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新刊导读 | 总230期(2024年08月)

学术   2024-08-16 18:05   北京  

(点击图片,直达购刊)


编者按

“买房子”vs.“租房子”

“改房子”vs.“好房子”

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

从大建设、快周转向高品质、可持续

空间共享与存量再生


高品质能否实现平价住房?

存量住宅如何进行活化与价值提升?

国人的居住模式如何升级?

产业发展如何实现自我修复和转型升级?

是每一位从业者需要切实关注的问题。

 

本期“共享与存量再生的居住问题研究”专栏三篇文章,分别从共享合作居住模式、存量再生实施路径、模块化住宅设计三个方面,结合不同类型案例,探讨产业发展、更新策略、资金保障、生活方式推广等一系列存量住房更新与再生中面临的问题,希冀为我国的居住模式和产业升级提供一些新思路。


《共享的空间和生活——瑞士苏黎世住房合作社 Greencity B3S 住宅设计研究和居住体验》一文,通过梳理苏黎世合作社模式,解读其倡导的“共享空间”“共享精神”,并分析了该模式的优劣,以及可供我国适应性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地域联动,价值提升:日本租赁住宅团地存量再生实践的启示》一文,梳理日本公共租赁住房从全面重建到存量再生的路径转变及实施过程,并从联动地域资源、丰富年龄层次等四个方面为我国公租房更新提供借鉴。《用户需求驱动的模块化住宅型谱规划方法》一文,通过将用户多样化及个性化需求与住宅模块设计深度结合,试图形成一套可适应标准化和工厂化生产需求且尽可能多地满足用户需求的型谱规划方案,为特需产业的模块化住宅的设计和生产提供科学有效指导。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栏目五篇文章,《观玻璃》一文针对“透明性”问题,探讨了20世纪欧洲建筑界对玻璃等透明材料的多种探索和应用,提出建筑不应被削减为感知。《寻迹百年:德国木构的法治与自由》一文,从法制视角回顾了德国木构法规的百年发展路径,亦可为我国的木构法制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后三篇文章分别针对城市化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规划师康斯坦丁诺斯·道萨迪亚斯,印度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可持续建筑师希拉·斯里·普拉卡什,以及芬兰后现代主义时期代表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库里森展开研究,分析他们各自的城市模块实践方法、互惠设计哲学、“地域性与人情化”设计理念的继续和演绎,以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本土建筑的创新和传承提供启发。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栏目,前两篇文章分别从现代建筑理论建构史、建设机构史视角,介绍了我国近代本土“迁台”建筑师、本土建筑师各自开展的建筑实践过程、技术革新过程以及建筑理论建构过程;另一篇文章从历史地形学探讨古典园林的复原建造方法,以更好指导园林遗产保护和动态管理工作。

 

“当代中国建筑研究”栏目《逻辑、即兴与批判性抉择——西扎作品东钱湖大师工作室的设计观察(附书面访谈和项目过程笔记)》一文,梳理和分析了宁波东钱湖大师工作室方案多阶段的演进及抉择过程,并讨论该作品中呈现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设计思路的延续性与新特征。

 

“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小史系列”将陆续通过四篇系列文章,以建筑师职业的角度,采用历史研究方法,分别从职业触发、制度机制与改革、证书引发的职业思考、终结与新生四个部分,梳理作为世界建筑教育源头之一的法国巴黎美院的建筑教育历史,以及对我国近代建筑师的影响,从而丰富对我国近代建筑史的认知。

 

“设计点评”栏目,本期张路峰教授继续用手绘方式图解了背负沉重文化包袱的济宁市美术馆,以及因树成型、与校园树林形成绑定关系的温特视觉艺术楼。

 

衷心感谢为本期撰文的各位作者,为我们提供了颇具深度而精彩的学术文章,这些成果必将对相关领域的读者有所启发。

 

