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十分强调“意境”,这一特点深深植根于哲学思想、审美观念以及历史传统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道家及禅宗等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些哲学体系经常强调无限和无规定性。
为什么不直接下定义呢?因为思想观念来自于人对宇宙真理的认知,在中国先贤的眼中,真理是无法被框定和穷尽的、是没有边界的,而语言是有限的,如果下了定义,就会制造边界,那样的真理便不是真理,所以没有去“下一个定义”而是“描述一种境界”。
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创作往往追求超越形式之上的精神境界——“意境”,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表现无限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
从汉末开始,蔡邕将“境”引入书法理论,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南朝画论家谢赫也强调“取之象外”,认为只有超越具体形象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民族音乐以五声调式为基础,运用滑音、颤音、倚音等增加韵味,单音体系注重线条展现,通过音量、乐句调控等美化旋律。和声方面,虽不如西方复杂,但追求和谐之美。节奏相对灵活且具层次性,根据情感和内容变化。在教学方面,多采用口传心授,传承技艺与文化内涵。
意境具有某种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这使得艺术作品能够引发不同人的不同感受,以及无边的联想。
民族音乐中的意境往往能唤起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各种不同的情感色彩。例如,欢快的乐曲可以感受到喜悦和兴奋,悲伤的乐曲则能引发同情和思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培养情感表达能力和同理心。
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也蕴含在民族音乐中,比如诚信、勇敢、坚韧等。通过学习和理解民族音乐中的这些价值观,学生可以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