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坑
这个天井是怎么形成的?又有什么用处?
对于这个“天井”的成因,在民间流传有多种传说。
第一种说法是:很久以前的一天,突然间轰隆隆电闪雷鸣,随着一声响彻天地的骇人怒吼,伴随着一道照亮天地的耀眼光芒,一块巨大的陨石拖着长长的火焰尾巴从九天飞落。陨石砸在这儿,天摇地动,旋即又弹起化作碎石雨,到处掉落。陨石砸着的地方,就是这个巨坑。这个说法,经不起考证。从九天飞落陨石砸的巨坑,怎么会如此圆光规整?
第二种说法是:许久许久之前,有一天,嵯峨山上暴雨倾盆,各条山谷的激流汇聚一起,形成势不可挡的洪涛,奔腾咆哮而下,洪峰倾泻在这儿,冲击成这个巨坑。这个说法也经不起推敲。嵯峨山上形成的洪流再大,绝对无法冲击出如此圆润且深度相同的巨型大坑。
第三种说法是:不知在多少年以前,有一天,天地黑暗如磐,一场脱缰野马似的暴烈狂风突然刮起,吹得飞沙走石、天摇地动。风过此处,旋开土层,形成这样一个巨型大坑。这个说法同样可笑。如此之圆、如此同深的巨坑,除非此狂风是数学家变成的。
天井岸村旧景
第四种说法是:当年唐德宗确定自己墓葬穴位之时的产物。唐德宗登基后,就广招天下的风水大师以寻找葬穴,而风水大师原先确定的地址,就是天井岸村的南边,也就是如今“天井”的所在地。由于这个地方位于北塬南缘,视野开阔,能够俯视渭河,远眺秦岭,其东有清峪河,西南有冶峪河,二水将其环抱。唐德宗亲临现场查看,认为这里确实为风水绝佳之地,于是决定破土动工进行大规模建设。然而风水大师提出,这里风水虽好,但须挖到地下30丈才是最好的位置。于是,朝廷便调集来大量民夫挖掘。当挖到20丈深时,遇到一块硕大的青石板,坚硬无比,难以下挖。由于皇上圣旨已下,当地官员岂敢抗旨,决定破开青石板,继续向下挖。民夫们用铁锤砸、凿子凿,使用各种破石工具和手段,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当破开石板的时候,突然,石板下传来一声巨响,一只白鹤钻了出来,鸣叫着振翅向西北飞去。官员和民夫在后面追赶白鹤,一直追到嵯峨山半山腰时,白鹤落到铧子梁东边的小山梁上转瞬而逝。主持工程的官员急忙向皇上汇报。皇上随后便询问风水大师这是何征兆。风水大师回答:“白鹤飞了,风水就跑了,白鹤落到哪儿,就只能把墓穴改到哪儿!”唐德宗又亲自来到泾阳县蒋路乡的嵯峨山南麓,发现这里比天井岸位置还好,依山傍水,分明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于是便将崇陵改建在了这儿。天井岸村南边的那个已经开挖的大深坑,便留存了下来。
第五种说法是:“天井”是唐代修建崇陵时取土留下的坑。崇陵在天井西边4.5公里处。问题是,取土谁会舍近求远?
天齐原
这五种传说,哪种靠谱?谁也说不清楚。
当地有的老人还说这是当年尉迟敬德在这儿屯兵时的跑马场。
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这个距地面大约有30余米深的“天井”,却成了一块世外桃源般的耕居之地。早年,“天井”上围是窑洞,下围是农民种的地,约35亩。春种秋收,辛勤耕播。“天井”的地下与地上没有道路相连,村民便自己用镢头和铁锨开出了一条便道;没有水吃,村民就在自家门前打水窖,天旱之时,还要奔波数里外去挑水。由于生活极度不便,加上居住的窑洞土质松散,容易坍塌,村民就陆续都搬离了“天井”。
这“天井”到底是怎么来的?
