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11—1947.3)
概况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方向约2.5千米处。原名五家坡,只住杨姓、武姓、郑姓等五户人家。相传明朝时,杨姓人家出了位朝中御史,其子杨兆才德过人,官至兵部尚书,深得皇帝器重。先后,在山前仿南京明孝陵建造了10亩地大的陵园,遂将村名改为杨家陵。党中央迁来后,改为杨家岭。
上山路上:
党中央于1937年1月13日进驻延安城,在城内居住近两年时间,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大规模轰炸延安城后,中共中央各机关连夜由城内迁住这里。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五华里处,四处环山,相对比较安全。
当时先后在这里的机关部门有中央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村工作部、职工运动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财经委员会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同志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一时间近千名干部云集,十几个单位进驻,杨家岭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辉煌。
杨家岭在党中央毛泽东居住期间,见证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当抗日战争处在最艰苦的岁月,毛泽东在这里从事了巨大的理论研究工作,广泛接见中外人事,充分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中共中央先后在这里召开了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及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开展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实行了精兵简政;发动了大生产运动;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三次反共高潮,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7年胡宗南侵占延安时,这里的许多建筑物被破坏。全国解放后,按原样陆续修复,并在旧址的四周栽植了许多常青树木。现在这里开放参观的有: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同志的旧居,有毛泽东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地方,有毛泽东种过的地。
礼堂前:
我们面前的中央大礼堂就是专门为召开七大而建,筹建于1940年建成于1942年,礼堂是由原自然科学院的杨作才所设计,上面“中央大礼堂”五个大字是由当时任社会部部长的康生所提写的,是我党首次在自己修建的礼堂内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大家里边请。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礼堂的主厅,可容纳千人左右,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物,外表吸收了西式建筑风格,内部,又似窑洞的拱形结构。这样就避免了阻挡视线的两排柱子,是当年延安唯一没有木梁和木柱的大型建筑物。
现在礼堂内部是按照“七大”会场原貌陈列的。主席台中央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侧面画像;主席台前的几张桌子和椅子,是中央书记处五位书记的座位:主席台上方的横幅标语是“七大”的政治口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两侧的标语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墙上的V字形木架,是英文victory即胜利的第一个字母,上面插着24面党旗,礼堂背部“同心同德”四个大字是毛
泽东亲笔为“七大”写的中心主题词。上述的这些陈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已经召开了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走过了24年的历程,这24年是胜利的24年。此次大会要贯彻延安整风的精神,通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达到“同心同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整风运动之花,结出七大胜利之果,从1928年党的六大到945年党的七大,整整相隔17年。期间曾多次提出筹备召开七大,由于战争等原因,终不能如期举行。经过延安整风,清算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全党实现了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统一。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代表着全国121万党员的547名正式代表和208名候补代表济济一堂,出席了这次大会。。
