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到底贵不贵?

情感   社会   2024-03-28 13:45   美国  

新年期间SG终于对中国开放了免签,应该是发达国家第一次对中国开放,很多朋友们蜂拥而至,以至于每天都有老朋友问我在不在,吃个饭——可我刚好那时回国过年了。于是他们下一句话就是:新加坡可真是贵啊!

确实,现在各大媒体平台每天飘来荡去的话题都是:中产来新加坡破产、新加坡贵上天堪比瑞士纽约、没有财富自由不要来新加坡……等等等话题,说得我们这种生活在此的人好像一个个都富得流油似的,我几乎每周都要和不同人复盘一次:贵是贵点,但真不算离谱,不然我怎么活?

先说最大的一个争议:罚款

新加坡是个法治国家,如果不是那么严苛的法治管理,这里定不会像如今这般整洁有序。新加坡的社会稳定干净美丽是罚出来的,这个“罚出来的”并不是说的天天在罚,而是说几十年的罚款制度一天天执行下来之后,大家都戒掉了坏毛病,罚出来了人们的良好品质。

罚陋习:比如在中国常见的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什么的就不说了……等等这些陋习,本来就不是一个正常人该有的,如果你习惯良好,在中国也不做这些事情,那到这当然不怕被罚。

罚抽烟:抽烟是罚款收入最多的一项,不管是中国来的朋友还是其他白人老外都习惯了有自由抽烟的权利,在新加坡如果你不在有标志指定了可以抽烟的地方抽烟,是会有执法人员来开罚单的。一般来说如果在建筑物有顶有屋檐的地方下面抽烟都是不允许的,开放场所道路上其实可以,但是有些商业区比如乌节路等会明确划出整个区域都不能抽烟。我们在新加坡生活了好几年的朋友也有烟瘾犯了一个不留神就被罚的,罚金有时200有时更多,反正你就记着一根烟是人民币1000块就好了,来这戒烟肯定快。

所以我在公司楼下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奇景:一帮男男女女在暴雨中打着伞远离建筑物,就为了站在某个有带有烟灰缸的垃圾桶旁边,淋雨抽烟,文字描述不出来,眼见却是很壮观的。在新加坡打伞的人其实很少,因为公共交通车站连到写字楼、商场、组屋等基本都有雨棚,下雨天外出不会淋雨,大太阳时也不会晒到,根本不需要带伞。所以打伞的要么是中国女生怕晒,要么就是为了任何时候都可以站在外面去抽烟。

罚喝酒:喝酒被罚的很少,早些年印度人酒后闹事之后,政府就规定了晚上10点还是几点之后超市便利店不让卖酒,酒柜要锁起来。晚上要喝酒的都得在有牌照的酒吧里。所以街上大部分的餐厅和酒吧到了9点十点就全关门了,安安静静,街上也不会有人拎着酒瓶路边游荡,因为买不到。总不至于专程从家里拿了囤着的冰好了的酒走到外面喝,图啥呢。

罚口香糖:吐口香糖肯定是要罚款的,但是这个罚不到,因为新加坡根本不卖口香糖,有个笑话是新加坡人专程周末开车堵几个小时去马来西亚吃个口香糖吐了然后再回来,过个瘾。

罚超速:我们在这生活三年,唯一被罚过一次就是超速。从动物园开车回来的路上,路上实在太空旷,一不小心超速30%被拍到了。当时也知道被拍了,因为新加坡探头很少,都用很鲜明的颜色把粗粗的柱子画了出来,生怕你看不到。然而看到的时候已经太迟,减速减不下来,认了。过几天收到寄来的纸质罚单,差不多人民币一千,马上上交管系统去交了还有8折。目前全新加坡我常去的道路上大概一共只见到过5、6个摄像头,很鲜明,所以开习惯了记住了这几个位置,全年都不会有任何罚款。

罚乱停车:乱停车是执法很严的,因为侵占其他人的利益:停在残疾人车位、停在组屋住户的固定车位,没停在车位里……罚一次保准你这辈子都会乖乖停车。

还有些罚款很奇葩,最奇葩的是在家裸体(被别人看到)会罚大概一千吧(rmb 5400),问题是你不偷窥我怎么知道我在家裸体呢?这要是换在别的国家估计可以反告一个偷窥才对。还有就是家里如果蓄水导致滋养蚊虫也会罚不少,每年政府都会有人一家家上门检查洗手间浴室、阳台花盆、洗衣房等地方,看看是不是有不流动的蓄水导致有虫卵,验出来了严重的要罚款,轻的其实也就是会培训一下告知如何防止,毕竟不会有人故意要养蚊子当宠物。

