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访|阿来:在大地上行走、阅读、思考

文化   2024-08-30 18:06   海南  
作为一个总是“在路上”的作家,生活对于阿来而言,就是不断地行走,文学作品像是行走中产生表达欲望后的“副产品”。他与他钟爱的这片大地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紧密的联系,这也让他创作出《尘埃落定》《格萨尔王》《云中记》等不一样的作品,抒发着对大地、万物、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思考。

日前,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和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阿来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采访过程中,阿来与我们分享了这样一段经历:他曾在一座山上遇到几个年轻人,已经身处风景里,却一脸茫然地问他“打卡点在哪里?”,阿来有些无奈地说:“我没有办法回答这种问题。他们并不是打算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他们跑这么远的路,好像就只是为了到大家都拍照的地方去拍一张照。”

阿来说,“每个人都在行走,问题是有没有带着感受和思考去行走。”如何才能从行走中获得力量,和世界产生真实的连接?短视频代替阅读会让我们的思维退化吗?如何看待年轻人的“躺平”和“内卷”?对于这些问题,阿来给了我们真诚而深刻的解答。

 

“我不会为写什么而苦恼,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我做事情通常没有什么规划,顺势而为。”阿来在谈及自己的创作生涯时表示,“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有太多的规划,反而是一种限制。现实生活是随机的,充满了不同的可能性,我这个人这一辈子就是在捕捉这种可能性,而不做将自己束缚在某个特定领域当中的规划。”


以阿来去年出版的《西高地行记》为例——这本散文集并非全新创作,而是他过去十年左右的积累,其中收录的散文只在杂志上发表过,但因为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在大地上行走、阅读、思考”,而被收集起来,集结成册。今年出版的新书《阿来讲杜甫成都诗》,也是他在“阿来书房”定期开讲座和读者、网友分享中国古典诗歌后整理而成的录音合集,“这些都是顺势而为的结果。”


“阿来书房”:一家以阿来命名的独立书店,正在努力成为集文化活动、创作基地于一体的城市人文客厅

“大部分时候我并不想写,有时候想写了也不写,我不会为了写作而写作。”在被问及创作的灵感和契机时,阿来的回答同样是“自然而然”。“我不会为写什么而苦恼,在阅读、行走中产生感情,写作的冲动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但也并不是有冲动就一定要表达,只有内在的这种冲动变得无法抑制,到了不得不写的时候,我才会开始写。”阿来补充道:“虽然大部分时候不写作,但我没有停止行走、阅读和思考,这个才是重要的。”


 

“阅读和行走是互相映照的。”

    

行走、阅读和思考,是阿来反复提及的三个关键词。“每个人都在行走,问题是有没有带着感受和思考去行走。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和行走是互相映照的。我去任何一个地方,一定是阅读过关于那里的作品,对那里产生了兴趣。”

按照这种“跟着书本去旅行”的习惯,阿来读了卡彭铁尔去了古巴,读了略萨去了秘鲁,读了帕斯和鲁尔福去了墨西哥,很多地方没去过,是因为没读过那些国家作家的作品。“他们问我为什么不去,我说为什么要去?看风景?看看纪录片不就好了吗?而且地球上的风景又能好到哪里去?”阿来笑着说道。

“我们的人生是非常有限的,读书和行走两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率的方式。”去一个新的地方,阿来也不会跟随导游或旅行指南,而是有自己的游览路线:“我看那里最好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们所书写的那些地方,我到那儿去。”

“人为什么要去读书行走?其实还是读自己,探索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书本和现实有差异,但这个差异是很有意思的,因为书写凝固下来的是变化当中的一个节点,书籍已经是历史了,时间还在流逝。书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坐标,我们在这个坐标看到世界的变化。如果没有书籍,我们如何了解变化?”


 

“一个年轻人,为什么在人生大好的时光,让自己变得这么无聊?”


