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各地名称由来大全

旅行   2024-05-14 21:31   山西  



太原各地名称由来大全风盘
尖草坪:
        原来是太原城北面的荒地,多生野草,据说叫菅草,既草菅人命的的那个菅草,由于是生僻字,人们误传成尖草,所以就管这一带为尖草坪,太钢70年前开发此地建设工厂,宿舍,渐渐繁荣起来。

万柏林 :
       得名于阎锡山的坟墓,他在太原时就想死后埋在那里,他小名万喜子,所以有个万字,他字柏川,所以有柏字,因为帝王坟墓叫陵,圣人的叫林,官员的叫墓,百姓的叫坟,而他自认为是山西在关公之后的又一个圣人,所以有个林字,合起来就是万柏林,基本跟柏树没有太大的关系,当然坟地肯定有松柏的。

千峰路:
        原系农田耕地。一九五六年,随着太原工学院的兴建而开拓成路。因驻有太原工学院,群众习称工学院路。一九八二年太原市革命委员会办公厅60号文件以石千峰(是西山的顶峰)命名为千峰北路。

漪汾街 :
        很好解释的,漪就是水波纹,漪汾就是汾河的水波。

杏花岭 :
        原先是明朝太原城内晋王王府的私家花园,载有大量杏树且地势较高,故得名杏花岭。日军占领太原后,砍伐所有杏树,开辟成空地作为操场练兵,解放后,利用原先操场修建成杏花岭体育场,现在已成为住宅区。

开化寺 :
        它的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宋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6年)重修,名汉封寺。元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6年)改称延寿寺。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朱棡孙子朱美坚重修。寺院坐北向南,正面迎着现在的开化寺街。门前建一牌坊,上写“敕赐开化禅林”六字,所以叫“开化寺”。

校尉营 :
        金朝大定(公元1161——1189年)年间,史纯以忠显校尉兼阳曲知县,做过好事,取得人们的纪念,因此有校尉营一名,校尉营另外是明代晋王府警卫队即校尉营房驻地,故名。有东校尉营,南校尉营,西校尉营,中校尉营。

南内环街:
        是合并了大营盘东、西街的统称,根据市政府规划,要在城市周边次第建设内环街,中环街,外环街,所以命此名。

大营盘:
大营盘是因为民国初年阎锡山修建兵营在此(旧址在今武警总队),故名大营盘。
二营盘是日军占领太原期间修建的军营,后来阎锡山在此驻扎骑兵部队,
三营盘的原因同二营盘,只是按顺序称呼

黑龙潭:
       黑龙潭得名于青龙王庙。此处原先是一片低洼的潮湿之地,城西北的雨水、污水,大多退积于此。光绪十二年的水患,使这里变为水乡泽国。水患之后,积水无法退去,加之后来经年雨水的退积,这里便成为太原城中最大的积水湖。后来人们给这片积水湖取下了名字,南面的这一片叫做“西泽河”,北面的那一片叫做“黑龙池(后改黑龙摊)”,而将连通两片之水的狭窄河道,称之为“黄河套”

