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忘于江湖的草泽医

健康   2024-03-28 14:57   北京  

相对于儒医的矜持拘泥,中国历史上始终存在着比儒医多得多的一般医工、草泽医群体,人们又称他们为走方医、铃医、虎撑医、唱医、走方郎中、串方郎中或游医郎中,更有甚者,直接叫他们为“江湖郎中”。他们几乎无著作传世,只有极少数依靠儒医的记载才名垂青史。清代名医赵学敏在《串雅内编·序》中评价说:“人每贱薄之,谓其游食江湖,货药吮舐……诚有是焉,亦不可概论也。”

宋元时草泽医即盛行,如儒医张杲在《医说》中记述了走方医三文一贴的草药帮助御医治愈了宋徽宗爱妃嗽疾等故事。有不少走方郎中在御医束手无策的情况下登上“大雅之堂”,用针灸治愈皇帝疑难杂病的病例,如宋·张舜民《书谩炼》中记载:“嘉祐初仁宗寝疾,药未验。间召草泽医,始用针自脑后刺入,针方出,开眼曰:好惺惺,翼日圣体良已。自尔以穴目为之惺惺穴,经初无此名,或曰即风府也。”

“国医不如草泽医”

《本草纲目》载:“欧阳子暴利几绝,乞药于牛医。”说的是宋代文坛大师欧阳修与中药车前子的轶事。欧阳修常年苦于腹泻,虽屡经名医诊治,其效不显。一日,欧阳夫人说:“街市上有人出售治疗腹泻的成药,三文钱一帖,据说很有效,偏方能治大病,何不买来一试?”欧阳修不太相信,他说:“我们这些人肠胃与常人不同,不可轻易服用这些药。”夫人出于无奈,便想出一个办法,暗中嘱咐佣人去市上将药买回,又请名医诊治处方,然后告称这是某某名医所开之药,让欧阳修用米汤调服,岂料一服即愈。事后,欧阳夫人以实相告,欧阳修大喜,马上派人把售药人请来,重金相赠以求其方。售药人告之,药只车前子一味而已。欧阳修叹曰:“国医不如草泽医”。

草泽医神针起死回生

《夷坚志·丙志·韩太尉》载:“迁御医王继先诊之,曰:‘疾不可为也,时气息已绝’。适草泽医过门,针其四体至再三,鼻息拂拂,微能呻吟。”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也讲到这个故事。他说:太尉韩公裔,绍兴年间以观察使身份上朝议事,忽得暴疾。太上皇帝念其藩邸旧人,遣御医王继先诊之,王曰:疾不可为也。时气息已绝,举家发哭。皇帝命以银绢各三百赐其家眷。临将就木,适有草泽医过其门前,呼曰:有偏僻病(指罕见病)者道来。韩氏儿子试着延入,草泽医察色切脉,针其四体,反复三次,太尉鼻息拂拂,微能呻吟,遂命进药,傍晚甦醒。明日具奏皇上,归还所赐之品,皇上复赐为药饵费。宋室中有善谑者戏曰:吾家贫如许,若如韩太尉死得一番,亦大妙哉。后韩官至节度使,又三十年乃卒。

草泽医治好太医病

  明陆粲《庚巳编》载:盛寅为太医院御医。有一天早晨,他到御药房去,忽然觉得头痛昏眩欲死,诸太医不知何病,竟然束手无策。皇帝命召集他人来治,有一位草泽医请求诊视,用药一剂,即获痊愈。皇帝奇怪,召问所用何方?对曰:“盛太医空腹进入药房,卒中诸药之毒。能解百药毒者,甘草也。我以甘草煎汁进服,并无什么奇方。”皇帝问盛寅,确实是空腹而进药房,遂厚赏草泽医而去。

相信以上几个故事,足以说明江湖中卧虎藏龙,草泽医里有很多高手,当然草泽医里也是鱼龙混杂。虽然他们治病常常“取其速验,不计万全”,但也有“使沉疴顿起,名医拱手”之时。我国古代民间各地都有草泽医,用针灸、拔火罐和草药、单方、秘方为人治病,药物不取贵,以便验方药和医术为特色,多认为不登大雅之堂,属雕虫小技,当然与有些人的故弄玄虚有关。其实,草泽医因为要行走江湖,有时候比坐堂医更加勤奋,如清代学者赵学敏在《串雅·内编·绪论》说“药有异性,不必医皆知之,而走医不可不知;脉有奇经,不必医尽知之,而走医不可不知。”“病有常见之症,有罕见之症,走医皆习之。” 《串雅》是一本专门为草泽医正名的书,书中写道:走方医(草泽医)医术始于扁鹊、华佗,在技术上们求其全,如扁鹊既是妇科高手,又擅长老年、儿科及一切杂症,华佗更是不用说了。他们“治外以针他刺蒸灸胜,治内以顶、串、禁、截胜”“药上行者曰顶,下行者曰串”,“禁”为祝由、禁忌,“截”是使病嘎然而止。草泽医有用药三字诀,《串雅内编·绪论》载:“走医有三字诀: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仓卒即有。能守三字之要者,便是此中之杰出者矣。”如《续名医类案》中就记载了走方医用白萝卜子治好妇人小便不通的病例。

