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接待很多家长,说实在是很多扫盲阶段的家长。坦白讲,想交流,可以先看看雨心的文章,里面有很多数据。然后再交流,否则就变成单向输出了。
我很少和家长交流升学比例,我知道很多公众号喜欢用升学比例谈事情,例如小学多少比例升985,初中多少比例升985等等。我说一下,大家可能理解我不喜欢谈比例的原因了。
复交综评发了名单,我闲着没事,去看了一下上面的录取名单,并且统计了一下,复旦600人,我认识73人,交大710人,我认识116人,因为这些孩子有小学或者小升初、初中就认识的,(不含高中新认识的孩子),也就是从小升初阶段,旁边圈子大概率有近200人的复交孩子,我相信清北的孩子也有一些。
上海小升初的选拔,这两年越来越下沉,越来鸡血,坦白讲我也有时候也不理解。
现在四校都下场从小升初阶段开始招生,复旦有夏令营,还有各类的顶班,钱班、邱班、上汇、兰生6、华8、华7、市北理、南模0等等,再加上二线的理科班,坦白讲你家如果是牛蛙,其实在小升初阶段被遗漏的概率越来越少了。
这些孩子应该有1000多人,这1000多孩子应该有大部分是最后可以进入北清复交的录取名单里面的,北清复交一共录取2000不到,也就是从小升初阶段有接近50%的名单是固定的,这个和当年的高考人数、中考人数没关系的。
上海高考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会看比例,但其实头部已经非常非常坚固了,如同公交车发车,前几辆车其实一直没有位置的,不管后面增加多少车辆,后面的孩子很难挤进去前面的车子。特别在竞赛生这个赛道,其实小升初阶段的选拔落选,大概率代表了竞赛这个赛道的关闭。
当孩子人数从15万变成7万,家长会感觉升学比例会增加一倍,但其实减少的只是分母,和升学的数量已经没有太大关系,因为前面的位置相对比较巩固,那2000人的录取里面,有近1000名是一直存在的,并没有随着比例的变化而有变化。
金字塔的升学模型,头部尖端其实是一直没有太大变化,变化的是中底部。
上海的中考筛选度远比外地高,上海中考卷子的难度和得分率难度也比外地高挺多的。很多外地家长不太理解,以为上海孩子生活在温室里面,非常幸福,其实我接触的外地初中转学到上海的,很少有升名校成功的,大部分是平档或者降档的。特别初二转学过的,大概率都是掉档去普高或者区重的多。
(以下是初一的英语教材)
如果现在还认为上海中考或者高考简单,我只能说你对上海教育的认识是20年前了,现在已经换了一个天地了,不管是升学体系,考试难度,筛选度完全不一样了。现在相对以前更加卷了,作为从业者,卷的我都有点受不了。以前孩子升学是玩的单兵作战,现在靠的是整体作战,以家庭为单位的,其实看看现在很多机构或者公众号是多少家长开的就知道了,不管是这个妈,那个爸,其实很多都是陪着孩子一路杀上来的,有亲身体会的,我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很少看某些公众号,特别房产中介号,因为作为我们这些老鸟,看几篇就知道他是抄的,还是胡诌的了。因为只会讲大道理,实际操作的可能性都没有。
上海升学非常残酷,但这个残酷是建立在家长期望值上的,如果家长期望值降低点,结合孩子实际情况,其实是不用焦虑的,但你让一个北清复交毕业的家长去接受孩子考不进一本,还是需要一个心理过渡时间的。
其实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不管他升到那个高中或者大学,我自己其实对孩子定位一直很清晰,所以每次升学阶段,我都做好最差准备,尽量找个拖底。但真正能够静下心,按照孩子实际情况去帮孩子走一条适合道路的家长,真是非常非常难的,这种家长是非常值得尊重的,哪怕孩子最后进入不太好的学校。
我个人比较讨厌几种家长,一是嘴上喊着尊重孩子天性,从小撒手不管的,最后升学阶段反而要结果的家长,还有一种是无限拔高,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孩子身上的,都是不值得尊重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