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 萨顶 在 台内灵 鹜峰顶 。菩萨指文 殊菩 萨 , 顶 指灵 鸳峰顶 。菩萨顶 寺宇唐称真容院, 亦称 真容阁。《清凉山志》记载 : “ 唐僧法云 自建殿堂 , 拟塑圣 像 . 有塑士安生 , 不委何来 , 请言圣仪 , 云 曰: ` 大圣德 相 ’ 我何能言? 相与恳 祷 , 求圣 一现 . 七 日 , 忽光 中现文 殊像 , 遂图 模 塑 成 , 因 名 真 容 院 . ” 真容院在 宋、 明时称大文殊寺 。菩萨顶之 名承真 容院、 大文 殊寺之名而来 , 言该寺为文殊菩 萨显露 真容之处 和居
圆 照寺 在 台怀 镇。《 圆 觉经 》 记 载 : “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 , 皆依 圆照清 净觉相 , 永断无 明 , 方成佛道 。” 圆照是指灵觉圆融澈照 。《 清凉 山志 》 : “ 永乐初 , 印度僧室利 沙者 , 来 此土 . 诏 入大善殿 , 论坐称旨 , 封圆觉妙应 辅国光范大善 国 师 , 赐金印 , 族幢遣送 台山显 通寺 . 至 宣德 初 , 复 诏入京 , 广 宣秘 密。无何 , 辞 归 山。上 未许 . 明 日 示寂 , 上 闻痛悼之 , 御祭火化 。救分舍利 为二 , 一 塔 于 都西 , 建寺 曰真觉 , 一塔于 台山普 基寺 , 建 寺 曰 圆照 . ” 可知寺名 取意 于 《 圆觉经 》 及室利 沙的 封号 。此外还有一说 。现存寺内碑刻记载 : “ 夫震 旦 国山之 载佛经者 , 乃清 凉圣 地文殊师 利真 迹 处 也 . 按古至有 , 黄帝封为 白云 , 殷 汤封为五峰 , 成 周封为雁 门, 秦始 封为圆光 . 汉高 封为五 台, 汉 明 封为灵鹭。” 据此 认为 , 五 台 山曾称 圆光山。圆光 为佛 、 菩萨顶上放射出的圆轮光明 . 圆照 寺名或许 由 “ 圆光山” 而来 , 并取意于 圆光普照 。
显通寺 在 灵鹭峰下。五 台 山佛教 传说 , 该寺创建 于东汉永平十一年 ( 公元 68 年 ) , 叫大孚 灵鹜寺. 说是天竺僧人摩 腾、 法兰礼清 凉山 , 看见 今天菩 萨顶寺宇座落之山酷似古 印度 的灵鹜 山 , 遂 将小 山命名为灵鹜峰 。在灵鹜峰下 建 寺 , 寺 以 山 名 , 称灵鸳寺 。加 了大孚二字 , 是表示宏信的 意思 . 考 史 , 东汉永平年 间 , 佛教 尚未 传 入 五 台 山 。佛教是从北魏孝文 帝时 期传入五 台山的 , 显通寺是 当时创 建的三座寺庙之一 , 叫大孚 图寺 。孚图 , 亦 称 浮图 , 浮屠 , 都是梵文 B u d d h a 的音译 , 最开始的 意思就是指佛陀 . 大孚图寺就是大佛寺 。唐代 , 由 于该寺僧人对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颇有研究 , 在全 国范围内很有影 响, 女皇武则天救命改寺名为大华 严寺。宋代 , 真宗皇帝礼五 台山 , 又改华严寺为花 园寺 。显通寺碑记载 : “ 宋真 宗驾幸 , 见寺前 百亩 杂花 , 遂建大花 园寺 。” 元代 , 又 改称 善 住 院 . 《 清凉山志 》 记载 : “ 元世祖至元 二年 ( 公元 12 6 5 年) , 造经一 藏救送 台山善住院 , 令僧披 阅, 为福邦 民, 十二佛刹 皆为葺 新。” 佛经有 《 大宝广博楼阁 善住秘密陀罗尼经 》 , 略称 《 善庄秘密经 》 , 善住 院即取 此意 。明代前 期 , 改称大 吉祥显 通寺 . 《 清 凉山志 》 记载 , 明 永乐十八年 ( 公元 1 4 2 。年 ) , 皇 帝朱棣将佛经 中所记载 的佛 、 菩萨、 神僧名号编成 歌曲 , 送 往五 台山, 命僧咏颂 。钦差来 到五 台山宣 读圣 旨时 , 见 菩萨 、 罗汉各显神通 , 表示感谢 、 欢 迎。