纸刊荟萃更多精彩研究内容,敬请广大读者与作者多多关注与支持。点击购买|点击投稿



目 录

专栏:共享与存量再生的居住问题研究

004

共享的空间和生活

——瑞士苏黎世住房合作社 Greencity B3S 住宅设计研究和居住体验

李寅


016

地域联动,价值提升:

日本租赁住宅团地存量再生实践的启示

蒋敏 卢峰 蒋文 王子轶

023

用户需求驱动的模块化住宅型谱规划方法

葛寅飞 王德才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031

观玻璃

 [ 瑞士 ] 洛朗·斯塔尔德 文  王雨林 译  卢永毅 校

044

寻迹百年:德国木构的法治与自由

王浩任 汤赵琳 喀普兰巴依·艾来提江

054




065




073

在地与现代:康斯坦丁诺斯·道萨迪亚斯人居社区到城市模块研究

宫聪 卢峰


印度女性建筑师希拉·斯里·普拉卡什的互惠设计哲学

赵迪 戴路


库里森对阿尔托设计理念的继承与突破

——以考尼爱宁教堂为例

王亚鑫 冯刚 王琦 岳诗文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084

现代中国建筑之“意”的追寻与升华

——我国台湾地区“新派”建筑的空间与园林(1950—1965 年)

黄庄巍 刘静 邹广天


097

烽火淬炼

——本土建筑师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实践及其对职业诉求的影响(1937—1945 年)

吴杨杰 朱晓明

107

基于历史地形学的古典园林复原方法研究:以 16 世纪无锡寄畅园为例

梁洁 陈洁萍


当代中国建筑研究

113

逻辑、即兴与批判性抉择

——西扎作品东钱湖大师工作室的设计观察(附书面访谈和项目过程笔记)

王晖



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小史系列

127

权威之下何以创新

——职业视角下的巴黎美术学院(一):从职业触发

魏筱丽 罗薇



设计点评

131

37. 济宁市美术馆:不能承受的文化之重

张路峰

133





135

38. 温特视觉艺术楼:因树成型的建筑

张路峰




《建筑师》杂志·2023“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与评委点评



精彩栏目推荐


 专栏:共享与存量再生的居住问题研究

共享的空间和生活——瑞士苏黎世住房合作社Greencity B3S住宅设计研究和居住体验

李寅


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降温,住房将有望逐步回归居住属性,也为产权模式和住宅设计类型的探索提供新的契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瑞士通过积极促进合作建房模式的发展,提供高质量平价住房,缓解了房地产过热带来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总结笔者在苏黎世住房合作社6年的居住经历,梳理合作建房模式在公平性、合作性、社会性和可持续性方面的贡献,并解读其倡导的“共享空间”和“共享精神”,探讨建筑空间、住宅类型、邻里关系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希望能为中国房地产行业和居住模式的升级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阳台通过地面铺装区分私有领域和公共领域,涂刷浅蓝色的阳台天花板让混凝土获得生活的温度


▲整个Greencity所有建筑物的能源供给系统基于协同互补原则,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和地热源热泵)、冷热煤管线互联、智能输配电等。供热供冷供电以能源合同(30年长期合同)的形式由苏黎世电力公司负责,此外还包括电信基础设施和电动汽车充电桩


地域联动,价值提升:日本租赁住宅团地存量再生实践的启示

蒋敏 卢峰 蒋文 王子轶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租赁住宅团地再生经历了从全面重建到存量再生的路径转变,构建了联动地域资源、提升存量价值的再生策略与实施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首先梳理日本租赁住宅团地的发展历程、解析团地再生中地域联动理念的演变,从目标与愿景、分类与手法、制度与措施三个维度总结日本租赁住宅团地存量再生的实施路径,最后从联动地域资源、丰富年龄层次、促进多元合作和提供资金保障四方面总结了对我国公租房社区更新的启示。


