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讲 | 问题深刻的“四大硬招”(原创连载06)

文摘   2024-09-01 10:00   北京  


问题深刻的“四大硬招”

——职场写作“定点、布线、成面”系列之六

作者:深流

对问题的分析、阐述是否深透,是体现一篇文章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对起草者真功夫的考验。起草职场上的各种文章,我们下笔要像神箭手一样,不仅要找准靶心,真正抓住问题本质、聚焦事物关键;更要瞄准靶心,一旦落笔就力求写准写透,实现“一箭穿心”。不能像拍劣质电影那样,“戏不够,烟来凑”,用华丽的辞藻掩盖干货的缺失,隔靴搔痒,避实就虚,绕来绕去就是挠不到痒点、击不到痛点,这样文章就会平淡乏力,就会缺乏深度。没有深度就没有个性,没有个性的文章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把问题分析透彻、阐述深刻,非常重要,也有难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用好四个“硬招”:


第一招,“变化角度”出新语

对同一事物,不同背景、不同时机、不同需要,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并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都是连续吃败仗,如果说“屡战屡败”,暗含的是将帅无能,要么是时运不济,可能要军法从事;但换个角度,说“屡败屡战”,却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不服输的精神,没准还会“龙颜大悦”。因此,对一个事物,如果用新的视角去审视,往往会得到既符合当前实际、又与众不同的研究成果。这是因为新的角度本身就可能是一种别人没有认识到的深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光独到”。

【案例】有一年起草单位年终总结大会讲话,其中有个大板块是讲来年工作重点。对该单位承担的论证研发、手段运用、信息保障三大固定业务,官方一直以来的标准提法就是加强手段发展、创新手段运用、做好信息保障,几乎已成套路,听得人都麻木了。为了让旧话出新,我当时采取的方法就是变化角度,提出了三个观点:

一要力求“你无我有”,解决好“地位支撑”问题。大意:能力要靠手段来支撑,必须积极研发新手段、新技术,大力加强手段建设,抢占新的技术制高点。


二要做到“你有我用”,解决好“地位巩固”问题。大意:有了手段只是第一步,要积极创新手段运用模式,充分发挥手段效能,将手段转化为实际能力。


三要坚持“你用我强”,解决好“发展后劲”问题。大意: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扎实把信息保障做强做优,这是我们的“终端放电”环节,也是地位与作为的终极体现。

应该说,变了角度之后,之前的“老三句”表述有了新意,也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因为角度变化,跳出了原有模式一个有“假想敌”的赛道,面临着与他人竞争的场景和语境我们业务究竟如何开展,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你无我有、你有我用、你用我强”三个着力点达成的就是“能力支撑”“地位巩固”“发展后劲”三个逐级而上的台阶,就让人有了一种紧迫、顿悟之感。


【案例】来看申论大作文案例,出自我最新整编的“申论大作文备考热点与原创范文”(编号14“应对不确定性”,长按下图二维码获取)。题目是:

不确定性是当今世界的显著特点。大到外部环境,小到个人发展,都面临不确定性。正如高层报告指出“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请围绕“应对外部不确定性”主题,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政论文。

题目给出的主题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但主题不是标题,这里有必要进行拓展。如何拓展呢?我们不妨把看问题的角度调整一下,再增加一个反向的维度。“不确定性”,与之对应的就是“确定性”“外部不确定性”,与之对应的自然就是“内部的确定性”,更多的应该就是我们自身的确定性。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在题目主题“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基础上,拓展形成文章标题“增强自身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两句话,一内一外、一静一动、此消彼长,就使得文章标题有了较强的思想性思辨性。

对正文中的三个分观点,设计如下:

——“乱云飞渡仍从容”,以目标方向的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不破楼兰终不还”,以信念决心的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打铁必须自身硬”,以能力本领的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目标方向、信念决心、能力本领三个层面,将“自身确定性”进行了细化具体化,并且引用三句诗歌“乱云飞渡仍从容”“不破楼兰终不还”“打铁必须自身硬”与之对应,使得观点表述有了文采和生气,也有了新意和深度。


第二招,“跳出五行”出境界

道教有句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视野宽了,才能超脱,才能坦荡。我们写文章、研究问题,要有时代眼光、战略视角、全局观点,要常常跳出“五行三界”,跳出课题本身,置所研究的问题于大局之中、长远之上,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有高度、广度和深度,才会有境界、上层次。否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案例】曾经阅研过一篇堪称巅峰之作的专业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对苏东剧变的回顾和反思,当时就被深深折服,至今读来仍震撼不已。主要观点及论述:

