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市作为广东种植水稻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是广东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先后五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素有“岭南粮仓”美誉。近年来,罗定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粮食经济、保障粮食安全两大主题,聚焦强化科研专家引领、打造本土人才队伍、建强产业平台载体,持续为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聚焦强化科研专家引领,
锻造稻米产业发展“强引擎”
罗定地处广东最大的盆地,地貌开阔、温度适宜,有着种植水稻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稻米产业发展壮大,罗定市强化开放思维,将“柔性引才”作为人才引进的重要方式方法,积极深化与广东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单位的全方位科技协作,走实走好稻米产业“借梯登高、借船出海”的发展新路径。截至目前,罗定已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中国有机稻米标准化生产创新发展联盟执行主席金连登、农业农村部稻米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主任朱智伟等国内10余位顶尖水稻专家作为稻米产业发展顾问,有效引领罗定优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专家团队指导帮助下,罗定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在良种推广、病害防治、产品研发、富硒标准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和成效,成功培育出“亚灿米”“金瓯米”“警蛙米”等一系列知名大米品牌产品,“罗定稻米”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多项荣誉。
聚焦打造本土人才队伍,
厚植稻米产业发展“好土壤”
推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有本领、能致富的乡土人才队伍。罗定市积极学习借鉴浙江等地区引进培育农村职业经理人的先进经验,依托现有人才项目,将重点培育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新型农民纳入乡村人才培养工作,加大资金支持和服务保障。同时,充分发挥32名农业科技特派员作用,建立专家站和青年人才实习实训基地,开展田间科普、现场指导、科技产品创研,面对面带教与帮扶,成功培育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134名、农村实用人才427名、新型职业农民1572名,组建起专业人才与乡土人才相结合的稻米乡土科技人才队伍服务体系,为稻米产业提供从种植到加工、包装、贮运、营销等配套系列化的新技术,有效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环节。在罗定,越来越多优秀人才和外出乡贤返乡从事农业开发,兴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每年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良种覆盖率达98%;累计创建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有机食品认证品牌1个、无公害产品认证品牌2个、绿色食品认证品牌10个、粤字号品牌4个。
聚焦建强产业平台载体,
延伸稻米产业发展“新链条”
为更好发挥人才作用、助推罗定成为丝苗米产业的先行者,罗定市聚力走好以产带农、以园兴农的稻米提质发展之路,将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融入产业园建设,按照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等要求,高规格建设省级丝苗米产业园,重点打造“一镇、一中心、一带、两基地”,涵盖5个镇(街)、78个村,建成广东省内首个面积20多万亩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获批筹建全省首个“全国绿色稻米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其中绿色、有机优质丝苗米比重达到90%以上。同时,连续13年举办稻米节,助力罗定稻米品牌发展,充分整合文旅、规划、销售、农产品深加工等各方面人才力量,通过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探索完善股份合作经营机制、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等方式,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经营机制融合,赋能粮食产业提质增效。目前,产业园区内已集聚县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6家,年可加工稻谷12万吨,主要产品为大米、米饼、白酒、米醋等,年加工产值可达15亿元。并突出做好“旅游+”“生态+”等文章,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水稻加工物流与休闲等,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产值之比达到2.5:1。
踏上新征程,罗定市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链条、全过程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组合拳”,走深走实一二三产业融合道路,推动稻米产业持续做大做强,为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作出新的贡献。
↓↓扫码订阅《中国粮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