▲日本住宅团地:1956年,金冈团地


▲日本住宅团地:2020年,改造后的洋光台中央团地


用户需求驱动的模块化住宅型谱规划方法

葛寅飞 王德才


随着文旅行业的复苏和快速发展,模块化住宅因其空间设计集约化、运输方便、快速组装等优势,受到文旅市场的青睐。其作为景观住宿产品,需要满足文旅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故在保证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将模块的参数与用户需求深度结合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用户需求驱动的模块化住宅型谱规划方法,旨在通过合理规划模块参数值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本文采用Kano问卷收集用户需求并识别模块类型;进而通过改进的K均值聚类算法对用户需求进行聚类,确定模块参数的取值个数;结合用户需求分布、聚类结果和住宅三级模数系统,最终获得满足用户需求和工业化生产标准的模块参数取值。


▲VIMOB模块化住宅产品


▲IMBOX模块化住宅产品


▲VESSEL模块化住宅产品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观玻璃
[ 瑞士 ] 洛朗·斯塔尔德 文  王雨林 译  卢永毅 校

本文结合艺术、建筑理论、技术和科学话语,探讨玻璃的物质性,以阐明20世纪欧洲现代建筑的实践转变。有别于柯林·罗和斯拉茨基在玻璃和透明性之间建立的隐喻联系,亦不同于詹克斯将玻璃和不透明相关联的后现代解答,本文提出建筑不应被削减为感知。作者首先回溯19世纪欧洲建筑学“透明”一词的起源和发展,继而展现20世纪早期现代建筑中玻璃多种多样的非透明再现形式,呈现这些探索对现代主义运动的贡献和挑战。科恩、舒尔茨、麦格拉思等建筑师的玻璃研究多关注材料“性能”,可见在1930年代就已逐渐形成了认识材料的科学属性及其建筑潜力的意识。L. 莫霍利-纳吉等人的建筑理论和科学研究关注透明材料的物质性和科学性,现代建筑的诠释逐渐从构件转向性能乃至“物理功能”,促使玻璃从光的媒介转变为凝视的媒介,进而转变为精密环境设计的媒介。本文最后介绍物理学家贝尔纳基于对科学技术的激进未来畅想,以此探讨人、建筑和环境的关系。


▲ 诺曼·福斯特,在伊普斯威奇的威利斯·费伯和杜马办公楼,1971—1975 年设计建造


▲哈罗德· E. 贝克特《玻璃的性质和属性》,“几种典型模糊饰面的遮蔽力”


寻迹百年:德国木构的法治与自由

王浩任 汤赵琳 喀普兰巴依·艾来提江


自1920年德国颁布首个木构建筑标准以来,已百年有余。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德国的木构建筑在逐渐建立的法律框架下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建筑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章探讨制定材料分级和加工标准对木构设计的促进作用,反思在防火规范的限制和约束中木构设计的表达自由,并审视在历史木构更新实践中不完善的法律依据所造成的难题。一百年来,国家发展目标由战后快速重建向可持续发展转变,促使德国建筑法规更新进而推动现代木构进步。从法制的特殊历史视角解读德国木构的发展路径,既理性又独具新意。


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木构高度限制对比


▲ 莱茵高地盖森海姆地区的葡萄酒庄建筑修复前外观


▲ 莱茵高地姆地区的葡萄酒庄建筑修复后外观


在地与现代:康斯坦丁诺斯·道萨迪亚斯人居社区到城市模块研究

宫聪 卢峰


通过探索康斯坦丁诺斯·道萨迪亚斯“人居社区”研究目的与方法,分析城市“模块”实践作为动态城市单元、现代标准性、历史在地性等特征,发现Ekistics社区研究中现代性与地方性在规模与尺度、历史与现代、自然与城市三方面具有辩证与统一关系,揭示城市复杂性背景下道氏理论与实践中的矛盾与偏差,以期对国内当下城市社区建设有所启示,并以此纪念道萨迪亚斯诞辰110周年。


▲ 康斯坦丁诺斯·道萨迪亚斯( Constantinos Doxiadis ,1913—1975)