草泽医没有著作传世的原因有三:一是他们有时故意隐秘其术,为了生存挟技以邀财;二是他们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低下;三是他们大多对其医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草泽医的传承一般是把一些医理医术编成歌诀,口口相传。如《唱医雅言阐释·消渴门》的歌诀如下:

“消渴症,津液干,

上中下消有三般,

渴不止,诸消专,

八味饮儿可能安,

八味饮,六味丸,

再加肉桂五味添,

汤放凉,任意餐,

全当茶饮自然安。

消渴症,有中消,

咳饮入喉急饥嘈,

外寒冷,内热烧,

调胃承气汤为高,

承气汤,有调胃,

芒硝大黄甘草配,

三味药,开水兑,

连服几碗渴自退。

消渴症,有下消,

饮一溲一便如膏,

上时饮,下时漂,

肾气丸儿最为高,

肾气丸,即六味,

再加车前与牛膝,

共研末,和蜂蜜,

寸冬煎汤吞百粒。”

草泽医的医走街串巷时,一只手拿着药幌子,另一只手晃着虎撑,背上背着药袋子。药幌子上幌子上医生自己的介绍和擅长治疗的疾病,还有一些宣传语,如“祖传秘方”“太医御药”“名师真传”“包治百病”之类。如果是唱医,则同时会大声吟唱一些招揽患者的歌诀。他们也有很多行规,比如在经过药店门口时不能摇动虎撑,因为药店里都供有孙思邈的牌位,如果摇动便有欺师藐祖之嫌。谁要是不守规矩,药店的人就可以上前没收游医的虎撑和药篮,同时游医还必须向孙思邈的牌位进香赔礼。

正因为用药大都是廉价易得之品,草泽医得以在民间生存。然而草泽医良莠不齐,其间不乏制伪药牟取厚利者,比如一些走方医所卖虎骨、麝香、冰片等贵重药品,很多都是伪药。走方医所造的这些伪药,大多是为了追求形似,没什么效用。但也有些特殊药品能够起到很好的替代作用,比如假象皮膏治疗跌打损伤的出血,效果就很好。总之,于走方医而言,“心正药自真”。

俗话说:“卖药算卦,全凭说话。”所以草泽医又称唱医,草泽医有口口相传的各种歌赋。如草泽医流传下来的著作《医龙治虎》中常见的说词如“血走如长江,一处不到一处伤”“不怕吐痰,只怕吐血”“日后痰中带血,不怕一大片,就怕一条线”等等。

很多草泽医不仅卖药治病,还会针灸、推拿、取牙、点痣、去翳、捉虫(去寄生虫)等技能,所以药囊里不仅装着常用的药物,还有一些行医的器具。草泽医各有自己的医技特长。《串雅内编·绪论》:“走医有四验,以坚信流俗:一取牙;二点痣;三去翳;四捉虫。四者皆凭药力。手法有四要:用针要知补泻;推拿要识虚实;揉拉在缓而不痛;钳取在速而不乱。”

同仁堂是中药行业的老字号,由乐氏家族创办。据乐氏宗谱记载,乐氏祖籍在浙江宁波,乐氏祖乐良才于明朝永乐年间迁居北京,靠走街串巷,行医卖药为生。他的后世子孙也继承了铃医行当,于市井乡间悬壶济世。清朝初年,乐氏家族的第四世乐显扬,做了医官—吏目,供职太医院。康熙八年,乐显扬辞官回家创办了“同仁堂”。后来,乐显扬的第三子乐凤鸣,发扬祖业,将药铺迁至前门大栅栏,并总结祖上留下的制药经验,编写《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并在序言中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这是草泽医转型成功的一个典型例子。

更多的草泽医“摇铃负笈走南北,各承医技救贫厄。多闻博识非虚幌,鱼龙混杂奈若何。”在新中国,由于行医资格的限定,草泽医已经非常少见了。

中道七安第二期
作者/江夏剑客
校对/白芷

中医学苑
从出版的角度承担中医传承的使命,推介中医人、中医事、中医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