柳巷:
        相传明朝皇基的开创者朱元璋,在北伐灭元的战争中,挥戈直指元军的军事要塞——太原。驻扎太原的元军,凭借太原城高池深的地理优势,以逸待劳,垂死固守。明西征大将军常遇春,为了解守敌详情,遂亲自化装成樵夫,混进太原城卧底。不料,事不机密,常遇春的行迹被元军探子探得 。当他刚刚穿过太原城东门外的桥头街 ,混进朝曦门时,就被元军伏兵四面包抄。常大将军急迫之中,杀开一条血路,拐入城墙根下的一条小巷,钻进巷北的一个破旧小院。这所残颓的小院里,只住着一位年愈花甲的孤寡老妇人柳氏。她的丈夫早年被元兵残杀,儿子又被元军抓夫,一去不归。所以,她恨透了元朝统治者。她见这人被元兵追杀,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把常遇春藏进了后院的柴垛中。追兵闯入院中搜寻,柳氏装聋作哑,将他们哄走。常大将军获救后,深谢老人救命之恩。临别时,他顺手摘下院中树上的一根柳枝,交给柳氏说:“老妈妈,这里不久要打仗了。为不使您老再遭战火,请把它插在街门上,明朝大军见到柳枝后,便会尽心护。” 不过几日,明军果然攻入太原。柳氏眼见战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邻难逃战劫,遂走家串户,告诉众邻,各取柳枝插于门首。由于常遇春深清了城中敌情,安排了内应坐探,明军里应外合,迅速拿下太原城。攻入城中的明军士兵,按常大将军的命令,看到门上插有柳枝的院子,便格外小心保护,秋毫无犯。战后,众街坊为了感谢柳氏,也为了纪念太原的光复,便把门首的柳枝,植入门前街畔。这些柳枝便生根、抽技、发芽、吐翠。插入街头巷尾的柳枝,随着时光的推移,长成了小柳树、大柳树、老柳树。从春到夏,从夏到秋,这条不起眼的小巷,绿柳成荫,枝条烟娜,凉爽惬意。于是,一个美丽的街名“柳巷”,来到了太原的大地上。

学府街 :
        曾用名坞城东街、坞城西街、形成于五十年代初。原以坞城路为中心,分东西两条街,东称坞城东街,西称坞城西街。因山西大学座落在附近,1982年9月市革委统一命名为学府街,意即学问荟萃之所。

师范街:
        这里原为农家小道,1985年扩展为碎石路面,因原山西师范学院(今山西大学)校址座落该街东端,故命名为师范街。

五龙口:
       当地父老相传,这潭积水早年本是一片洼地,和太原城东部边山的五条山沟(殷家沟、郝家沟、大枣沟、小枣沟、耙儿沟),脉通络连,每逢夏秋雨季,雨水和山洪,沿着五条山沟注入洼地,酷似五龙吐水。这样,年复一年,积少成多,便形成了这潭积水。人们便根据这种自然地理形态,把五条山沟比做五条龙,给这一汪积水的洼地,取名“五龙口”,久而久之,沿演为地名。

旱西关:
       太原古城,西有二门。一为阜城门(即旱西门),一为振武门(即水西门)。阜城门地势较高,汾河涨水,常从振武门流入城内。故称振武门为水西门,称阜城门为旱西门。门内称门,门外称关,故名旱西关。


教场巷:
       南北走向:南起东华门街,北至小东门街。教场巷始名于清朝,是清驻军“精骑营”的演武场,分大、小教场。大教场现为省军区宿舍。相传小教场于清末迁入居民,形成街道,称教场巷。并将东华门街的一段并入(今15号以南)。解放前一度改名“工程师街”,解放后复名教场巷。经太原市人民委员会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日3号文,正式命名。工程师街是清末修筑正太、同蒲铁路时,外籍工程师在教场巷建宅居住。因名为工程师街。

坞城 :
       清顺治《太原府志》作“乌城”,亦作“邹城”。《说文》中“坞”、“邹”、“鸟”均发“鸟”音,古同音可假。《后汉书马援传》有“缮城郭,起坞候”。注引《字林》:“坞,小障也,一日小城”。据此,坞城最初当为一个有军事意义堡垒之设施,后住房增多,遂冠城名。

新道街 :
       东西折南走向:东起上肖墙,西折南至府东街。新道街是清代冀宁道府,从府门前向东、东开辟一条通向临泉府的新道,故名“新道街”沿用至今。

南华门和南肖墙:
       朱棡于洪武十一年(1378)来到太原,即在今精营街一带修筑王府“宫城”。“宫城”是一座方形土城,辟四门,东边的门叫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南为南华门、北为后宰门。

