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十一月,就瞬间忙了起来。
想着在春节前很多事情要有个交代,也想着1月1日之前很多事情要有个交代,然后自己12月生日的时候也该有个交代,这么一来,时间节点自然就提前到了11月。
11月的第一个礼拜,我突然梦到了一个题材,让我把很多熟悉的往事能够串了起来(要感谢的我的父亲)。第二天起床发疯了一般写了2万字,后续的4天,每天平均1万字增加。在这之前,我只在2017年写环冰岛记的某个早晨有如神助,从5点半起床到8点写了2万字,再没有复现过。日常每天能写2000字已经是非常好的表现了。
那个周末,我已经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中篇小说,完全够200页的印刷标准。接下来一个礼拜每天早晚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阅读修改润色,导出之后,冷不丁发给了之前熟悉的编辑。编辑也欣喜若狂,你说下一本书说了五年不动,这回十天前立意马上就基本能交付排版了。
太阳打中间出来了。
当然,文中有一些段落比较敏感,我后续还在寻求合适的方法来加工,不然不太能出版。
之后的两个礼拜,我完成了这本书的英文版,托AI的福,虽然很多部分还得靠我自己调整形成我的味道,但是毕竟AI让这个过程提效了很多。事实也一再证明,目前的AI能打工,但是要指望它能完全代劳,抱歉,它只会把你的作品变成它的作品。
又花了一晚上找好了北美的英文编辑、封面设计以及出版策划人。然后进入冷静期。
不能着急,已经很快了。
我的习惯是做好之后,放一段时间,冷静一下,再看,也许会有不同的发现。所以转念去干别的。
开始用AI做iOS APP开发。
你们不知道我的苦,我其实零零散散学SwiftUI好几年了。虽然我很久前做过前端工程师,也带过前端团队,更久以前还带过开发搞过服务器。但是毕竟人呢本职还是设计师,感性思维主导,编程思维永远差一根筋。Xcode装了又卸,买了几套最厉害的老师的课,看完也还是没能写出一个app,苹果的开发者账号倒是一直保持着。
托AI的福,我两天build了5个app。3个是我自己私人用的小工具,2个是数学游戏。小工具没必要发去商店,游戏倒是完善了一下提交给苹果审核了。一个是π小数点后100位速记测试,另一个是19乘19乘法表速算训练。其实还有个数独正在调试中,这个有点过于复杂——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真正适合我的数独游戏,找不到就自己做一个。
回想起来十年前自己在微软帮助开发者打包审核的日子,现在自己摇身变成了开发者。
今年的交代算是够了。以OKR的精神来看,不管这些东西最终是12月交付还是1月2月交付,目前他们都算是达标了。
这个过程中,还没耽误每天在公司卷工作卷人事到天黑,还没耽误得了个流感,反反复复十来天。
还没耽误每晚看看美股期权,时不时减一下杠杆。
时间是真的不够用,除了写字的早晨,我都尽量起床之后再睡一觉。也就是7点半送了麦兜去上学之后,回家再睡一个小时。换在以前,我会说工作影响了我创作,所以九年前我会裸辞了专门去干杂七杂八的事情。不过到了44岁的年龄,我已经能飞快切换不同的状态了。
走去地铁的路上,听一段5分钟的英文听力。地铁里坐下后,完成当天的多邻国日语打卡。地铁换乘后开始背英文单词,30个扫一圈完成到公司,出地铁的时候再听一遍刚才的听力。其实英文听力听不听都还好,因为进了办公室之后都是听力(但办公室里的各地英文都不太标准)。新加坡通勤太快,从家到公司走路加地铁换乘2次不到30分钟,只够干这点事情。有时候带本书急着在路上看,就要牺牲背单词的时间了。我早已经不开车上班了,难得的地铁时间我要好好利用,开车16分钟就到还费油费停车钱。
每周抽一个早上上40分钟的日语私教课,每周抽一个中午不和大家吃饭而是去图书馆,每周顶多能开机玩一次游戏,11月发布了最新的微软模拟飞行2024,感动得要哭。每周还能和白老师看一场电影。
11月1日刚做了每天早晨游一次泳的决定,然后就进入了雨季,每天早晨下雨,所以这个游泳就换成了补觉了。
补觉和流感导致的问题是,最近一个月,体重从63公斤到了68,甚至出现了69的场面——睡太多了,流感那几天睡得更多。忙这些事情不管在家还是在公司都是久坐不动,每天腿都发麻。
雨季到这周末似乎已经过了,为了找补,昨天赶紧运动了三次,攀岩,游泳,垫上卷腹。今天运动了四个小时。下周开始要戒碳水和可乐巧克力了,先戒完今年,体重下来再放纵。
回头看看今年,似乎所有的成绩都来自于11月。其他几个月到底干了什么也记不起来了。
一定要有个总结的话就记得两件事。
一是换了一批信用卡,下半年陆续把免年费的卡都注销了,换成了不能免年费的卡。这是今年认知升级的一部分,虽然每年一共要交一万多的年费,但是这才算是真正的信用卡,好的服务怎么可能免费呢?还反倒给你返现?银行图啥。
二是今年的AI使用量大幅度提升,相比起来在AI上花的钱实在是划算。它解决了很多我以往阻滞的问题,扫清了道路,并且明确了我的判断。我每天在ChatGPT上花的时间特别多,电脑端和手机端,经常把它每天给我的额度用完,最近在试探4o和o1的差异,分别适合做哪些不同的事情。我越来越明白了人和人工智能的现阶段的界限在哪里,有些事情它会成为你的得力助手,你不想做的你不擅长做的,它马上帮你正确完成,还能给你启发。那些你擅长的、能够代表你的那部分,还是得由你自己来完成。不然就好像如果完全用midjourney来画一张美好的画,你又怎么好意思去说这是你画的?
前几天看朋友转发老俞的分享,说大家都不能永生,但是要感激那些已经不在的前人们,通过留下来的文字和作品,一直在影响这后代,这也是一种永生。
这么说来,我虽然一直没这么想过,但确实在这么做着。我希望有东西能够替我活下去,时间消失得越来越快,白老师说我虽然44了,但四舍五入算40。而我觉得44就差不多45了,四舍五入算50。统计口径不一致,效果就完全不一样。
还是要学习,更要创造,虽然很多同龄人已经不像(不用像)我这样继续折腾,但我觉得我自己还没被充分使用。如果仅仅只是不停学习,灌了一堆东西进去之后我也会迷茫,还是持续要用创造来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进行存档以便清空内存。到这个年纪,学习不是为了考级和认证,不是为了拿去找个什么好工作,更重要的是告诉自己的还能融会贯通整点新东西出来。
就像我微信头像下面那句:我总是能给你惊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