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太阳城小学数学组围绕“立足核心素养,探寻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路径”这一主题开展《认识厘米》的校本研修,数学组的教师们集思广益,王露锦老师历经四次试上,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力求为学生呈现一堂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数学课。
首次试上:初探与磨合
在首次试上之前,王露锦老师在会议室就这节课进行了演课,老师们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课标要求,初步形成了备课思路。
首次试上由王露锦老师执教。她通过阅读教材和课标要求,初步形成了备课思路,王老师在首次试上时进行了实践。课堂上,活动“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活动的意图主要有两点:一是使学生体会到课桌的长度是一个具体的量,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如果用不同的工具作单位来测量,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一致的结果。因此,需要采用统一的度量单位来量,进而引入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和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王老师还通过分享生活中常见的1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量感。然而,在试上过程中,教师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课堂节奏不够紧凑、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们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第二次试上:调整与优化
针对首次试上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反思,并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在第二次试上中,王老师更加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握和学生参与度的提升,设计了一些的互动环节和实践活动,如利用1厘米的正方体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小组合作测量课桌长度、猜猜小棒有多长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王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推理来进一步认识厘米,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核心素养。这次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都有了明显提升。
第二次试上之后,张洪星校长和王娟妮主任提出了几点建议:在比划1厘米小正方体之前,可以先借助1厘米小棒,丰富学生学具,建立好1厘米的表象;在板贴1厘米实物的时候,注意板贴实物和放大字体;在断尺测量时,提问“怎么算更快”,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顺势而为地优化测量线段方法;估测的物体由数学书改为长方形纸片,增加估测可行性。
第三次试上:强化与巩固
在第三次试上中,根据张洪星校长和王娟主任给出的建议,王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深化学生对厘米的理解和应用上,她设计了一些可行的操作活动和拓展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厘米的认识和运用。同时,王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课后测量我们的黑板、教室等长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次试上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还提升了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第三次试上中,王老师将培养学生的量感作为教学重点。她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实验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表达、分析、思考的多维度体验中积累“量感”的活动经验。通过用刻度尺和小正方体测量指定线段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以及对厘米的认识,明确“度量”的本质,即包含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学生的“量感”在操作活动中逐渐建立起来。
第三次试上的时候,我校有幸邀请到了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张明红副校长莅临指导。张校指出,要摒除琐碎的语言,设计出能够让学生卷入其中的充满激情的数学课堂。还要思考有没有达成初定的教学目标。
第四次试上:拓展与应用
经过前三次试上的不断磨合和优化,围绕校本研修主题,思考张明红副校长提出的要求,王老师再次优化教学设计,设计了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通过产生测量需要、建立长度观念、揭示测量本质、总结回归延伸等环节,帮助学生形成了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轻松掌握“厘米”,培养量感,实现结构化教学。
总结与展望
此次结构化主题的数学校本研修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深刻感受了厘米,建立了量感,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通过四次试上的教学实践和反思,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升了教学设计和实践能力。未来,太阳城小学将继续加强校本研修活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路径,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结构化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