4月23日下午5时,七大开幕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开幕式由大会秘书长任弼时主持,毛泽东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明确的指出两种命运的斗争和全党的任务。朱德、刘少奇、周恩来、林伯渠等也相继发表了演说。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彭真向大会作了《关于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开幕式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结束。
24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向大会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25日,朱德做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随后,大会进行了讨论和发言,先后在会上发言的有26位同志。5月14日、15日两天,刘少奇向大会作了《关于修改
章的报告》“新党章确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于中国革命的实践党
一的思想——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一切工作的指针。”周恩来在大会开幕典礼上发表演说,并在4月30日作《论统一战线》的长篇发言。6月10日,在预选的基础上,正式选举产生由44名中委和33名候补中委组成的中央委员会。6月11日大会最后一项议程,是选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一届中央委员会。这次会议主题通过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修改了党章;第二件是制订了党的政治路线;第三件是选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委员会,使我们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礼堂里还举行过其他一些大型活动。
1943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在这里招待了出席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的全体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组织起来》的讲话,指出:“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礼堂背部的画像就是《组织起来》讲话的一幅画像。
1944年11月,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的全体干部,他号召大家要学会两种本领。他说,松树冬夏常青,不怕刮风下雪,严寒之中也能巍然屹立,松树有原则性。柳树插到哪里都能活,一到春天,枝长叶茂,随风飘扬,十分可爱,柳树有灵活性,共产党员应该有松树的原则性和柳树的灵活性,二者缺一不可。
1946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在这里为朱德总司令举行了60寿辰的祝寿活动,延安各界人士纷纷前来祝寿,大厅四壁挂满了贺幛,毛泽东的贺词是“人民的光荣”,中共中央送了“万年长青”的寿幛,周恩来和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也致了贺词,热亲赞颂朱总司令为革命建立的卓著功勋。赞扬了他的崇高品德和坚强的革命精神。朱总司令在答谢词中说:“中国人一般活到60岁就算够本了,以后就是我赚下的了。我相信可以亲眼看到中国革命的成功。”中国历史的进程确实被这位伟人所言中,仅过了三年多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诞生在东方大地上。
在这里,当年延安的一些文艺团体还经常举行演出活动,如:大家熟悉的歌剧《白毛女》的首场演出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这座古朴而庄严的建筑经历了近半个世纪,饱赏了战火硝烟。而今,它依然风姿如初,闪耀着延安精神的光辉。
礼堂出来:
礼堂是我党自行设计修建的,石块都是采用侧面山上的,例如:我们大家眼前东厅门外的这根石柱,就是利用采下的一个整石块,按希腊建筑艺术设计制作而成的,上细下粗,像少女的手臂,称为希腊多列斯柱式。
1947年胡宗南侵占延安时,礼堂顶部遭到破坏,全国解放后按原样陆续修复,59年正式对外开放。
过马路:
杨家岭是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当时中组部,中宣部,统战部,秘书处等机关单位都在这办公,向对面山上就是中组部和中宣部旧址。 进院:
眼前的大型建筑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楼,也是由杨作才设计的,建成于1941年。三楼是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会议室。中央政治局经常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制定和通过了许多重要文件。著名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在这里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后通过的。
