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飞 ,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四川大学创意写作中心主任,《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副主编,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出版著作《国民党文学思想研究》《经验与真理》《感性的归途》等。
自1992年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后,姜飞用了七年时间修完了本硕博学位,并于1999年留校任教至今。作为一位出色的诗歌研究者,姜飞始终坚信“走出书斋的重要性”,他说道:“交流是一件美好的事,一个人在书斋,是想不出来某些语言,以及表述方式的。”
在他看来,一个学院知识分子如果固步自封,不能睁眼看世界,不能行走诗的江湖,那他便无法超越自身的有限性,欣赏异己,追求多元。作为学者,研究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劳动,发掘好诗更是如同过滤整个沙海,打捞一两件宋瓷。
2024年9月11日-14日,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八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在泸州再启诗酒盛宴,来自中国、法国、南非、津巴布韦、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诗人、翻译家、作家、学者齐聚泸州,交流诗酒文化, “让诗酒温暖每个人”。本届大会由泸州市人民政府、《诗刊》社联合主办,中国诗歌网、泸州老窖·国窖1573研究院、中视华凯传媒集团承办。在艺术周期间,记者对姜飞教授进行了专访,请他聊了聊参加此次大会的感受以及对于诗酒文化的见解。
姜飞:我仍常常想起那年雪夜对饮
记者:中国是诗和酒的国度,古往今来,诗与酒都是不可分割的存在,有“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的说法,您如何看待这种文化传统?对于诗与酒之间的关系您有何见解?
姜飞:我认为“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是一个虚构的伪命题。酒是否“雅”,在人不在诗,如果人俗不可耐,不论有诗无诗,这顿酒都“雅”不起来。同样,诗神不神,跟酒也没有逻辑和事实的关联,我以为,酒好不因诗,诗美只缘人。
记者:诗歌和美酒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您如何看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在诗酒文化中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可否分享一些您在这种跨文化交流中的经验和感受?
姜飞:诗歌与美酒,以及能够心心相印的两个饮者,如果能够同在此时此地,那是人间最美和最难的情境,那是物质与精神的兼善,也是人群中最精确和最温暖的触及——这很可能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理想。如果碰杯的声音取代枪声和导弹的巨响,如果诗歌能够在不同的人群之间带去最人性的微笑与会意,那么,就让我们喝酒诵诗吧!
至于跨文化的感受,我记忆最深的是许多年前在韩国大田,与又松工业大学的计算机教授李镕焕,在冬夜的街头喝的那顿SOJU,他汉语不好,我韩语不好,我们的交流不用句子,只有一个一个孤立的名词和动词,然而我们彼此心通,一般而言,SOJU不是好酒,但在那一夜,却又是好酒。大田的寒夜,大雪纷飞,我和李镕焕推杯换盏,醉后归去,他将我送到外教公寓门口,见我二楼的窗口亮灯,他才离去。我常常想起那次对饮。那是2007年的往事,到2020年我再访韩国,却再也找不到李镕焕了。
记者:本次大会主题为“让诗酒温暖每个人”,诗歌、美酒、音乐、艺术都是极具温度的表达方式,您认为它们在沟通情感、凝聚人心方面如何发挥作用?
姜飞:如果我们都是真诚和纯粹的人,那么,诗与酒,以及音乐和艺术,都将会是温暖的,令人沉醉而不觉其醉。如果相反,那么,诗与酒,以及音乐和艺术,不过是用来掩盖赤裸裸的利益和图谋,让一切显得不那么赤裸裸而已。
记者:大会从去年开始增设了“1573国际诗歌翻译奖”等奖项,而且国际翻译家论坛也一直是大会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您认为就诗歌翻译领域而言,未来大会还能做些什么创新举措,更好地来推动世界各国的翻译家沟通交流,促进世界文化互鉴?
姜飞:有一种著名的说法,诗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那部分。诗歌翻译从来是最难的事业,祈愿大会在以后能够形成一个有公信力的评判机制,让诗歌在翻译中尽量少失去“诗”的部份,实现跨语言、跨国家和跨种族的相视一笑。
记者: 今年年初,教育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网站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中文创意写作”首次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引发了不少讨论,例如 “作家是否可以被培养”。有网友反对道:“教育只能培养学者思维,而写作是冲动,是天性……”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我注意到贵校开设了创意写作课程,在课堂里,你们希望学生学到哪些东西?
姜飞:网友的这种反对意见,似曾相识,也许他写出的那句话是出于“冲动”和缺乏思辨能力的“天性”,而且那句话也表明他缺乏“学者思维”,但是他那句话本身表明他接受过基本的语文教育,而且句子也还通顺,可见教育还是有用的。他需要的是进一步的教育,但他可能不明白这一点。
写作是需要训练的,大师也有一个学艺的过程,即便是天才如李白,不也在谢朓、谢灵运、孟浩然那里学到了“技术”吗?李白小时候还在江油的大匡山中诵读司马相如呢。我们的写作课主要是在语言表达、叙事、对话、想象、意象、文本规划等方面做切实的训练,让学生有较强的写作能力。通过训练,可以协助他们成长为合格的写作者。至于他们是否持续走向前方,抵达别人不及的天际,那就与他们的意志和天赋有关了。天赋是天赐的禀赋,的确不是人为教育和训练出来的,然而教育和训练有助于激发其天赋,使之摆脱尘封的状态而自知,而努力,而闪耀。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