虽然也曾用直播和短视频的形式和读者交流,但阿来对社交媒体、对如今以图像为主的内容生产方式保持着警惕,他不刷短视频、朋友圈,微信也只使用必需的功能。对于当今人们对短视频的过度沉迷,阿来是不理解的,“这是极度空虚的表现,需要麻醉自己、把时间填满。一个年轻人,为什么在人生大好的时光、充满很多可能性的时候,让自己变得这么无聊?”


谈到现在很多人不看书了,阿来严肃地说道:“那就太可怜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我们发明了语言,这使我们能够交流,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文字。文字出现了,审美就出现了,语言文字赋予了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能力。


“大家总说图像时代到了,但我们就只看图像,不看文字了吗?”阿来说,“我们今天能够以数字化的方式记录和复制图像,这是技术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图像就能取代文字。因为没有文字,就没有抽象思考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只依赖图像、短视频,长期不读书,那么他的思维能力实际上是在退步的,尤其是逻辑和抽象思维。”


尽管阿来不使用社交媒体,但他在手机上阅读,也并不认为移动阅读就等同于碎片化阅读——手机可以是一座移动的“图书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个工具。




“大家觉得‘卷’,往往是短期主义带来的。”

   

身处高压、内卷、快节奏的社会环境,现在的年轻人常常感到工作和生活都处于一种固定和重复之中,那么应该如何从中“突围”?阿来对此的回答是:人生需要长期主义。

阿来当然认同,人生不应局限于朝九晚五的工作,要去行走、阅读、思考,从中发现更广阔的生命轨迹。“但学习和工作是实现个人目标和梦想的最可靠途径,如果你在这上面都没有要求,就相当于放弃了自己的人生。我们工作也不仅是为了工资,而是为了对未来的预期。”阿来表示,自己也每天在作协上班,也需要处理各种行政事务,“即使被局限在某个职业之中,也可以尽量把工作做得好一点,坚持个三五年,努力的人和不努力的人差异就变大了。有时候员工离职,要把电脑格式化,本事是长在你脑子里的,又不能格式化。

对于年轻人“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赢”的困境,阿来表示,大多数人没有条件真正选择“躺平”,那些有条件的人往往也不会选择“躺平。“我们总想今天读一本书,明天就能解决问题,这太功利了。大家觉得‘卷’,往往是这种短期主义带来的。今天这个社会一方面在低端领域‘卷’,另一方面各行各业的高端人才又非常缺乏。如果你能拿三五年时间在一个领域深耕细作,别管公不公平,付出的辛苦有没有即时的回报,先培养自己真正的本事,那么无论走到哪里,你都会被需要。”“我始终相信人活一辈子,不是活那几年。只要一直努力,最终会超越自己,抵达目标”阿来说道。

   

采访最后,在被要求推荐最近读到的好书时,阿来拒绝了:他不推荐书单,也让大家不要迷信书单,而要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书,培养终生的阅读爱好。“现在的年轻人不读书,部分原因是从小到大阅读总是围绕着考试,变成了规定任务。很多人把读书看作是负担,一旦大学毕业,就认为终于可以摆脱读书了。事实上,如果他们在青年时代读到过一两本真正对自己胃口的书,一定就能持续地读下去。”


阿来简介

阿来,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任《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总编及社长。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2000年,年仅41岁的阿来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成为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2018年以中篇小说《蘑菇圈》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成为四川文学史上首位“双冠王”。阿来以深入生活和严谨的创作态度著称,被誉为“学者型作家”,他的作品《尘埃落定》自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出版,印数达100多万册,长篇小说《格萨尔王》出版后收获诸多好评,并输出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图书版权。主要作品有《尘埃落定》《空山》《云中记》等。





END

解锁泸州密码:诗酒为媒,连接古今的文化之旅
诗人与酒|韩冰:所有的绿都在微醺中炸裂
诗人与酒|牛花翠:酒香舞动晨风
诗人与酒|夏跃锦:在沱江,借阅一片酒做的月光





扫码关注我们




国际诗酒文化大会
让诗酒温暖每个人


国际诗酒文化大会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和振兴诗酒文化发展。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官方认证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