二楼是办公室兼政治研究室。任弼时,李富春,杨尚昆,王首道等同志都在这里办公。
现在开放供大家参观的是一楼的西厅,是中央机关的餐厅,有时也做会议室用。东厅是根据总参谋长王若飞的要求设计的作战研究室,为了保密,他的窗户很小,并且没有向外开的门。后来改为中央图书馆。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文艺工作者90多人,座谈会共召开了三次。第一次是5月2日下午,开会前毛泽东同志站在会场的门口和参会人员一一握手问好。会议由中宣部代部长凯丰主持。这次会上毛泽东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引言部分。第二次会在5月16日,毛泽东、朱德等到会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座谈会开的非常热烈。当时边区民众剧团的负责人柯中平在发言中说:“有人瞧不起‘放小牛’可老百姓都很欢迎。我们每次演出后,群众送来许多鸡蛋慰劳我们。我们一边吃着鸡蛋,一边向新的演出地点走去,鸡蛋皮就扔了一路。如果有人想知道我们走到什么地方去了,那不用问,只要顺着鸡蛋皮就找到了。”毛泽东听到这里爽朗的笑了,并说,你们吃了群众慰劳的鸡蛋,就要更好的为群众服务,要为群众演出更多、更好的节目,不敢骄傲自满。不然的话,下次群众就不给你们鸡蛋吃了。第三次会议是5月23日下午。当时毛泽东正准备做结论,他在讲话前问大家是不是有话要讲,这时有人站起来要发言,于是又进行了一个下午的讨论。发言结束后,毛泽东和参加会议的人一起在院子里照了相。也就
是现在门口展出的那张照片。照完相后,毛泽东就开始做结论,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结论部分。当毛泽东讲完第一个问题时,天已经快黑了,他就留大家在杨家岭吃了饭。晚上因听讲话的人增加了许多,就将会场移到了室外的场地上,临时用三根木棍支起一个架子,吊上一盏汽灯。毛泽东讲话结束后,已经是深夜了。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的阐明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和文艺工作者和与工农兵相结合的根本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进一步推动了延安文艺界和全党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今天《讲话》仍然是文艺工作者应遵循的方向和道路。
延安文艺界通过整风学习,批判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进行锻炼和改造,创造了许多好作品,如歌剧《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等等。首先为大家介绍墙上的第一幅照片就是当时鲁艺教员王大化和学员李波在延安街头演出|《兄妹开荒》时的剧照,首场演出时在没有任何扩音设备的情况下观众达到了两万多人,从照片就可以看出。在当时上演《兄妹开荒》剧时主要针对的观众是陕北人民,所以在演出过程中都用陕北话。剧中扮演哥哥的王小二有这样一段道白我用陕北话给大家说一段,“俺小子,本姓王家住在延安南区第二乡,兄妹二人都长大,父亲母亲也健康,自从33年革命后,俺们的日子是一年更比一年强,吃的穿的都不愁,一家四口喜洋洋,那个喜洋洋。”这时群众性的新秧歌运动也广泛地开展起来,这三幅照片就是当时的工农兵秧歌队活跃在延安的街头的情景。
1944年1月,毛泽东看到了中央党校演出的平剧《逼上梁山》后,称誉它是“旧剧革命划时期的开端”并在演出后给它的两位导演杨绍宣、齐燕铭写了一份鼓励信,在信的结尾写到“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
《东方红》这首歌,就是文艺座谈会后,陕北农民歌手李有源根据陕北民歌《白马调》的曲调编唱的,表达了陕北农民对共产党和人民领袖的热爱。
这张照片是文艺座谈会后第一个春节主席观看秧歌表演时候拍的,说道秧歌在民间也广为流传,现在我想邀大家和我扭一段陕北的《拥军大秧歌》。 上山路上:
我们现在要参观的是周恩来同志的旧居。
1938年10月,六届六中全会后,周恩来于1939年1月担任中共南方局书记,长期战斗在国名党统治区的政治中心——重庆。
1942年1月12日,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决定致电周恩来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3年7月16日周恩来回到延安。就住在这个小院里。
周恩来旧居院内:
这个小院是周恩来同志于1939年5月至1944年11月住过的地方,右起第一孔窑洞是寝室,第二孔是办公室,这两孔窑洞是相通的,第三孔及瓦房是工作人员的住室。
1943年7月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由重庆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8月2日,中央办公厅在中央党校礼堂举行了盛大的欢迎晚会,参加晚会的达到两千多人,毛泽东及许多中央领导也都出席了晚会。欢迎会由李富春同志主持,任弼时代表中央致了欢迎词。周恩来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他指出“毛泽东同志的
方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方向,毛泽东同志的路线,就是中国的布尔什维克的路线!”周恩来的讲话,对于正在深入开展的整风运动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周恩来同志寝室:
这是周恩来和夫人在延安的一张合影,当年夫妻二人利用在国统区工作的有利条件,掩护,帮助,抚养了许多烈士的遗孤,有的被送回延安学习,每到周末,只要周恩来在,孩子们都回到小院探望周恩来,那时的小院中欢声笑语,充满了天伦之乐。
周恩来生活十分简朴,它的住室几乎没什么陈设。同志们来汇报工作,中外友人来拜会他,有时就坐在木墩上。无论是在武汉,重庆或延安,他总是严于律己,享受着一个普通工作人员的待遇。抗战初期,他在太原做统战工作时穿的是一条破呢子裤,一直舍不得换,到武汉后,他请人把这条裤子补了几次又穿了很久。
周恩来的办公室:
这幅照片就是1939年7月,他右臂受伤后去苏联前在延河边和刘少奇的一张合影。当时他给中央党校去作报告,过河时,因马受惊,从马背上摔下来,右臂碰到了石崖上,造成了粉碎性骨折,当时延安医疗条件有限,主席又关心他的身体健康,决定专程送他去苏联治疗。由于周恩来工作繁忙,不愿意耽误
。采取保守治疗,每天坚持锻炼,后来虽然写字不受很长时间,毅然回到延安
影响,但胳膊一直都伸不直,我们看到许多照片,影片资料中他的右臂一直放在腰部,就是因为这次受伤中造成的。
在整风运动中,周恩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讨论党的历史问题,特别是对1928年召开的党的六大和1931至1934年党的路线问题时,他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历史地全面地进行了分析研究,在中央党校礼堂作了《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的报告,对统一全党的认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43年,他针对审干工作中出现扩大化的“左”倾错误,当即表示要纠正这种错误做法。他说:“有人说四川地下党是‘红旗’特务党。我是南方局书记,我怎么就没见到那里有特务~”他指出对冤假错案,一定要进行甄别。
就在这艰苦的条件下,周恩来夜以继日的工作着。这就是他写作时的照片,对于他饱满的精神,惊人的毅力,郭沫若曾作过这样的描绘:“思考事物的周密有如水银泻地,处理问题的敏捷有如电火行空,而他一切都以献身的精神来应对就好象永不疲劳。他可以几天几夜不眠不休,你看他似乎疲劳了,然而一和工作接触,他全部心神便如上了发条一样,有条有理地发挥着规律性的紧张,发出和谐而有力的节奏。”(这幅照片是他和夫人邓颖超1943年冬天在这孔窑洞前的一张合影。)
1943年7月,周恩来从西安返回延安的途中,遇上下大雨,便临时决定住在洛川的一家旅馆。吃饭时勤务员想买好一点的菜给他吃,可周恩来说:“来一个白菜豆腐汤、炒一盘豆芽菜,这就很好了。”勤务员说:“你要的豆芽菜、白菜豆腐汤都没有,只有红烧肉、炒肉片和炒鸡蛋。”周恩来知道勤务员的心思,笑着说:“那你去和他们商量吧,还是来个炒豆芽,吃起来可口些,吃那么多的肉干什么。”他看到勤务员还撅着嘴,就望着延安的方向,语重心长地说:“不要忘记延安的同志还在吃黑豆,吃山药蛋,我们应该节省每一个铜板支援前线~”
1944年11月初,周恩来离开这里,迁往枣园居住。
上山路上:
1937年1月13日党中央进驻延安城,住在城内的凤凰山,1938年11月20日由于日本飞机的轰炸,连夜迁到杨家岭;43年10月书记处由这里迁往枣园,为改善五大书记办公环境,随即五大书记迁往枣园;46年因八路军总部在王家坪,为了工作方便指导解放战争从枣园迁往王家坪,47年3月18日由王家坪撤离延安,踏上转战陕北的征途。
山上: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中央办公厅楼背面,由于外表很像飞机,所以人们也称他为飞机楼。
朱德旧居:
这四孔陕北地地道道的土窑,是朱德从1940年5月至1941年3月住过的地方。中间开放的是寝室和办公室,两边两孔窑洞是工作人员住室。
院内:
朱德是第十八集团军的总司令,也是第二战区的副司令长官。1938年10月,他回延安参加过六届六中全会后又重返抗日前线。在与日寇进行战斗的同时,朱德既坚持同国民党实行统一战线的原则立场又同国民党反动派投降反共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40年3月间,朱德指挥太行山区军民,歼灭了反共摩
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五月经擦专家朱怀冰的三个师,
洛阳、西安回到延安。
寝室:
朱德与其他领导同志住室唯一不同的是他室内的土炕,因为朱德年纪大,又有关节炎,为了照顾他的身体主席专门派工作人员给他盘了这个土炕。朱德出身农民家庭,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一次,他从东川拐卯医院往回走的路上,遇到一位背着一袋粮食的老人,便立即跳下马来亲切地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背上东西吃力吧,来放到我的马上给你捎带着”。边说边让警卫员把老乡背上的粮食取下来放到马鞍上,自己和老乡边走边拉话(聊),这位老人把朱总司令端详了好久,虽觉面熟,可又一时间想不起他是谁。当警卫员悄声告诉他是朱总司令时,老人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朱德对子女的要求也同样严格。有一次,他的孩子到边区政府礼堂去看戏。那时中央机关只有一部小车,回来时由于人多车小,警卫员就把座位让给她,自己步行回来。朱德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孩子一顿,告诫她说:“那是卫士的岗位,他的责任是保卫首张的安全,他下了车,万一路上发生问题怎么办,”有一次,因朱总的女儿回到延安不久,一天早晨,她看见毛主席站在硷畔上,就激动地边跳边喊:“毛泽东,那是毛泽东~”朱总司令听见后,严肃地教育女儿要叫毛伯伯,论年纪,朱德比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年长好几岁,但他却教育孩子称毛泽东为“毛伯伯”,称周恩来为“周伯伯”。朱德还经常教育孩子不要在院子里乱跳乱闹,以免影响毛泽东的工作和休息。
