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回眸05 | 如何让文章“眉目传情”?(精讲8个案例)
文摘
2023-07-30 20:46
北京
所谓眉目,就是观点。观点是公文的眼睛,也是精华所在。我们常常讲,“眼好一半文”。观点好了,文章就好了一半。不同的观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列队、就位,就精彩了文题、撑起了主题、支起了架构、靓丽了文章。就好像见到了“神仙姐姐”,最美的一定是眼睛,明眸善睐,摄人心魄。记得春晚上有个小品,《汇报咏叹调》,一位主任去县里开会,中途开溜。回来后,经理让他传达会议精神,只好胡编,说会议强调了五点:一是提高认识、强化意识,二是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三是发动群众、做好宣传,四是持之以恒、环环紧扣,五是各项工作要落到实处。经理不信,一核实,都对!这个小品,讽刺的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会议材料万能八条、千篇一律,观点都是搞“大路货”。这样不行。打造好的观点,就要善于出思想、出精华、出特色,让观点更加具象、更加睿智、更加整齐、更加干炼。这里和大家交流四种方法。类比法,就是打比方、作比喻。“一个比喻胜过一打道理”。如果文章要传达的信息,比较深奥、复杂,直接说太枯燥,就可以迂回一下,借用“他山之石”来类比。这就类似文学上的“通感”修辞手法。朱自清《荷塘月色》名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就是嗅觉与听觉的贯通,荷花的清香、渺茫的歌声,贯通起来,让人可以调动生活经验,类比联想,感受意境。「案例1」曾经阅研过一篇阐述高校如何践行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文章,标题为《首都高校践行“北京精神”要唱好“四重奏”》,四个观点非常精彩:一、高校要唱好爱国向党的“主旋律”。(对应北京精神之“爱国”)二、高校要唱好大胆创新的“进行曲”。(对应北京精神之“创新”)三、高校要唱好包容平等的“交响乐”。(对应北京精神之“包容”)四、高校要唱好厚德尚礼的“咏叹调”。(对应北京精神之“厚德”)就是用音乐来类比。爱国,调子必须是高昂的,就是“主旋律”;创新,永远在路上,永无止境,就是“进行曲”;包容,吹拉弹唱,各奏各调,就是“交响乐”;厚德,厚重的积淀和底蕴,就是“咏叹调”。这样的物理组合,就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非常新颖、贴切。「案例2」有篇研究某领域科研管理的文章,对管理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用四个专业术语来类比,分别是:一、前紧后松。大意是:乙方一开始不顾一切争项目、揽合同;一旦合同到手,就开始放松管理、放慢节奏,什么时候做完,甲方就只能什么时候要。二、高开低走。大意是:乙方在争取项目时,不管自身情况如何,盲目追求高指标,来打动甲方;研制开始后,只能降低指标要求来保证进度。三、避实就虚。大意是:产品的某些指标写得清清楚楚,这是“实”;但研制时常常通过搞变通的方法,来“实现”或“达到”,看似满足了,实际上没够到。四、喜新厌旧。大意是:研制时片面追求新技术、新工艺、新器件,导致研制过程中问题不断、费用增加、进展缓慢,产品可靠性受到影响、带来隐患。这四个观点,前紧后松,这是谈判术语、谈判策略;高开低走,这是股市术语;避实就虚,这是军事术语;喜新厌旧,一般用在爱情上。移植到了科研管理上,就点出了问题,非常形象、生动,也很犀利。哲学是让人聪明的学问,哲学上的辩证法,比如,矛盾论、重点论、两点论,这种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世界观、方法论,用在公文里,特别是用在观点上,那就有了“哲学”的元素,有了“睿智”的成色。实际上,万事万物的机理,归结到哲学上,用辩证法来解读,本质都是一样的,都通用。但要注意,不能大而化之,要向下打开。「案例3」某集团公司的年度工作要点部署会,先是发布集团工作要点,然后集团领导讲话,这样提落实要求,三个观点:一、坚持“纲与目”相统一,就是要吃透要点、按图行进。大意:要点就是行动纲领,就是作战地图。要增强对要点的理解力执行力,细化分解,列出清单,用专业的能力、创新的勇气、坚决的态度,全力以赴抓好落实。二、坚持“点与面”相结合,就是要对准聚焦、突破带动。大意:要防止四面出击打散弹,聚焦三个重点来突破:一是用“高质量”赢得市场;二是用“大收入”布局产业;三是用“轻资产”优化结构,以此带动集团整体发展。三、坚持“软与硬”相协调,就是要放眼长远、深根厚植。大意:要在抓好集团“硬实力”建设的同时,要重视和抓好集团战略、文化和作风等“软实力”建设,夯实决定未来发展格局和竞争态势的“隐性力量”。就是摆出“纲与目”“点与面”“软与硬”,三个对立统一的关系,用三个“就是要”来承接,落实工作要点的各项要求,都在这三个框架下,各归各位。这样,讲话材料就有了思想、有了深度。「案例4」近期参与研究某高校调研报告材料,主题是高校内涵式发展存在的几大问题,经讨论后观点这样表述:
五个维度、五个问题:“舵”,“把而不稳”;“本”,“铸而不牢”;“基”,“夯而不实”;“核”,“聚而不紧”;“路”,“拓而不宽”。五个短语,一分为二,先肯定前期工作,后点出存在问题,两分法来看待,就显得客观、全面、辩证,而且,在语义上、语气上,也听得舒服,容易接受。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文章,求助指导。整体非常不错,无论是观点、还是表述,都有不少的亮点。但观点表述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没有形成观点。这样就导致了,本来可以出彩的观点,没有很好地提炼出来、聚合起来,就像珍珠一样,四处散落,淹没在一堆杂物中。这个时候,就要用一条“线”,把这些散落的珠子串起来,串成了项链,就显得整齐、闪亮。「案例5」曾经主笔起草一个省级专题研讨会发言材料,主题“人民政协如何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两方面双向发力”,题目定为“找准发力点,画大同心圆,为助推某专项进程贡献力量”。三个观点:一、在“历史”上发力,挖掘发挥渊源优势。大意:主要讲该省与某组织在历史上有特殊渊源,要加强宣传、深化挖掘,赋予其新的生命和能量,使之成为衔接双方的重要纽带。二、在“交流”上发力,量身定制深化融合。大意:主要讲发挥现有平台优势,畅通融合渠道、创新融合形式、完善融合机制,深化双方青年交流和民间合作。三、在“协商”上发力,先行探路参政议政。大意:主要讲要在大的框架下,主动设计、主动出招,积极探索如何立足现有条件推动双方参政议政,能干的要先干起来、动起来。就是取了会议主题的“发力”关键字,作为串珠子的主线,把历史、交流、协商这三个珠子串起来了。既紧扣了主题,又有明晰的主线;既有合适的高度,又有具体的内容指向,布局就显得整齐、简洁、明快。「案例6」某集团领导,一位资深创业者,受邀参加两岸四地青年创业论坛,主题是,深化四地青年交流合作和“一带一路”青年新机遇。他的致辞讲话,三个观点:一、读懂“大战略”,要求我们吃透内涵、精通要义,牢牢把握行业领域的前进方向。大意:主要讲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识,要抬头望天、脚踏实地,按图行进。二、读懂“大机遇”,要求我们顺势而为、应势而变,积极探索创新创业的发展路径。大意:主要讲“一带一路”对行业发展带来的变化,要主动适应,求新求变,探索新路。三、读懂“大合作”,要求我们融通一体、集智聚力,共同谱写人生出彩的华丽篇章。大意:主要讲两岸四地要携起手来,开展合作交流,并分享自己多年创业的体会心得。就是用“读懂”关键字,把“大战略、大机遇、大合作”这三个大珠子,非常整齐地串在了一起,既与论坛的主题高度吻合,又有一种延绵不断、大开大合的感觉,文章的内在逻辑、架构、内容,也很自然地蕴藏其中。用数字来表达观点、概括观点,好处就是干练、明了、清晰,可以用一句话,就把整篇文章的内容都包含进去。数字概括,可以说是我党我军公文的一大特色,比如,“三大法宝”“十大军事原则”“六大战术原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个有利于”“五个一工程”,等等,便于记忆,也便于传播。「案例7」曾经阅研一篇谈某战略方向维权斗争的调研报告,对如何维权、如何斗争,文章提出四个观点:①对某些参与方“打拉有别”;②对某外部力量“引压并举”;③对周边各方“树德立威”。三个意识、三个环节、三个方向、三大实力,“四个三”,高度凝练,条条都是干货,条条都是硬招、实招,非常有力量、有气势。「案例8」某企业领导在一次内部讲座上,谈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和目标,五个观点,概括为“五个一”。(讲大局、讲团结、讲争创、讲原则、讲奉献、讲效率)这样,整个文化建设的纲目,价值观、理念、风气、修养、氛围,既有集体的,也有个人的,所有的内容,都在“五个一”里面,包罗万象,既丰富、又干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