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古筝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喜爱,“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在《筝赋》中将古筝的奇妙之处描述得淋漓尽致。
“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进一步说明了古筝在音乐中的主导地位,它能够包容其他乐器的声音,成为其中的领袖。
司马迁《史记·律书》记载:“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一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因此,古筝在展现音乐自身之美的同时,也反映出音乐之外的万事万物。
“弦有十二,四时度也;柱高三寸,三才具位也。”十二弦象征四季的十二个月;雁柱高三寸象征“天地人”三才。弹奏起来,“清者感天,浊者合地”,清亮的声音上感于天,浑厚的声音下合于地。
“殊声妙巧,不识其为。”进一步强调了古筝在音乐表达上的奇巧,可以展现出难以名状的美妙,曲有尽而意无穷。
一方面,它可以演奏出温婉平和、节奏恰当的旋律,适合表达君子般的风度;另一方面,也能演绎出激情澎湃、结构复杂的曲目,展现壮士的豪情壮志。这些特点,使得古筝成为表达个人情志和社会理想的重要媒介。
“曲高和寡,妙技难工。”高雅的旋律往往难以和鸣,精湛的技艺也不容易掌握。
“伯牙能琴,于兹为朦。镦绎翕纯,庶配其踪。”即便是伯牙,也恐怕难以尽展古筝之美。音节分明、连续不断,热烈而和谐的演奏方能匹配上。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知,三国时期古筝已经在制作工艺、弹奏技巧、艺术表现等方面达到很高水准,且文化内涵丰富,被精英人士推崇。
岁月沧桑,古韵流长。《筝赋》中优美的语言和古筝音乐一起,跨越了近两千年的时光,持续散发着悠久而生动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