所以我是很喜欢新加坡的罚款制度的,让一切都非常干净舒服,我不喜欢闻烟味,更不喜欢吸二手烟,也不喜欢地上有任何垃圾,在新加坡呆着让我觉得神清气爽。吐痰的、垃圾不进垃圾桶的就该往死里罚。作为一个i人,我想说:这些尽管罚,喜闻乐见。

那么物价到底贵不贵?先说总结,和中国比肯定贵点,比日韩贵,但和欧美比起来不算贵了。另外和中国比当然是和北上深比,这是个国家,是个发达国家,拿去和广州长沙甚至三四线地方比物价就有点不讲武德了——要知道这里2023年人均月收入差不多是人民币4万。


水贵?很多来旅行的人抱怨在711买一瓶小瓶装水要10块钱人民币,可乐要20块人民币。水呢怎么说,711买一瓶确实是这个价,但是我们住家的一箱箱在超市买或者从网上买了送回家,大体上也就合人民币3块钱一瓶,没比中国贵多少。可乐是因为全球定价策略和原产地的问题,可乐只在中国便宜,在其他国家价格都是差不多的。另外你在711也可以看看依云的价格,和普通水是差不多的。依云在中国10块钱一瓶,在这也是10块一瓶,所以依云到底是贵还是便宜呢?

吃饭贵?餐厅吃饭的话,服务费加税钱,确实一顿下来两个人五百人民币是要的,吃好点小一千也是要的。这里原因很多,你吃中餐馆和攻略上推荐的好地方,价格都是贵的。新加坡的中餐我也吃不起,而且吃得感觉不爽。同样的连锁餐厅,同样的菜,在国内吃一顿一百多两百,在这五百,味道可能还不如中国,也没有新鲜的体验感受,还不如在家做(不过最近回长沙也觉得吃饭价格贵得离谱了,两百下不来)。但是如果去吃个好点的米其林西餐,其实也是这个价,五百吃一顿像样的西餐,在高楼的顶层享受风景,和吃一顿辣椒炒肉相比,你更愿意选择哪个?中餐厅出国拓展是为了赚外国人的钱和游客的钱,来玩就最好不要吃什么大牌中餐馆了。不过新加坡的各种东西价格都是透明并且监管的,不会宰客不会坑人,这点很放心,你也知道这里罚款很夸张,宰客被罚款的话哪个老板也是承受不起的。

和日本比一下,相比起来日本吃东西简直不要钱。

和美国比一下,菜价也是这样,税和服务费加上也吓人,可是加完这些之后,还要加个至少20%的小费,这就很吓人了。出去吃饭如果不是快餐垃圾食品,一顿饭7、800百人民币可是要的。

所以相比起来,新加坡再贵也贵不过收小费的地方,所以其实物价肯定赶不上纽约的。

但对于常住人口的来说,谁天天没事去大餐厅吃?虽然新加坡人基本不做饭,但是几乎每栋政府组屋下都有一片Food Court(食阁),也就是本地的大排档食堂。一顿饭无数摊位每天不重样,最便宜4.5新币贵也就10块钱管够(合人民币30块-55块),这和北京上海饭钱相当了。而且全新加坡,最地道最正宗的食物都在食阁,什么海南鸡饭椰浆饭,去大餐厅就是吃个环境好,在食阁才是老字号排长队的。我早餐在食阁吃到过9毛钱(rmb 5块)的炒米粉,念念不忘,麻辣香锅人民币50-100吃得撑,还有什么要求呢?偶尔周末或者放假去好餐厅吃一两趟隆重的,其实账单完全可以忽略了。总之三年生活下来,我没觉得吃饭比北京贵。尤其在这边收入放大几倍的情况下,菜贵一点和收入相比也不算什么。

