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春节即将到来,今年的“年”似乎来得早了点,人们念叨着“一年一年过得太快了”,是对岁月不经意间悄悄溜走的叹息,更是对“天增岁月人增寿”的感慨。在北方城市的凛冽寒冬里,街道两旁的树木早已片叶不剩,亮化工程为树木装饰了小红灯,比成熟的柿子树还要红彤和艳丽,烘托出别样喜庆的氛围。不由得想起小时候“过大年”的情形。
❖
向上滑动阅读
记忆回到四十年前辽北那个群山环绕的村落……
那是几百户朴实的人家,日复一日过着平淡而祥和的生活。那时的冬季漫长而寒冷,鹅毛般的大雪一下就是两三天,遍布山脊、溪谷和大地,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积雪常常没到膝盖,深一脚浅一脚的上学路上,最爱听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就在这晶莹剔透、满目苍茫的村落里,“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据说整个冬季最冷的一天要属“腊八”。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那一天学校也基本放假了,小孩子们是不大敢出门的,真的怕冻掉了下巴。猫在家里热乎乎的炕头上,人们就着腊八蒜,品尝着美味的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不固定,主要由大米、小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如黄豆、红豆、绿豆、芸豆等组成。不同地区的腊八粥在食材的选择上也略有差异,南方通常选用糯米、赤豆、芸豆、莲子、桂圆等,而北方则更喜欢用黄米、大米、花生、扁豆、绿豆和红枣。记得妈妈在灶坑里烧着干透的玉米秸秆,熬煮一大铁锅的腊八粥。通常将豆类等偏硬的食材预先浸泡两小时以上,以便煮软利于消化。先用旺火,等米和豆快开花了再撤出秸秆,用余温将粥煮烂煮软,期间还要多次搅拌以免粘锅。过一会儿,满屋便飘荡着腊八粥香甜的味道。盛上满满一碗,放入少许白糖或蜂蜜,甜蜜与快乐就荡漾在舌尖上了。
“腊八”节再过半个月,就到了“小年”。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虽叫“小年”,在东北人眼里却一点也不“小”,必须要有仪式感。“扫尘”就是每个家庭在这一天必须要做的一次彻底大扫除,顺序是从上到下、从里往外扫,仔细清理天花板、灯具、窗户、家电、家具等部位的灰尘,寓意着扫除“晦气”。而灶糖是“小年”必不可少的零食。那是一种白色或乳黄色的麦芽糖,抽成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压成扁圆形的叫作“糖瓜”。上面沾满密密的黑白芝麻,放在屋外凝固坚硬,里边有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直掉渣,一般要用手小心翼翼地接着,吃完整根糖棒最后再把糖渣芝麻一口吞下。用牙咬灶糖的时候清脆爽口,在嘴里咀嚼后,总是霸道地粘在牙齿上怎么都不肯下来,这时候用舌头慢慢地舔,舔舐的过程又使这份甜蜜变得更加绵长,又香又甜又持久的美妙滋味让人欲罢不能。
“小年”之后,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过“大年”忙碌起来了。成板地冻豆腐、蒸一锅锅的大白馒头、做粘豆包、宰杀肥猪、杀鸡宰鸭宰鹅等。男人们忙着挑水、担柴、宰杀家禽,女人们忙着和面、发面做各类面食和糕点,每个人都说着笑着开心着,忙得不亦乐乎。
