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一位一年聊一次天的老同事老朋友给我发了一张图过来。起初我当他是群发,仔细看完,百感交集。
首先名词解释:中国计算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简称“计世集团”,曾是中国新闻出版领域迄今为止唯一一家中外合资新闻出版企业,也是中国信息产业领域最大的专业媒体出版集团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信息服务提供商之一。
曾是。
我2005年-2008年在那工作,已经是17年前的事情了。我去的时候公司发行有三报八刊,发行量最大的是《计算机世界》报,几乎科技类单位必订的报纸。我在其中的一本杂志《微电脑世界 PCWorld》工作,负责PCWorld中国网站的设计。那几年中公司陆续收购了一些出名的杂志,最终变成三报十一刊,包括声名赫赫的《电脑爱好者》。
至于公司干过的大事,比如这个:狗日的腾讯。
那几年间,拿着IDG的投资,熊晓鸽每年开着大奔来参加年会。看着似乎公司依旧壮大,实则整个行业已经拥抱了互联网传媒,唯有计算机世界和其他少数几家还在抱着纸媒不放同时在艰难转型,所谓尾大不掉,转型转了十来年,最终转成了今天这天地。
我的工作就是和转型相关,毕竟我一直做网站的,先说说传统纸质媒体工作流程:公司那么多编辑采访回来写内容,经过主编总编严格的审稿,三审三校,最终才可以印成铅字出版印刷,这个流程在报纸比较快,三四天一个流程,而在我们杂志,一个月。一个月意味着什么,如果杂志的发行日是每月1日,那么假设4月30日苹果开了发布会,即使瞬间完成写稿和审校然后排版送去印厂,也来不及。于是你会在6月1日的杂志上看到4月30日苹果召开发布会展示某神秘新品的报道——说不定还当成头版头条,一个多月前发生了好大一新鲜事。
所以我所在的网站部门,就是快速地把这些新闻稿电子化,这样至少5月1日能看到4月30日的报道。不过,限于当年仍处在web1.0的时代,2.0刚刚萌芽,领导们对于互联网的理解,也仅仅就是一套CMS,把文章发了,首页做个banner,而已。虽然后来也有做社区,但是优秀人才都已经在低效的体制下统统流失了。
流失到什么程度,在我离开前几个月,我一个设计师代管了开发组,带着一群工程师们去皂君庙机房搬迁十几台服务器到亦庄网通机房,这样能够省下不少带宽费用。那次我临时买了两本Linux的书学服务器配置,晚上在机房捣腾来去终于在机房上锁之前,没有完成任务——于是一群人锁在恒温16度的机房里一通宵,瑟瑟发抖不说,机房里连一把椅子都没有,要么站着要么坐地上要么躺地上。天亮之前冷到不行,生死边缘有了新发明——把机柜门打开全身贴在服务器机组上取暖,烤完A面烤B面,那时候已经顾不上什么辐射了。
这里还得提一下办公楼所在。公司在北京西三环外的万寿路,对面是当时还未去世的某前重要人物官邸。万寿路是个很特别的地方,乌鸦群集,冬天走过很难不被鸟粪击中,地上一片白茫茫都是鸟粪,据说乌鸦住的地方是福地,然而这没有挡住计算机世界的衰退。万寿路旁边是翠微路,所以这附近的住宅区由翠微西里、翠微北里、翠微南里、翠微中里组成,我20多岁的光景中在这几个社区住了四年,满是青春回忆。故在去年离开北京之前,半夜特地跑去翠微走了一圈,看到了这片地方变成了水泄不通的大型停车场,颇为震惊。北京发展得太快,有些地方走在时代前沿越来越光鲜,同时也有的地方藏污纳垢日渐被遗忘。那晚上我也去了计算机世界办公楼的大堂,看到楼层指示牌上写着各个楼层分别租给了不同的小公司(好像还有小酒店),计算机世界仅仅留下一层——要知道之前这栋楼全都是这一家公司。
在这特别的时节,看看眼前中国互联网的兴衰,想到计算机世界的没落,感慨万千的同时也明白了世界发展的道理。我在这家公司没学到什么互联网知识,倒是把出版知识摸熟了,兼职编辑的那一段时间,对文字使用段落编排等基本功多少是锻炼了一些。可也正是这家对任何文字都要三审三校的公司,这次发出的通告上居然写错了的地得,被我一眼看到。
除了学习服务器知识和编辑功夫,我在计世最后一年还兼职了数码产品评测,负责数字视听一类产品,于是有幸接触到索尼的MP3和苹果的iPod,研究这些手持设备的软硬件交互,参加现场发布会(还能拿车马费和礼物)。那时候iPhone一代刚发布,整体用起来就和iPod Touch一样,我不停刷机越狱,拆手机看硬件按钮,这些也为我后来投身移动互联网设计领域积累了难得的硬件经验。
“中国IT史,半部看计世”,其实我们现在都叫电脑不叫计算机了,90后00后应该对计算机一词完全陌生,那么确实早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太晚了,就到这了。
(还带了一本2010年的刊物来新加坡作为纪念,本期有我一篇稿件,稿费大概五六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