身为我军总司令的朱德和普通战士一样,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经常上山砍柴,下地干活,爱国将领续范亭的“识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就是对朱总司令的真实的写照。(这幅照片就是朱德与夫人康克清在延安的一张合影。)
朱德办公室:
在办公室后边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一个锁起来的木门,是防空洞。它和主席办公室的防空洞是相通的并且一起通向后山,还有安全出口。
朱德回到延安时,正是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时候。他在处理军务的同时,对边区的经济建设进行了周密的调查和研究,观察中每到一个地方都召开座谈会,帮助工作和技术人员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视察回来后写了《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参观边区工厂后对边区工人的希望》、《完成1941年度财经经济计划》等文章,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1940年秋天,他和留守兵团负责人多次去南泥湾一带勘察,发现南泥湾是一个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随后命令王震率领359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田政策”。英雄的359旅在没吃、没穿、没住的条件下响应“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指示仅用了短短的3年时间就把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建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1941年3月,朱德从这里迁往王家坪居住。
毛泽东旧居:
这个小院就是毛泽东于1938年11月年至1943年10月居住过的地方,主席在延安总共战斗生活了10年2个月零5天,在这里就住了长达5年的时间。我们看到右上方有个很简陋的小窑洞,那就是主席的小女儿李娜1940年月出生后和保姆住过的地方,右起第一孔是工作人员住所,第二孔是办公室,室内有一个防空洞,旁边是寝室和办公室是相通的。我们里边请~
主席在这里居住期间,正是抗日战争处在最艰苦的时候,为了克服困难,
,他在这里从事了巨大的理论工作,著有《新民主主义论》《改指导中国革命
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纪念白求恩》等著作,其中收入《毛泽东选集》的就有40篇。
毛泽东在写《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曾把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比喻成从防空洞里吹出来的阴风,党内许多人士不理解这一点,来到杨家岭主席的办公室就能亲身感受到。我们看到的这小木门,它是防空洞,大家都知道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尤其是这个防空洞一到夏天从里边吹出的风就阴冷无比,我们看到主席写作的位置和防空洞成一条直线,只要有冷风吹进来,他就能感觉到,这也许是他在这里写《整顿党的作风》时有亲身体验的缘故吧,所以就很自然的把我党的一些不良作风和防空洞里的阴风联系在一起了。
毛泽东在写作时常常废寝忘食,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非常担心他的健康,经常想办法劝他休息。一次,夜已经很深了,毛泽东还在聚精会神地写着,工作人员几次催他休息,可他总是一面答应,一面仍继续写作。于是,同志们商量了一个办法,让年纪最小的警卫员王来因去劝他休息。这个警卫员轻轻走到毛泽东身边,恳切地说:“主席,时间很晚了,您应该休息了。”边说边把煤油灯端到床头上去,毛泽东只好放下笔站起来笑着说:“好吧,我就睡。”警卫员看着他上床休息后,就熄灭了灯,走出窑洞。当时大家都很高兴,心想这下
主席可以好好睡一觉了。第二天清早,他们来到毛泽东办公室,见主席正全神贯注的在灯下写作,他们还以为他睡好了觉清早才起来工作的。可外边站岗的同志告诉他们:“你们的那个办法又失败了,昨晚你们走了以后,主席又起来整整工作了一夜”。
这盏小煤油灯虽然耗油量不大,照明度不强,但毛泽东还是非常注意节约用油。每当他思考问题或者休息的时候,总是把灯芯拧得很小,继续写作时再把灯芯拧大。
1940年底,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从前线回来上党校的部分干部,他针对部分人不习惯住窑洞时说:“不习惯住窑洞是要不得的,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延安的窑洞可以指挥全国的抗日战争,全国人民把希望都寄托在我们身上,都寄托在延安的土窑洞里。”
在那艰苦的岁月,毛泽东和同志们一样同甘共苦,吃小米饭,穿粗布衣,从不搞特殊,在他寝室里挂着一张照片是1942年主席穿着打有大块的补丁裤给八路军120师团以上的干部作报告时的照片。一代伟人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就由此在全世界人民的脑海中定格。