1993年10月,陕西省文物保护技术中心文物调查研究室组成调查组,在对三原县嵯峨乡天井岸村的古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几组西汉大型建筑群的轴线竟与汉长安城南北轴线相合。调查结果证实,西汉时期曾经存在一条超长距离的南北走向建筑基线。这条基线通过西汉都城长安中轴线延伸,向北至三原县北塬阶上一处西汉大型礼制建筑的天井坑遗址;向南至秦岭山麓的子午峪入口,总长度达74公里。
“安门大街在汉长安城内,其南北延伸后,南段是子午峪玄都坛,北段是嵯峨乡天井岸村天井。玄都坛海拔888米,为自然形成的山峰,顶部为人工用石条垒砌而成,呈圆形。天齐祠天井是一个巨型盆状竖穴圆坑,应属汉时建造而成。” 调查组主要成员秦建明研究员认为,这个“天井”应为一处汉代祭天的大型礼制建筑主体部分,即汉代所称“天齐公祠”的主体建筑。经过勘测发现,这“天井”口沿最大直径315米,底部最大直径191米,深达32米。
工作人员在这个巨大圆形“天井”南侧及西侧,发现大量人工堆积土层,其间夹有一些坚硬踏面层。踏面层自人工堆积区通往坑沿,证实此坑确有人工开挖痕迹。经过局部钻探,坑底存有厚达7—8米的淤土层。淤土层底部分布一层厚8—10厘米的坚硬人工踏面,土质驳杂,踏面下即为生土。原坑最大深度达42米,整个工程土方约150万立方米。巨坑正北部有一长方形缺口,中部有一平台,平台上发现少量汉代瓦砾。
据《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天齐,“如天之腹齐也”。天齐即“天脐”,就是大地的肚脐。这里正是汉书记载的“天脐祠”。考古专家称,在“天井”东面约500米的地方,还有5个直径10多米的夯土台,考古证实它们为同一时期作祭祀之用的大型建筑——“五帝坛”遗址。
池阳宫
根据考古发现和史料佐证,可以确定,“天井”为汉代人确定的中国的中心,也就是汉朝时期的“大地原点”。
2015年1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处遗址进行了再次勘探,印证了此前的考古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发现,在天齐公祠以北500米的距离内分布着大量的汉代建筑板瓦、筒瓦。专家推测此地带应该是当时为了配合祭祀而修建的辅助建筑群,是日常维护和负责祭祀的人员居住的场所,以及皇帝贵族祭祀时临时休憩的行宫。根据当地村民回忆,在距离天井北部80米处曾散落有大量的绳纹筒瓦及板瓦,现经实地调查,大部分已被填埋,地面上零星散落少量汉代绳纹筒瓦和绳纹板瓦。
此外,经过钻探,天井西北200米处耕土层以下发现大量汉代绳纹筒瓦以及绳纹板瓦等建筑材料。据此,考古专家认为,三原县天井岸村祭祀遗址是目前发现规模较大、分布最为集中、保存状况基本完好的古代祭祀遗址群。对天井岸汉代祭祀遗址群的进一步调查勘探和发掘研究,不仅对研究汉代祭祀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汉文化中的南向理念,都市布局规划中的中轴线、对称等理念的发展演变和确立,有着深远的学术意义。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博士后薛程表示:根据多次的考古勘探,天井坑遗址应该还是西汉中晚期一个用于观测星象的地平式日晷。如果这点确认的话,那么将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史,以及研究西汉的天文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中国大地原点”在西安市以北20多公里的泾河新城永乐镇北横流村石际寺组,亦称大地基准点,是国家地理坐标——经纬度的起算点和基准点,也就是中国的地理中心。
回溯历史,在汉朝测绘出的天井岸村的大地原点,距离与现在永乐镇石际寺村被定义为中国的大地原点,只有不到20公里。从“天井”这儿与终南山子午谷连线,经过现在泾阳的大地原点时,相差只有60米,一路向南正好横穿汉长安城的中轴线。
汉朝的中国疆域和现在大不一样,汉代人是用什么方法测算出来的大地原点?这一古今测量史上的巧合,令考古界及测绘界大惑不解,感慨不已,也赞叹不已!
如今的大地原点,地面之上高25米多的立体建筑共七层,其整个设施由中心标志、仪器台、主体建筑、投影台等四大部分组成。顶层为观察室,内设仪器台。建筑的顶部,是玻璃钢制成的整体半圆形屋顶,可用电控翻开以便观测天体;中心标志埋设于主体建筑的地下室中央。
天齐公祠
大地原点在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两次考古勘探证实:位于三原县嵯峨镇天井岸村的圆形巨大天坑,是汉代祭地祠遗址。
从该遗址中五座建筑台体附近考古调查采集到的筒瓦、板瓦以及上有“长乐未央”“千秋万岁”的瓦当、铺地砖等基本特点观察,未见属于西汉前期带有麻点纹的筒瓦,其特征属性显示它们的时代属于西汉晚期。由此判断,天井岸村五座建筑台体以及“天井”遗址的时代,均属西汉晚期。
整个遗址区的面积约160万平方米。整个天井岸汉代礼制建筑遗址是由天井坑遗址和五处夯土台遗址组成,包括有天井壕(天坑)遗址、池阳宫遗址、五帝祠遗址群、天齐宝塔等景观。它的西北部就是嵯峨山,根据史书记载和现场勘探,专家们认为这个天井坑遗址和五处夯土台遗址,应该是目前为止发现的西汉时期保存比较完整且规模比较宏大的一个大型祭祀建筑遗址群。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的兴趣与热情也日益高涨。不少人专程来参观“天井”,甚至带着无人机。巨大的圆形“天井”,从空中俯瞰,既壮观宏伟,又耀眼夺目,令人浮想联翩。
投稿微信:AKL173
投稿邮箱:346169964@qq.com
来稿注明通信地址、联系电话、邮编、身份证号、
开户行全称、开户行行号、账号
阅读完整内容,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浏
览晚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