——从战略高度看,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是执政党出了问题;苏东共产党最大问题在于缺乏坚定的政权意识,关键时刻自动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执政党必须保持先进性,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历史发展的转折关头,领导人物的个人作用是关键的甚至是决定性的。
——从思维广度看,苏东剧变不仅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国际战略问题。20世纪国际战略格局的转折性变化与苏东社会主义的兴衰密切相关,苏东剧变对20世纪末乃至21世纪初期的国际战略格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历史深度看,从100年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苏东国家一度解决了‘战争与革命’的问题,但在‘和平与发展’的竞争中遭到失败。这就是不仅要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苏共的垮台,也要从千年大国兴衰的一般性历史规律,探讨苏联解体的历史现象。

就是战略高度、思维广度、历史深度三个维度来纵论古今,形成了大纵深、大跨越、大联动,形成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恢宏气势和强大势能。


【案例】来看申论大作文,选自我新出的视频课 “申论大作文案例全景复盘”第9集(长按下图二维码获取),题目是:

某学者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这几年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变化和更多的不确定性,面对“未知的未知”,我们要不惧短期挫折,抵御短期诱惑,心怀信念,坚持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能够产生长期价值的事上。请你深入思考这段话,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

经审题分析,我们将作文题目定为“保持战略定力,追寻长期价值”,并对正文的一个分观点“追求长期价值,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站位视野”这样论述:

追求长期价值,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站位视野。长期价值是相对于短期价值而言的,是指看起来不显山露水、短时间内很难有成绩,但对事业发展长期有利,坚持不懈将来必然能产生巨大价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就是一个我们致力于整体上追求最大化的长期价值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把目光投向长远、把工作干在当下的过程。“路虽远,行则将至”,要求我们登得高、望得远,于个人而言是深谋远虑的清醒,于企业而言是社会责任的担当,于政府而言是人民至上的践行,于社会而言是和衷共进的热忱,形成一个个团结奋斗、生生不息、勇毅前行的生动局面。

论述长期价值,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而是要跳出这一概念本身,与大形势大时代紧密联系起来。剖析这段论述,再先对长期价值下了一个定义“长期价值是相对于短期价值而言的,是指看起来不显山露水、短时间内很难有成绩,但对事业发展长期有利,坚持不懈将来必然能产生巨大价值”之后,紧接着就把内涵延伸到大的外部形势之中,“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就是一个我们致力于整体上追求最大化的长期价值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把目光投向长远、把工作干在当下的过程”,一下子就把思想境界打开了,进而拓展至四个不同领域:“于个人而言是深谋远虑的清醒,于企业而言是社会责任的担当,于政府而言是人民至上的践行,于社会而言是和衷共进的热忱”,显得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和厚度。


第三招,“钻打深井”出甘泉

研究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山重水复”之中见到“柳暗花明”。有些材料平淡无奇、似曾相识、食之无味,可能并不是文字不好、句子不美,往往可能是因为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都没有抓住最“本质”的东西,缺乏应有的敏锐和洞察,写出来的东西很难有真知灼见。华为人讲“力出一孔”。要钻小口、打深井,向着同一个垛口持续地、不间断地发力,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东西挖掘出来,上升为一种新的、深刻的、理性的东西,让人有一种“人人都知道,就是没想到”的顿悟

【案例】一篇研究外军信息化建设的报告,在谈及外军对信息化建设探索时走过的弯路时,阐述如下:

一是认识上有“困惑”。大意:某军的信息系统“烟囱式”开发,给后来的集成工作带来沉重负担。正在构建的某系统面临着是“推倒重来”还是“集成改造”的艰难选择,高层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二是技术上有“困难”。大意:由于计算机互操作和信息智能化等一批关键技术没有突破,海量信息得不到及时整合校验,指挥人员面对过量的信息显得无所适从,反而带来新的“迷雾”。


三是发展上有“困境”。大意:存在严重的军种利益之争,都强调自己的地位重要、需求迫切,争项目、争经费很激烈。如何解决“联合”问题、如何平衡各军种的利益,始终是体制改革的焦点和难点。

就是紧紧围绕一个“困”字来挖掘,从认识、技术和发展三个维度,阐述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惑、困难、困境。“三困”,三个词语,看似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就会觉得用得贴切、够味。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叹,汉语博大精深,无论现实是什么状况,总有一款文字能够“击中”、“点透”。当然,选一个恰当的词,过程很煎熬,“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案例】来看申论大作文,出自我新出的视频课“申论大作文案例全景复盘”第10集(长按下图二维码获取)。题目是:

跨界融合是消费升级与新一轮技术革命共同催生的一类新型组织形式。通过跨界融合,不同的产业资源相互渗透重组、加乘借力、边界消弭等方式,推动各产业主体转型升级。比如,中国咖啡市场的头部品牌瑞幸与中国白酒的代表贵州茅台组合成“酱香拿铁”,从一开始就受到民众极大关注,上市当天销量超过542万杯,销售额破1亿元,朋友圈刷屏、微博霸榜,形成一个时期以来最大的眼球效应。请根据上述素材,以“跨界融合”为主题,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题意要求以“跨界融合”为主题,那么我们的正文都要围绕着“跨界融合”来展开,通过“酱香拿铁”这个典型案例,挖掘出深层次的启示。为此,正文分别从三个维度来挖掘:

——跨界融合的前提是洞察需求、精准匹配。……这就启示我们,需求是跨界融合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最大的内驱力,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大众需求,从诸多共性和个性需求中找准发力点,“以终为始”反推出市场需要什么产品、用什么融合、产品怎么开发,实现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精准匹配。
——跨界融合的核心是创新模式、丰富形态。……这就启示我们,推动跨界融合,要始终聚焦于创新产品形态和经营模式,在优化产品服务、丰富消费形态上下功夫、见成效,给群众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
——跨界融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赋能发展。……这就启示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立足于开发国内市场优势、挖掘经济发展潜能,善于通过创新跨界融合来盘活存量、寻求增量,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在供需双向互促中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夯实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础。

就是紧紧围绕“跨界融合”这个关键词,来解剖“酱香拿铁”这只麻雀。要实施跨界融合,前提是什么?吃透需求、匹配需求核心是什么?创新模式、丰富产品;结果是什么?互相成就、赋能发展这三点,既是做法,也是成效,更是经验。文中三处均用“这就启示我们”,来进一步承接观点,从更深层面展开论述,把做法上升为成效、凝结成经验、揭示出本质,这样把“跨界融合”论述得多维、立体、深刻,非常值得回味。


第四招,“言简义丰”出高论

文字少、含量多、成色足,是写文章的一种很高的境界,正所谓“大道至简”。要学会融会贯通,点到为止,适当“留白”,让心有灵犀、“一切尽在少言中”。做到这一点,很关键的一条就要会归纳。归纳,是对事物长期观察、深入思考的一种厚积薄发,是体现材料思想水平,最有决定意义的环节。通过一个个精彩的归纳,使每个问题乃至整个材料得到升华。归纳的过程,由浅入深、由术向道、由表及里,是感性到理性的一次飞跃,反映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决定材料的思想内涵,体现文章的理论水平。因此,靠的不是“写”,而是“想”,不是浮在面上的文字技巧。

【案例】我在一家教育集团当文秘的时候,有一次参加当地教育部门“办学者的担当与情怀”主题征文,题目为“坚守办学初心,成就学生梦想”。这个教育集团创办20多年了,成绩斐然,主要的事迹素材如下:

集团面向的是高考下“中等考分学生”。尖子生、高分生,这是未来的科学家,但毕竟是少数,是名牌大学的事;但中等考分学生这个群体很大,对中等考分学生如何培养成才,集团还专门立项,出了研究成果。一直以来,集团坚持办应用型大学,走高等职业教育道路,课程设置与产业、与就业紧耦合,产教融合、校企协同,非常接地气,成就也非常显著,就业率达到98%,用人单位评价很好。特别是集团办学所在地都是在比较贫困、教育资源不足的边疆民族地区,孩子接受职业教育,有了技能、有了工作、有了收入,那么家庭就容易脱贫。社会对此赞誉很高,创始人还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分析上述情况,我相应地归纳了三句话,作为文章的三个观点:

——把握“低分”变为“高能”的育人目标

——践行“供给”衔接“产业”的教学理念

——扛起“扶智”拔除“穷根”的社会责任

董事长在审阅这三句话的时候,很满意,认为讲到了点子上。就是通过归纳,出结论,出思想,也出亮点。实际上,把这三句话想透了,观点出来了,每个观点下怎么阐述,就比较容易了。


【案例】曾阅研过某政协委员对参政议政的经验体会材料,工作成效概括为三句话、九个字,“接地气、找高人、捞干货”,这样阐述:

——接地气,就是深入一线搞调研,结合社会关切,把发言和建议的主题选在民生关注的重点问题上,立足本职讲实话心里话;


——找高人,就是多方征集顶尖专家学者的意见,汇聚各方智慧,努力让发言和建议达到较高水平;


——捞干货,就是坚持聚焦问题,提出务实管用、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措施建议。

这种概括就非常干净、利索,既概括出工作的思路、经验和成效,又使得整个文章、甚至他本人的境界,都得到了升华。


(本集完)



【最后打个广告】

个人原创视频课《申论大作文案例全景复盘(第一季)》(共12集,已更新11集)长按下图二维码进课程

【优惠】下单购全季者,第11集、12集(第12集近期上线)免费赠送。相当一次性购10集赠2集




喜欢本文请【点赞+分享+在看】

您的鼓励是深流原创的动力!


职场写作
交流写作理念,传递写作技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