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为何特别强调“意境”?

文摘   2024-11-01 17:00   江苏  


 前  言 

中国传统艺术十分强调“意境”,这一特点深深植根于哲学思想、审美观念以及历史传统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01
{哲学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道家及禅宗等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些哲学体系经常强调无限和无规定性。

孔子在讲述很多重要概念时,往往不用“下定义”的方式,比如“何为道”“何为君子”“何为仁”。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里的“仁”是广义的“仁”,朱熹解析为“仁者,本心之全德”,即众多美德的总和,是一种境界。

为什么不直接下定义呢?因为思想观念来自于人对宇宙真理的认知,在中国先贤的眼中,真理是无法被框定和穷尽的、是没有边界的,而语言是有限的,如果下了定义,就会制造边界,那样的真理便不是真理,所以没有去“下一个定义”而是“描述一种境界”。

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创作往往追求超越形式之上的精神境界——“意境”,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表现无限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

02
{艺术实践}

从汉末开始,蔡邕将“境”引入书法理论,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南朝画论家谢赫也强调“取之象外”,认为只有超越具体形象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唐诗的繁荣推动了意境理论的成熟,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追求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古典园林也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通过巧妙设计营造自然而超脱尘俗的意境。

民族音乐以五声调式为基础,运用滑音、颤音、倚音等增加韵味,单音体系注重线条展现,通过音量、乐句调控等美化旋律。和声方面,虽不如西方复杂,但追求和谐之美。节奏相对灵活且具层次性,根据情感和内容变化。在教学方面,多采用口传心授,传承技艺与文化内涵。

03
{启示当代}

意境具有某种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这使得艺术作品能够引发不同人的不同感受,以及无边的联想。

强调“意境”,体现出民族音乐追求的不仅是技术层面,更重视情感表达和精神内涵。这种理念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在感受音乐时不停留在表面的听觉享受上,而是能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民族音乐中的意境往往能唤起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各种不同的情感色彩。例如,欢快的乐曲可以感受到喜悦和兴奋,悲伤的乐曲则能引发同情和思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培养情感表达能力和同理心。

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也蕴含在民族音乐中,比如诚信、勇敢、坚韧等。通过学习和理解民族音乐中的这些价值观,学生可以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关注我们
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礼乐文明

左筝右琴礼乐琴筝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礼乐文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