打车贵?打车是贵点,基本上打一趟车人民币100块准备起。这是应该的,出租车司机和网约车(Grab)司机在这是个赚钱行业,哪像国内开出一身健康问题但还是赚不到钱?我还常说如果哪天我被裁了我就去开网约车,路线简单客人干净,还正儿八经有个不错收入。新加坡公交地铁很发达,去哪里必定有一条公交车可以到,公交车按点守时,基本坐不满,地铁也是常年有空座,没什么打车的必要。

不过我的新加坡同事朋友们倒是蛮喜欢打车的,就算一公里的距离去吃饭,我要走路去,他们会选择打车。一是走路确实有点热,二是……他们可能这辈子都没走过很远的路,新加坡东西40公里,南北20公里,周末的自行车拉练都是绕国骑一圈。三是他们说赚的钱不吃饭不打车干什么?这就牵涉到下一个问题了。

买房贵?房价这两年涨很多,但也就是前几年的北京水平,可能都赶不上上海深圳。这里说的是公寓价格,但是坦白说即使房价的数字一样,但是这里房子要划算很多。

1.产权分99年和永久产权,价格差一点点,所以永久产权和国内(北上深)70年相比,那应该算便宜。

2.公寓标配网球场游泳池烧烤台(一般小区都是有3个游泳池的,成人池、戏水池、儿童池),一年365天可用,中国很多物业第一年第二年游泳池还维护,到第三年这些公共设施甚至绿化都相当于没有了。

3.租售同权,业主和租户停车都是免费,没有买车位和租车位一说。

一套三居120平海景房大约人民币1000万-1500万(差价因地段或年限而不同),和北京第一梯队公寓应该相当。和上海相比便宜,加上附加值和折算到人均收入,不算贵了。另外这是城里较好地段的,如果要便宜,去到远一点的居民区(也没多远,远10公里就很郊区了),这个价能买到160平往上(或者同面积800万左右),除了没海景和开车远10来分钟,其他没区别,楼盘可能还新很多。

另外,以上是公寓楼,只是新加坡的小部分房产,这里大半的物业是政府组屋(超过80%的新加坡人口居住在政府组屋HDB中),你可以理解为经济适用房,组屋的房价低过公寓一半。新加坡本地人或者拿了新加坡PR几年以上的人都可以买组屋,虽然不像公寓那样有泳池网球场,建筑也不够漂亮,但房间面积那叫一个大啊。组屋也没有围墙和保安,就这的社会治安来说围墙和大门也是多此一举。本地人有个正当职业基本都能供得起组屋,家里人多就可以申请更大的组屋。所以住房对于新加坡人来说根本不是个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你不知道和什么样的人做邻居,还是有很多要救济的和社会底层的人和你住在同一个楼层,楼道里有小便味道也偶尔是有的,听本地同学说他家邻居门上也被喷过红油漆欠债还钱。

对了,租房很贵,所以在新加坡买房放租是一定能赚钱的,在国内不一定能赚回房贷月供,但在这里是一定可以赚回贷款+利息+物业等费用的。买房出租投资是可以的,但期待像中国前20年那样房价猛涨赚钱是不可能的,过去十几年间新加坡房价也跌过不少,本地人没有买房必定能增值的观念。

买车贵?呵呵,真正贵的东西来了。

车价估计确实是全球最贵,一辆车的价格=车价+100%车价的税+10年的拥车证COE。拥车证基本上是40万人民币以上,去年11月涨到了80万人民币。也就是说,一辆车基本上是中国3倍以上价格。中国10万的车这里100万,中国的25万特斯拉130万……不过你能看得出来,买的车越贵,越划算。所以这里丰田埃尔法很多,邻居刚买的新款埃尔法200万rmb花出去了。保时捷宾利法拉利还算划算的,车越高档,拥车证的价格均摊下去就显得不那么冤枉了。

简单的说:我在北京的特斯拉最好的Model X卖掉了拿了钱到这买了一辆二手mini cooper。这还是在拥车证谷底的时候买的,现在开了三年我再卖掉应该还是原价,因为拥车证涨了很多。

