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早在舜的时代,学校就教授音乐,这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古代物质比较匮乏,音乐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为什么被格外重视?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尧典》)八种乐器的声音和谐相处,不互相争抢或扰乱对方的位置,从而达到神与人的和谐。
舜去四方巡察时,每到一个山岳,就有两名官员(两伯)组织演出舞乐,用于祭祀等场合,乐章的名字和内容又与四方(东南西北)、四时(春夏秋冬)相对应,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音乐是天人沟通的一种方式。
另外,舜提出“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通过聆听六律五声八音,从音乐的和谐或哀伤中考察国家的治乱,以修正治国中的疏忽和不足,这就是所谓的“审音知政”,因此特别重视音乐。
舜的时代将音乐作为学校的课程,“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就好像是近代所说的声音学、语言学、文学和音乐等诸多学科,旨在涵养学者的性情,使其变得温文尔雅。
古代音乐教育的一大目的,在于改善社会风气,通过音乐培养正直温和、宽容坚强的人,让他们带动大众向美向善。尧舜时代被称为“太平世”,这与当时“德为先,重教化”的做法紧密相关。
在现代教育中,音乐教育应当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通过音乐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改善社会风气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