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收割”的女大学生:想上班?先上手术台!背后真相骇人听闻……

教育   社会   2025-01-03 19:30   北京  

小陈是大四的学生,马上就要毕业的她,满心欢喜地去成都找工作,想尽快还清助学贷款。然而,在工作期间发生的事情,不但没让小陈还上贷款,反而让她背负了几万元的新贷,这是怎么回事呢?

求职变整容

2023年10月份,小陈来到成都,便通过各种招聘软件开始找工作。11月16日,她收到A美容公司的面试邀约,于是她便打开消息浏览了一下岗位信息,而招聘的是B美容公司的前台接待


想着这个工作自己还算能够接受,顺利通过面试后,于是小陈便在11月21日办理了入职手续,签了劳动合同,然而这却成为了她噩梦的开始。

入职后,便不断有同事建议小陈整容,还用“整容之后可以更好地工作”、“做什么都加分”之类的话对小陈进行洗脑。


刚开始小陈想着自己还未毕业,也没有经济实力,并没有什么想法,但在同事轮番“洗脑”之下,小陈便稀里糊涂地被带到了一个名叫C美容门诊的店铺。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小陈在里“享受”了面诊、拍片、抽血、上手术台等一系列“服务”。

小陈整容后和贷款截图(来源:封面新闻)

对于还未毕业的小陈来说,整容需要花费一笔不少的钱财,那她整容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原来,在手术开始之前,就有热情的工作人员,拿着小陈的手机,下载了一个名叫“X分期X会员”的APP,在工作人员的热情指引下,小陈在这个APP里边分24期贷款了2.5万元,而这笔钱也顺势打给了为自己做手术的C美容门诊。


在恢复半个月后,12月7日,小陈再次回到B美容公司上班,然而同事们对待她的态度,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总是有意无意地冷落她,还通过各种理由贬低她,最终在工作了6天后,忍受不了的小陈选择了离职。

花样“套路贷”

本来是求职,却变成了整容,没挣到钱不说,还莫名背负了几万元贷款,这让小陈为自己感到愚蠢的同时,又对公司的操作感到非常的气愤。

小陈收到的面试邀请(来源:封面新闻)

其实说到底,整个招聘流程就是一场“请君入瓮”的戏码,对设局的人来说,既可以赚求职者整容的钱,又可以让其背负贷款榨取利息,可谓是“一举两得”。但出了这样的事,难道就不需要有人负责吗?



根据我国《刑法》第266条及《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条:

实施“套路贷”过程中,未采用明显的暴力或者威胁手段,其行为特征从整体上表现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被害人财物的,一般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本事件中,根据有关媒体报道,向小陈发出面试邀约的A美容公司实际控股的D美容公司称,该公司并未实际招聘过前台接待岗位,初步判断是假公司发布。


也就是说:行为人通过特定方式借A美容公司发布虚假岗位信息进行虚假招聘,将小陈带至B美容公司进行面试,并以更好工作为由,诱导其去C美容门诊贷款整容,骗取钱财,致使其背负2.5万元贷款,后又故意排挤贬低,致其被迫离职。


同时为小陈做整形的C美容门诊评论区充斥着诸如“假借招聘的幌子要求人家做项目”“pua应届毕业生贷款整容”等负面评论。显然,受害者已然不止小陈一人。


网友对于给小陈做整形医院的评论(来源:封面新闻)

分析其整套运作模式,后续若经警方核实B美容公司确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贷款整容而进行虚假招聘,致使应聘人员造成财务上损失的,已然符合第4条基本要求,则行为人很可能涉嫌诈骗罪。





对此,已有类似判例,诸如(2021)京03刑终669号,被告人王某、许某虚构招聘职位的事实,诱导被害人入职贷款整容,骗取钱财,犯诈骗罪被判处刑罚。

求职还需擦亮眼睛

近年来,各种求职“套路”层出不穷,来看看几种不法分子的常用手法,避免上当受骗:

1. 非法职业中介陷阱

一些没有相关资质、未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的“黑中介”,常打着介绍工作的幌子通过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以“轻松拿高薪”“升职加薪快”等为诱饵,使用各种手段骗取求职者钱财。如以缴纳多少钱中介费,为其介绍高薪工作,后以人满为由,另安排与之条件差距较大的工作岗位。

2. 以招聘为名诱骗从事违法活动陷阱

不法分子通常会在一些网站、论坛或服务平台上以“高薪急聘”“学历不限”等字眼博取关注,发布事先编造好的招工信息。并通过加QQ、微信等方式进一步“详谈”,诱导其下载刷单APP。

求职者一旦落入陷阱,最初几次刷单会轻松赚得几百元,随后为获得更高比例佣金而垫付更多金额,直到自己相当数额的资金转入了不法分子指定账户,就会被对方迅速拉黑删除。

3.“猫腻”合同

有的用人单位以种种借口拒绝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的签订合同后没有给劳动者一份合同文本留存,有的签订合同中缺少工作岗位、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具体信息。劳动者到岗工作后,特别是当出现一些争议时,就可能被用人单位以没有书面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合同相关条款为由,拖欠或拒发薪酬。


总而言之,在求职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对于招聘信息多些审慎和辨别,擦亮求职双眼,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服务平台
懂法治,明法理。提素养,育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