所以我一直觉得,新加坡和瑞士并列全球最贵,纽约还要排第二,主要是把车钱也算进一篮子里去了。除掉车价之外,整体消费水平会降一大截。

但是,但是……新加坡人没有买车的需求和习惯。为什么要买车?本地人不觉得一个人就该有车,也不觉得会开车是基本技能。和我平级的同事四十多岁也没有个驾照,我们的HR会把她曾经开过一次车当做精彩故事来讲,其他人从来不会聊到车的话题,甚至品牌、排量、油车电车他们都搞不清楚,更别提什么自动驾驶了。就这么大地方,公车地铁哪都能到,扔到荒郊野外也能走路回到家里睡个整觉。除非是赚了大钱发了财,大部分人都没有一定要买车的想法。在中国买房买车是现代的刚需,在这里这两项都可以划掉。试想如果在中国所有人都不用计划买房买车,是不是完全可以不用工作赚钱了。

教育贵?写很长了,最后简单说一下教育,国际学校综合来说比北京还便宜。政府学校本地学校相当于免费。重要的是这里的学校基本上都是好学校,所以也不用选,随便上。大学的话,新国大和南洋理工这两所国家级大学,我们在中国时看着很光鲜,其实就是这里的保底学校。我们面试的时候,是个人简历上都是这两所之一毕业的,可以说只要你读过书,你就是名牌大学生。


那有什么东西是这边比较便宜的呢?当然有,比如说:停车费,商场和户外的停车费,除了最高端的金沙之外,其他都是和北京差不多价格,6块钱-15块钱人民币左右一个小时。算在这里的收入和车价基础之上,相当于不要钱。还有就是佣人,菲佣或者缅甸佣人,政府标准价1000新币,人民币5400一个月,其中7成给她们自己,3成交给政府。北京很多阿姨保姆都超过一万一个月了,还不像这里有过标准培训,啥都干,打扫做饭接孩子还管洗车,还能给孩子免费教英文。

最后,在罚款和物价之外,这些年我的综合理解是,在法规和罚款之下,新加坡构建起了一种基于高规范但是表现出低人情的社会。怎么说呢,我经常简单地打这样一个比方:拿中国人、新加坡人、日本人来比较。

新加坡人:只要我做的事情符合法律和制度要求,我不管是不是尽人情,不管你舒服不舒服,规定是这样,我这么做就是对的。

日本人:只要我这么做会让你感受好,我就这么做,我会尽量遵守规则,但是前提条件是我不能让你觉得不爽。只有让别人感觉舒服,让别人开心了,这么做才是对的。

中国人:只要老子自己舒服了,管你舒服不舒服,管你什么制度不制度。

举个简单例子:在新加坡开车,如果你想从侧边路并入主路,如果交叉路段没有画黄色大格子(不可在格子内停留),主路的车是不会让你进去的,如果你想强行,就等着被按喇叭吧,解决方法就是等着路上车全开完了,你再并进去。如果你强行进去,撞你也是你全责。别人不会管你急不急,他们只想着自己。

在日本,你但凡车头探了一下表示想并进去,后面的车99%概率会马上减速或停下来让你进去。即使这个位置没有任何符号表示该让你。所以我在日本开车基本上都是横冲直撞,谁都会让。

在中国,你想并进去就赶紧施展技巧,挤!并且不要打灯!只要打了灯,后面车知道你要来了,马上加油挡住,老子就不让你进。老子也没什么急事,但就是不想让你进,被插的感觉就是不爽。

所以在新加坡开车也还是要很小心的,虽然我总说在新加坡睡着了我都能开车,但这只是指的新加坡道路设计科学简单。坦白说新加坡人车技很差,没太多道路实战经验,缺少斗智斗勇,不太会处理突发状况和复杂道路状况,所以还是不要挑战他们比较好。但你说新加坡人真有多守规矩吧,也不一定,每次我们开车去马来西亚,在新加坡关口这头大家都很有素质整整齐齐排队,一过了关口到了马来境内,横竖加塞什么都来了。所以人性也就是这样,不是真的很那啥,确确实实就是高压政策下管出来的。

三月就写了这一段东西,其实还有很多想吐槽的,后续可以继续补充,给想了解新加坡的朋友、想来玩的、想来读书想来工作的,提供一些帮助。


红猪
跨界设计师,北漂20年,现居新加坡。 出版作品《环冰岛记》、《极简设计》、《把力气花在你想要的生活上》、《超越想象》。 前微软中国资深布道师,宝马中国科技顾问,崔健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