具奏圣上 , 遂 改寺名为大 吉祥显通寺 . 寺 碑也 记载 : “ 蒙成祖颁赐佛 曲名经圣寺 , 见五 百阿罗 汉 腾空跃舞 , 遂蒙软建大吉祥显 通寺。’ 明代后期 , 又 改称护国圣光永明寺 。原 因是高 僧妙峰 和尚等人 铸 造了一座铜殿 、 五 座铜塔 , 置放在寺内 , 金碧辉 煌 , 光 耀全 山。寺 碑记载 : ` 有蒲板 妙峰大 塔 院寺 在显 通寺南 。中国佛教寺宇建筑布 局 , 早期均有塔院。塔 院寺 原来跟显 通寺是一座寺 宇 , 是 显通寺的塔院 . 院内有一大一小两座 白塔 , 大塔 叫释迎文佛真身舍利 宝塔 , 小塔 叫文殊发塔 . 明万历七年 ( 公元 1 5了。年 ) 重修大塔 时 , 将塔院 重 新 修葺 , 从显 通寺分离出来独立成寺. 由于原是显 通寺的塔院 , 院内保存着五 台山级别最高 的两座佛 塔 , 所 以将寺名定为塔院寺 。
万 佛阁 在 台怀 镇 . 原是塔 院寺 的下庙 , 寺 内建有戏 台. 佛教宣称 , 每 当唱庙戏的 时候 , 文 殊菩萨及其一万眷属都 要来 聚会 , 与民同乐 . 为 了 体现这 重意 思 , 东大殿修成楼 阁式 , 陈列万佛 , 所 J汉叫做 万佛阁 。( 责任编辑 赵林 恩 ) ( 上接 第 9 页 ) 必然 引起 儒佛 两方 面 的 变 化 。佛教 中国化最突 出、 最典 型 的表 现就是 伦理 道德 的儒学 化 。印度佛 教虽 然 也有涉 及 忠君 孝亲 的著作, 但是 并不 居重 要地 位 。中 国佛教 和 印度 佛教 在伦理 道德 学说 方 面 的区 别 , 主要 表 现为 中国佛教重视 忠孝 , 尤 其是集 中表 现在 以 戒为 孝、 戒 即孝 的独特格式 上 。简言 之 , 以 孝道 为核 心 , 调 和儒家伦理 , 就 是 中 国佛教 区 别 于 印度佛 教伦 理 的 根 本 特 征 。佛教 伦理 以 去恶 从 善为标 榜 。应当说 , 在阶级 社 会里 , 由于人 们的 阶级地 位不 同 , 人们 的善恶 观 念差别 是很大 的 , 有时甚至 是 对 立 的 , 要 想 把各 种对 立 的利益 调和 起 来 , 把 善恶 的观 念统 一起 来 , 几乎是不 可能 的。因此佛教 的善恶观 带 有很 大 的抽象性 。正 如 上面 提到 过 的 “ 不 杀生 ” , 劳动人 民 可借 以 反对 封建 统治 者 的镇压 , 封建统 治者 也可 以 用来 反对 劳动 人 民 的革 命 。历史事 实充 分地 表 明, 封建统 治者 完全 可 以 通过因果报应 论 的解 释 , 进行 镇压 、 杀戮 和战 争 , 而 生 活在 水深 火热 中的劳动人民 ( 包括 下层佛 教徒 ) 在忍 无可忍 的情 况下 , 也理所 当然地 要起 来 进 行 反对封建统治者 ( 包 括上层 佛教 僧侣 ) 的斗 争。可见 , 把佛教 的善恶观 念放 在社 会 生 活 中来考察 , 既有真诚 的一 面 , 也有伪 善 的一面 。佛教 以 大慈 大悲 、 利 己利他 为伦理 道德 的 出发点 , 这种道 德训条和儒家 的 “ 恻 隐之 心 ” 、 性 善论相 通 , 和 我 国的国家本 位 与民 本思 想 的文化传统相 近 , 因而 在历史上影响 颇大。完 全可 以 这样说 , 佛教 的这种 道德观 念 同样也具 有抽象 的性质 , 在 阶级社会里 可 以 为不 同阶级所利用 , 从而 产生积 极的和消 极 的两 种相 反 的作用 。我们 也应 当承认 , 佛 教 的这种 道德观 念毕竟在历史上 ( 如 中国近 代史 上 ) 曾被 作为理 想化 的道德规范 , 起 过 一定 的进 步作用 , 丰 富 了我国优 良的传统道 德 , 因此 , 佛教 伦理道德也是 值得批判继承 的。责任 编辑 尹协理 ·
山西概况介绍词 |山西省博物院|平遥古城 |晋祠 |平遥县衙 | 日升昌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