美国记者斯特朗在她的访问记录中曾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着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
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
我们继续参观,这边请。
路上(刘少奇旧址):
眼前我们看到的这十四孔窑洞是当时的边区高干招待所。从前线回来的部分干部就临时住在这里,刘少奇当时主要负责白区的工作,只有在参加党的全国代表会和六届六中全会等一些重要会议才回到延安,回来后就临时住在招待所内,现在中间开放了两孔窑洞有刘少奇的图片,我们到里边请。
刘少奇于1942年12月至1943年10月在这里居住,左边是寝室,右边是办公室。
从1937年到1942年,刘少奇多次往返于延安和华北、华中之间,并参加了延安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六届六中全会。1939年初,他回延安时,住在马列学院的窑洞里,写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并于7月应张闻天的邀请,在马列学院开了关于共产党员修养问题的讲演。《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克服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改变党的作风起了重要的作用。
1942年初,党中央调刘少奇回延安工作。他从苏北解放区启程经过9个月、穿过100多道封锁线,经过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历尽千辛万苦,于11月底回到延安。当时正是边区经济困难时期,对于党中央负责同志的生活很少照顾。刘少奇青年时就有胃病,到延安他和大家一起吃粗米淡饭,生活上从未提出特殊要求,总是默默的忍受着因饭食不适引起的病痛。
为了领导整风运动和筹备七大,他作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窑洞里的灯光常常是亮到天亮,43年3月20日政治局会议后他成为党的核心领导成员,并分工负责华中根据地的工作。
石桌:
眼前的这个小石桌是主席在1946年8月6日和著名的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地方。
这边是中国坐北朝南的上宾位置,主席把它让给了斯特朗,为了方便谈话主席在对面,在座的有担任翻译的陆定一、“解放日报”社总编余光生,美国医生马海德。
当时正是我国内战爆发,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扬言要在3—6个月消灭“共匪”,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内外很多人士对我党是否能打赢这场战争持怀疑态度。斯特朗也是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来采访毛泽东的。
主席的谈话风趣而幽默。他不假思索的形容道:“美将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斯特朗有些迷惑,当时陆定一错将纸老虎翻译成了“稻草人”,毛泽东知道后说到:“纸老虎还不如‘稻草人’”。稻草人你还可以放在地里吓吓鸟,还可以推一把,而纸老虎一捅就破,遇到雨水一冲就什么都不是了。
斯特朗听了爽朗的笑了,并说:“那么我作为一名记者可不可以向全世界这样报道,毛泽东说蒋介石是一只纸老虎,”主席说到:“不仅仅这几个字,你还可以这么说。如果他拥护人民的利益,他就是一只铁老虎,如果他抛弃人民并向人民发动战争,他就是一只纸老虎,一阵雨水就可以将他冲掉。表面上看起来耀武扬威,非常强大,其实只是一个空壳,真正取得战争胜负的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而是人民。”
夜深了,毛泽东提着马灯把客人送到山下的卡车上。后来斯特朗在回忆记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是一个现时代的伟大真理。录中就成毛泽东主席的“
刚才我们说了主席他们所坐的位置,当时谈话时山上有几个小孩偷看美国客人,斯特朗问主席:他们是什么人,毛泽东说:是村里的孩子,他们对你这位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产生了好奇心。斯特朗这才感到这是一个及普通的小山村,而毛泽东不过是这些普通居民的邻居。这时斯特朗站起来,礼貌的提出与毛泽东调换一下位置,以便让孩子们看得更清楚。并对马海德说:在延安一个外国记者比主席本人更引起人们的兴趣。
菜地:
前面山坡下面插着红色牌子的这块菜地,就是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抽时间开垦出来的,开始中央生产委员会考虑到领导同志工作忙没有给他们分配生产任务,毛泽东很有意见,他说:“那怎么行,大生产运动是党中央的号召,你们有你们的生产计划,我也有我的生产任务嘛~”因此才有了这块菜地。当时地里中的有西红柿,辣椒,土豆等,在主席的辛勤劳动和培育下,蔬菜长势都很好,主席经常用自己种的蔬菜招待从前线回来的高级干部和高级将领。
月31日,延安人民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南洋爱国华侨领袖—1940年5
—陈嘉庚先生,陈嘉庚每年都会在国外筹集大量的资金,支援国内的抗战。最初他把大量的资金都投给了蒋介石一方。在来延安之前,蒋介石为巴结他一顿饭就花费了八百大洋。来到延安后,主席在他的院中用自己种的蔬菜宴请了陈嘉庚,这顿饭只花了两毛钱,吃完了这两顿截然不同的饭,陈嘉庚感慨的说到“得天下者,共产党也~中国的的希望在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