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不会为写什么而苦恼,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我做事情通常没有什么规划,顺势而为。”阿来在谈及自己的创作生涯时表示,“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有太多的规划,反而是一种限制。现实生活是随机的,充满了不同的可能性,我这个人这一辈子就是在捕捉这种可能性,而不做将自己束缚在某个特定领域当中的规划。”
以阿来去年出版的《西高地行记》为例——这本散文集并非全新创作,而是他过去十年左右的积累,其中收录的散文只在杂志上发表过,但因为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在大地上行走、阅读、思考”,而被收集起来,集结成册。今年出版的新书《阿来讲杜甫成都诗》,也是他在“阿来书房”定期开讲座和读者、网友分享中国古典诗歌后整理而成的录音合集,“这些都是顺势而为的结果。”
“大部分时候我并不想写,有时候想写了也不写,我不会为了写作而写作。”在被问及创作的灵感和契机时,阿来的回答同样是“自然而然”。“我不会为写什么而苦恼,在阅读、行走中产生感情,写作的冲动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但也并不是有冲动就一定要表达,只有内在的这种冲动变得无法抑制,到了不得不写的时候,我才会开始写。”阿来补充道:“虽然大部分时候不写作,但我没有停止行走、阅读和思考,这个才是重要的。”
②
“阅读和行走是互相映照的。”
③
“一个年轻人,为什么在人生大好的时光,让自己变得这么无聊?”
虽然也曾用直播和短视频的形式和读者交流,但阿来对社交媒体、对如今以图像为主的内容生产方式保持着警惕,他不刷短视频、朋友圈,微信也只使用必需的功能。对于当今人们对短视频的过度沉迷,阿来是不理解的,“这是极度空虚的表现,需要麻醉自己、把时间填满。一个年轻人,为什么在人生大好的时光、充满很多可能性的时候,让自己变得这么无聊?”
谈到现在很多人不看书了,阿来严肃地说道:“那就太可怜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我们发明了语言,这使我们能够交流,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文字。文字出现了,审美就出现了,语言文字赋予了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能力。”
“大家总说图像时代到了,但我们就只看图像,不看文字了吗?”阿来说,“我们今天能够以数字化的方式记录和复制图像,这是技术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图像就能取代文字。因为没有文字,就没有抽象思考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只依赖图像、短视频,长期不读书,那么他的思维能力实际上是在退步的,尤其是逻辑和抽象思维。”
尽管阿来不使用社交媒体,但他在手机上阅读,也并不认为移动阅读就等同于碎片化阅读——手机可以是一座移动的“图书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个工具。
“大家觉得‘卷’,往往是短期主义带来的。”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