腊月二十九这天,北方要蒸一锅又大又白的馒头,象征着新的一年生活蒸蒸日上、越来越好,日子也会节节高升。雪白的馒头上点染红色圆点或红梅图案,一个个白里透红特别喜庆,更寓意着鸿运当头,会给来年带来好运和吉祥。除了馒头,极具东北特色的粘豆包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将提前浸泡好的红豆煮烂捣碎成红豆沙,与红枣或果干一起混合作为馅料,加入白糖或红糖,用双手攥紧成圆球,外面裹上厚厚的糯米粉或大黄米粉,白的黄的拳头大的粘豆包就做好了。每家都要包好几盖帘的粘豆包,用大火蒸熟后,在屋外零下二十几度的天然冰箱里冰冻保存,常常要吃上一整个冬天。
在户外冷冻保存的还有冻梨。当气候寒冷的时候,将梨子放到室外经过自然冰冻后,由黄色慢慢变成黝黑色的冻梨。几乎所有品种的梨子都能做冻梨,但在东北最常见的冻梨品种主要有花盖梨、白梨或者尖巴梨,这几种味道口感是最好的。吃冻梨可是有讲究的,冻得坚硬如石头的冻梨,直接咬是万万不行的,要放入凉水中浸泡,待其完全解冻后才可以吃。别看冻梨外表丑陋,吃起来却十分美味,尤其过年“好贺儿”(东北方言,通常指好东西或者好吃的)吃多了感到油腻时,吃上一两个冻梨,一瞬间清爽甘甜沁人心脾。把冻梨黑色外皮抠开一个小洞,先慢慢吸吮冰冰凉凉的梨汁儿,最后再把梨子完全吃掉,才是东北冻梨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年节货的重头戏一定是杀年猪了。笨养了一年多的大肥猪,在腊月二十几就要挨刀了。谁家准备杀年猪的消息早就传遍村里,亲戚邻居们都会主动来帮忙,十好几个身强力壮的男人一起,将肥猪开膛破肚、削骨剔肉。乡邻们争相购买走一部分还冒着热气的猪肉,其余连头带脚连同猪下货等部分,就是主家为了过年自留的了。杀完猪分好肉,主家还会大方地招待帮忙的人们吃上一顿丰盛的“杀猪菜”。
“杀猪菜”的主要食材有猪肉、排骨、大骨头、猪肚、猪肺、肥肠等,还有割肉后余下的各种边角料,都清洗干净放入大铁锅里一起炖煮。猪血羹是“杀猪菜”里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将新鲜的猪血洒上葱花姜末等调料,掺入适量清水,搅拌好后放入煮肉锅里蒸熟,特别鲜嫩软滑又营养丰富。“杀猪菜”里的“菜”,在东北特指酸菜。当男人们杀猪割肉时,女人们就开始切酸菜了。家家户户都有一两口大缸用来腌酸菜,从入秋后就开始腌渍的大白菜,过年前已经变成口感最佳的酸菜。厚一点的酸菜叶子在中间削薄,将一片片酸菜叶叠成规整的一厚摞,女人们手起刀落上下翻飞,快速切成一盆盆的酸菜丝,下到锅里与猪肉、骨头等一起炖煮,就是东北最正宗的“杀猪菜”了。猪血也通常被调好味灌到猪肠里做成血肠,血肠是东北“杀猪菜”的灵魂所在。盛上满满一大盆热乎乎的猪肉酸菜,最上面铺上一层切好的血肠,蘸着蒜泥酱油一起,鲜美的味道能满足所有人的味蕾,更能抚慰人们辛勤劳作一年的辛苦。
杀年猪那天除了能美美地吃上一顿大餐外,很多“年节货”不到除夕是不能提前吃的。小孩子们等不急,常在父母身边绕来绕去,总能得到不少甜头。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浓,孩子们最想得到的除了美食,最看重的是能做套新衣服。女孩子选颜色艳丽的布料,男孩子就是街上普遍的样式,大人给挑好面料讲好价钱拿到裁缝铺里做。女孩子还会买上几根金丝线镶边的红色或粉色发带,绑在头上结成大大的蝴蝶结,一般在除夕那天穿戴整齐,美美地跑出去找小朋友们玩,互相炫耀自己的新衣服。
