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广西粮食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根据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3年广西人才网人才供求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广西第一产业人才需求总数为11268,占总需求人才数的3.06%,其中粮食产业主要以高技能人才需求为主,集中在粮食加工、仓储管理、农机操作和粮食质量检测等关键环节。2023年,全区粮食产业中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速超过10%,其中具有农业物联网、智能化管理、绿色生产等新兴技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目前广西粮食产业中高技能人才的短缺率高达25%,特别是在稻谷加工、仓储管理和质量检测等关键领域,这一短缺更加明显。
02
广西粮食产业高技能人才供需现状
截至2023年底,广西粮食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超过1万人,而现有从业人员中具备高技能水平的仅有不到5000人,人才缺口较大。这一缺口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加工、储存和物流等关键环节,特别是新兴技术应用领域,如智能农机操作、精准农业管理和绿色加工技术等方面,缺乏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相关技术的高技能人才。近三年内,受薪酬、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等影响,广西粮食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流失率约为25%,其中多数人才流向了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种供需失衡现象不仅导致了企业在技术升级和管理创新方面面临瓶颈,也使得广西在全国粮食市场的竞争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结合深度不够
现有的教育体系多采用统一的培养标准与课程设置,需进一步及时响应行业技术更新的节奏。课程设计需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的系统训练,人才培养模式需根据产业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与此同时,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为在职人员提供更多的技能提升和转型机会。
教育资源与技术支持结合力度不够
一些职业院校和技术学院受教育资源匮乏和技术支持不足等因素制约,与现代粮食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形成对比。同时,受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影响,也一定程度呈现了广西粮食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
高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同与职业吸引力亟待提升
粮食产业内部的职业吸引力不足是影响高技能人才储备的关键因素。2023年广西粮食企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同时职业发展的上升通道过于单一也是影响高技能人才职业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的紧密衔接
构建更加灵活、动态且可持续的培养体系,以更好适应产业需求变化。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引入“产业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围绕粮食产业具体需求,根据市场变化定期调整课程设置,确保培养的人才具备产业急需技能。推动职业院校与粮食产业企业建立长期、深度的合作关系,推动构建联培机制,形成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增加教育资源与技术支持的投入
构建“政府支持、企业参与、院校保障”的工作机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更新教学设备,改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条件,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先进的农业机械与技术。引入更多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虚拟仿真技术、在线教育平台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此外,积极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技能需求的主体,鼓励企业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持续提供技术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形成多方协作的机制将有助于构建一个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广西粮食产业的人才质量。
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同与职业吸引力
结合当地产业规划和人才结构特点,逐步出台与高技能人才相配套的薪酬待遇政策措施,树立“技高者多得”的薪酬激励导向。畅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定期举办粮食行业技能大赛,对表现优异的高技能人才给予荣誉和奖励,推动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和认可,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关心、尊重高技能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企业和行业协会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支持,促进行业内外交流与合作,以形成稳定、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
(作者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粮油质量检验中心主任)
来源:2024年第12期《中国粮食经济》
↓↓扫码订阅《中国粮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