内,你有外,他有东,你有西。所谓“写作不当老师,阅读不做学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跨界思维


知识有两大类:人类已知和人类未知;提高认知有三大途径:自己感知、别人告知、逻辑推知。认知水平也有四个层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人,可以白手起家,但绝不可以手无寸铁。在盲人的国度里,只有一只眼睛的人,也能成为国王。这就是典型的通过认知优势而获得的竞争优势。


《呆伯特漫画》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漫画系列之一,目前在全球65个国家、25种语言、超过2000家报或网站转载,其作者是美国漫画家亚当斯。他说,在画画这个领域,我最多是世界水平的前20%,但在业余时间,我又研究办公实验室政治,也只有前20%,但两项一乘,就是前4%,我就成了顶尖高手。


所谓跨界思维,相对应的是一种“相邻可能”理论,它是说:我们需要的某种能力和要素,可能早已产生并成熟了,只是在另外的某个领域被使用着、未来已来,只是分布得不够均匀,这个已经存在的未来,或者叫,“灵感瞬间”,会不会撞进你眼里,让你起兴动念。


香港汇丰银行招聘某些高级职员,不要学经济、学金融的,也不要学财会的,因为这些人的思维相当活跃,尤其是跨界思维的能力比较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人的想像力是无限的。”爱因斯坦就是一个跨界英雄,人们和称他为“艺术的科学家。科学的艺术家”。


人们往往对新知识、新领域有一种天然的抗拒和排斥心理。殊不知,跨越,跨越,跨出来就能超越。


现在,有一种另类“二八定律”,就是花20%的业余时间,了解另一个领域80%的知识,借力  能,使自己成为跨界精英。


要突破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学习灰度理论,凡事都会有第三种可能。美国著名作家菲次·杰拉德说:“一个人能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理论,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三)刻意练习


妙手偶得、倚马可待的背后,是千锤百练,刻苦学习。有很多人,听听很激动,想想很心动,就是没有行动。也有一些人,不愿意学习,更不愿意练习,所以没有出息。


要克服“完美主义”。不断地构思,不断地设想,不断地找资料,就是迟迟不动笔,甚至写了几行字,又停下来,不是感觉写不下去,就是觉得没有期望的写得那么好。


其实,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如果不能马上行动,并尽快完成初稿,是没有办法对你现在思路的对错,写作能力的高低进行评估的只有先把它写出来,才能获得反思的和比较的参照物,“动手写”是最最关键的,写了就成功了一半,不怕不行,就怕不写,写了就有50%的希望,不写一点希望也没有。邓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事是干出来的,不于,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要立刻行动,并长期坚持,日久生智,熟能生巧。任何事物,把时间这个变量加进来,把长期主义这个算法加进去,它的力量就会呈几何级增长。


要善于“触类旁通”。“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秘书,秘书,就是秘书地抄书,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样学样,照猫画虎”。写一篇信息,参考一篇同类型信息可能是抄袭;参考三篇则是借鉴;参考十篇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了,那就是“创造”。天下没有不抄的笔杆子。初学者从模仿开始,老成者从参考起步;一个是抄的初级形式,一个是抄的升华阶段。看的远,是因为站得高;写得好,是因为有参考。


当然,“抄”也有“抄”的方法、“抄”的技巧、“抄”的艺术。不可全抄、不可直抄、不可单抄。会抄的锦上添花,不会抄的伸手被抓,小抄者形拟,中抄者神拟,大抄者抄于无形。


本杰明·富兰克林早年受到的教育十分有限,连将文章的句子写通顺都十分困难,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本名叫《观察家》的杂志,他发现杂志上刊登的文章质量非常好,他就开始模仿这些文章的写作方式,如果我自己去写这句话会怎么写,我写的和人家的相比,人家的到底好在哪里,自己差在那里?在提升了遣词造句的能力之后,富兰克林还是感觉到自己的文章在哪儿有些不对劲,经过反复比较,原来自己文章的谋篇布局和逻辑结构也不对,他就又把《观察家》杂志上的文章段落打乱,自己重新梳理,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么开头、怎么收尾,人家作者为什么有不同的顺序,就这样,富兰克林终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作家,他的著作《穷查理智慧书》以及后来的自传,都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要注重“习惯养成”。习惯有三种类型,包括行为习惯,自体习惯和思考习惯,习惯培养出要经历三个阶段:反抗期,一般在第1天到第7天;不稳定期,一般在第8天到第21天之间;倦怠期,一般在第22天到第30天的时候。增强抵抗力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微量开始,超额完成。培养读书习惯,刚开始,就不要想着每天读20页,而是每天读2页;要培养健身的习惯,不要想每天做20个俯卧撑,而是每天只做一个、两个;每天计划跑10圈,就不如每天跑100米。同样,要培养写作的习惯,一开始就不要想每天写几百字,而是每天写一两句话,记一两个观点。行动和时间坚持的频次,总是比光计划不行动或单次的数量更加重要。



栽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什么?是十年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嘛。那么,次好的时间呢?是现在!如果说阅读是为我们一生打底子,写作就是为我们插上腾飞的翅膀。小信息,意味着大未来。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我们始终坚信:时间花在哪里,掌声就会在哪里响起来。



原创回眸04 | 信息类公文的“大”与“小”(上)

职场写作
交流写作理念,传递写作技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