过年最重要的一天一定是“年三十儿”了,无论是上学的、工作的,不管身处何方的子女都要赶在这天回到家。院子大门、屋门都贴上红彤彤的新对联,里屋房门内侧一般是“开门见喜”,爷爷的马车上则是“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最通俗的对联,寄托了人们最纯朴的希望。准备了大半个月的“年节货”也该闪亮登场了,煎炒烹炸十八般武艺,烹饪好摆上满满一大桌,男女老少围坐一起开怀畅饮,抒发着一年来的收获与喜悦。夜晚来临,人们一边观看《春晚》一边包饺子,北方的年夜饭必须有饺子。一般包猪肉酸菜馅的、韭菜鸡蛋虾仁馅的、一兜肉馅的等等,包饺子时往馅料里放入一枚洗净的壹角或伍角硬币,一共包两三枚左右。一般在快到零点时,到院子里放上一挂鞭炮和几个“二踢脚”,煮好了饺子,一家老小开始吃年夜饭。除了白天做好的各类菜肴,年夜饭必须要有鱼,寓意着“年年有余”,生活也会越来越富足。吃饺子时要小心翼翼,想吃到带硬币的饺子又怕被硌了牙,谁要是吃到硬币饺子都会异常高兴,因为预示着来年会赚更多的钱,也会有更好的机会和运气。
过年的“好贺儿”远不止这些,比如平时吃不到的糖果点心,在过年期间能让小孩子吃个够儿。糖果种类繁多,如各类口味的水果硬糖、软软的桔瓣糖,酥糖就有花生酥、芝麻酥、大虾酥等,点心有年糕、糍粑、桃酥、炸汤圆、江米条等,还有拜年互送的五颜六色的糕点馃子,都在过年期间隆重登场。至于花生和瓜子,更是大人小孩不离手的主要零食。
大年初一以后,除了尽享美食之外就是开启欢乐的游戏时光。小孩子通常不会被唠叨功课,可以恣意地玩上十几天。在屋里主要是打扑克、玩“嗄啦哈”、弹玻璃球。“嗄啦哈”其实是羊或猪后腿膝盖那里的一个关节,分四个不规则的面,每一面都有特定的叫法。背面略鼓起的叫“背儿”,与之相对的叫“坑儿”,侧面像耳朵的一面叫“轮儿”,另一面叫“针儿”。就这样一块块小小的动物骨头,成为那个年代不可或缺的玩具。“嗄啦哈”通常被磨得油光锃亮,配合着沙包一起玩,东北人管沙包叫口袋,是用零散布料缝制的立方体形状的布袋,里面装着各色米粒或沙子。“嗄啦哈”的玩法多样,有各种各样的讲究和比赛规则,基本是在平整的土炕上,将沙包高高抛向空中后,用手快速地翻动“嗄啦哈”的几个面,力争达到最佳组合而获胜。多年过去,现在已经忘了“嗄啦哈”的具体玩法了,但难以忘怀的是那时开心的笑声。在那个没有电子设备没有网络的年代,快乐是那样简单而朴实。
户外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小河早已冻成一大片晶莹剔透的冰面,用木板和钢筋做成双轨冰车,用两根冰锥划动提供动力,在宽敞的冰面上驰骋,小朋友们比谁滑得更快。稍大一些的男孩子踩着独轮冰刀,英姿飒爽地滑出一道独特的风景,让人羡慕不已。没有装备的孩子直接在冰面上“出溜滑”,一样玩得忘乎所以。夜晚来临,孩子们提着家长给做的各式灯笼,蜿蜒的火龙穿梭在星光下静谧的雪夜,欢声笑语久久回荡在山谷……
❖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已到中年。忆起再也回不去的童年,不由得感慨万千。走过那么多的路,过了那么多的“年”,都不如故乡的土路亲切,都不及儿时过年那般快乐。如今物质极大丰富,没有什么美食非要留到过年才吃,人们对办年货吃美食穿新衣的热情也已降低。时代在变,人也在变,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百姓变得越来越富足。“过年”,或许只是变换了一种生活方式,但亘古不变的,依然是家人欢聚一堂的殷切期盼,依然是远行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依然是人们对新的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
(作者单位:辽宁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扫码订阅《中国粮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