精营街 :
       是明晋王朱棡的宫城所在地。这座豪华的宫殿,在清顺治三年(1646)焚于大火。雍正、乾隆间在废墟上修建房舍,驻扎“绿营兵”,在太原的叫“精骑营”,久之,简称为“精营”。清中叶后,始建民宅,形成街道。有精营中正街(并入五一路),精营西边街,精营东边街,精营南横街,精营中横街,精营东二道街,精营西二道街。

新原里:
        原是灰渣山,1979年建成住宅小区,太原市老市长岳维藩从南京调回太原任市长时,起名新原里,是新太原之意。

红沟路:
       原系一条红色土质的沟,雨季内流红色泥水,解放后陆续兴建民形成街道,因地得名红沟路。

西二道巷、精营西边街 :
       都是清朝形成的街道,一开始就叫上述名字。

国师街 :
        新民2.3.4条都是民国初年得名的,国师街以前叫新民西街,后来有国民师范学校,所以改名国师街,他们也都是民国形成的街道。

宁化府 :
        明代为朱棡第五子宁化王朱济焕府第。得名街巷,清代称宁化王府,民国称宁化府、宁化东巷。今称宁化府正巷、宁化府东巷。

老军营 :
       是原先驻守在太原南门外的守城士兵的军营,因为后来有了新的军营(大营盘),所以称原来的为老军营
桃园南路西里北一条 因为它是桃园南路的西面的巷子里的北面的第一条小巷子,所以得名。

和平南路:
        原先是郊区农田,后来由于城市建设出现道路,用和平命名表明人民希望和平的生活。

小五台:
        明代,此处有大士庵,建筑古雅,院中有奎星阁,为文人雅士联诗之地。明尚书王道行告老后,亲友请作七夕阁(奎星阁别称)诗社主人。王以朝廷嘉奖库银三万两,于奎星阁后建大花园,因园内多桂树,故名桂子园。后桂子园归河东府,以桂花别名金粟,改名金粟园。明末金粟园毁于兵祸。清初重修,增祀朱子晦庵。后僧募建文殊、观音二阁,因称该地为小五台。是后,小五台名于世,渐不知桂子园、金粟园之名。民国年间为警士教练场、运动场。今古迹无存,故址在小五台小学校一带。1907年10月9日,太原府,小五台寺庙。

钟楼街:
        追溯其街名,得之于古代的钟楼。说起太原的钟楼,虽不及鼓楼那样巍峨雄宏,却比它玲珑娟秀。这座早已踪迹全无的钟楼,建于明代,明中叶曾在傅山的祖父傅霖的倡导下集资重修。楼分台基和楼阁两部分,上部楼阁高三层五丈 ,重檐宏甍 ,椽拱飞扬,十字结顶。楼阁中高悬巨钟一口,高达丈余,重千余斤。每逢清晨报时,声闻四达远及十余里,与鼓楼巨鼓日暮发出的鼓声,互为珠壁,是为全城士民的计时依托

老鼠窟:
       旧址在今钟楼街老鼠窟元宵店。因其巷狭窄故名老鼠窟。后恒义诚元宵店在此开张就以街巷名老鼠窟俗称。

平阳路:
       平阳是临汾的古称,而平阳路的前身是通往临汾的西官道,故此得名

宁化府:
       明代为朱棡第五子宁化王朱济焕府第。清代称宁化王府,民国称 宁化府、宁化东巷。今称宁化府。

平阳路:
        源于苏三案,苏三便是由这条官道押解太原的。平阳路是太茅公路南出太原,终至茅津渡口的一条公路交通要道,途中经过的第一个较大的城市是林汾,因林汾古称平阳,遂将平阳古称引做路名。

北大街:
       北大街是1982年6月正式命名的。它与解放路交错的路口一带,是太原旧城的北城门,俗称大北门,曾名镇远门。据《阳曲县志》载图可知,镇远门外有月城两座,与北关城遥遥相对,由土门街衔接,形成攻守中的犄角,是北入太原城的门户。


山西旅游词典及攻略
用于山西地接导游交流学习,着重于导游讲解词和热门景点的小知识,加点购物技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