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胜寺位于山西临汾市洪洞县广胜寺镇,地处霍山南麓,始建于东汉(147年),原名”阿育王塔院“,又称“俱卢舍寺”。唐代改称“广胜寺”,769年汾阳王郭子仪曾重建。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毁坏,1305年重建。明清时期地震造成部分损毁,曾局部维修,但元代建筑大部分保存至今。
广胜寺分为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部分,上寺位于山巅,下寺位于山脚,水神庙在下寺西侧。我坐景交车到上寺,然后经山道直接下行至下寺,相信这是比较合理的路线。
上寺最令人瞩目的自然是飞虹塔(古名阿育王塔),建于明代(1515-1527年)。该塔呈八角椎体,十三层,高47.31米;主体用青砖砌造,塔内中空,底层供佛;外部镶嵌七彩琉璃烧制的仿木构件。飞虹塔是中国十九座佛真身舍利宝塔之一,还是“世界上最高的多彩琉璃塔”。
除了几个方向的塔身全景外,我还拉近拍摄了一些局部,多么精美的琉璃雕像啊,还保存得这么完整。
我恋恋不舍地离开飞虹塔,再去欣赏挺拔的唐柏。
上寺中的弥陀殿里曾珍藏着稀世孤本《赵城金藏》,这指的是金代刻印、保存在旧赵城县广胜寺的大藏经。《大藏经》篇幅长达7000余卷,即是佛书,也是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领域的古籍,对中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目前这部大藏经(现存4000余卷)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存放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毗卢殿的大门隔扇木刻很出名,内有精美的雕像、壁画。
下寺则由天王殿、前佛殿、大雄宝殿(后佛殿)组成,大都建于元代。
水神庙的明应王殿建于元代(1319年),内里有近200平米的元代壁画,其中著名的戏剧壁画被誉为广胜寺三绝之一。
水神庙外有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霍泉灌溉工程。早在北魏时期,郦道元就将霍泉载入《水经注》。而对其做大规模的引水灌溉,则始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距今已接近1400年,且仍在使用。这里不仅有最早的引泉灌溉工程——北霍渠和南霍渠,还建立了水利自治制度和三七分水的水权制度,被称为“霍例”。霍例水法沿袭使用一千余年,其水权管理制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胜寺看点颇多,远超出我事前的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