▲ 雅典人类聚居科学研究中心项目图示


▲ 达卡大学活动中心连续的院廊与模块化建筑元素


印度女性建筑师希拉·斯里·普拉卡什的互惠设计哲学

赵迪 戴路


希拉·斯里·普拉卡什是第一位在印度创办事务所的女性建筑师。在特殊社会背景下,希拉首创并发展“互惠设计理论”,形成了全过程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超前地提出了将印度乃至全球建设成更加生态、公平、文明的现实社会的实际方案。该设计哲学强调尊重自然、承袭本土文化和平衡社会层级,并与时俱进地与现代建筑科学有机结合,在宏观至微观的多个维度满足可持续需求。文章通过对其经历、作品及思想的研究,重点分析希拉如何作为建筑师在“城市”“社会”“建筑”三个层面达成发展的最终目标。希拉的创作理论和实践不仅为印度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优良的解决方案,对中国当下的可持续设计和城市整体规划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希拉·斯里·普拉卡什( 1955 — )


▲ 设计低成本住宅的印度建筑师


库里森对阿尔托设计理念的继承与突破——以考尼爱宁教堂为例

王亚鑫 冯刚 王琦 岳诗文


后现代主义时期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库里森,是芬兰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之一,师承于阿尔瓦·阿尔托。本文缕析了阿尔托对库里森设计理念形成的重要影响及库里森设计理念的流变,并以阿尔托的建筑设计作品为对照,探寻库里森成熟时期代表作考尼爱宁教堂对阿尔托场地设计、材料应用与光线设计理念的继承,揭示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二者的建筑风格、空间体验和立面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当代建筑师承前启后的创作思路提供借鉴与参考。


▲ 库里森在工作室


▲ 考尼爱宁教堂通向礼拜堂的走廊开窗


▲ 考尼爱宁教堂祷告台开窗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现代中国建筑之“意”的追寻与升华——我国台湾地区“新派”建筑的空间与园林(1950—1965年)
黄庄巍 刘静 邹广天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发掘本时段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对现代空间原理、流动空间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理论融合与建构,阐述其在现代主义视角下对文人园林的价值思考及其创新价值,以及对中国营造学社思想的反思,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 东海大学图书馆内庭设计(陈其宽, 1954 — 1957 年间),融合文人园林与流动空间精神于其中


▲ 东海大学女职员宿舍(陈其宽, 1962 年),在移步换景的“游”与“留白”中抒发文人雅意


烽火淬炼——本土建筑师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实践及其对职业诉求的影响(1937—1945年)
吴杨杰 朱晓明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是抗战期间统一调配重大战略资源和集中建设国防工业厂矿的政府机构。文章基于建设机构史视角,直面战争之影响,爬梳了海峡两岸的设计图档、技术合同、沟通文稿和珍贵影像,将历史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还原出1937年至1945年间本土建筑师群体在资源委员会的协作概貌,重点分析了5位建筑师参与的设计实践过程及其技术贡献,结合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进一步探讨了战时工业建设对建筑师职业诉求的短暂影响。


▲ 资中酒精厂鸟瞰效果图 


▲ 办公楼前灯柱工程修函件及手绘大样图


基于历史地形学的古典园林复原方法研究:以16世纪无锡寄畅园为例
梁洁 陈洁萍

地形是古典园林的基底。本文提出“历史地形学”的古典园林复原方法,旨在通过复原历史地形进而推测复原园林布局及细部做法,于历史研究而言可补充历史文献不足、填补研究空缺时段,于园林设计实践而言更可解析园景变迁机制、促进传统造园手段得以灵活运用。本文以无锡寄畅园为例,从园址所在惠山的水文与地形条件出发,结合历史文献推断园内历史地形,从历史地形学的角度推演该园于16世纪明代初创及历次改建动作的可能性,对照历史文献运用排除法确定历史改建做法,完整清晰地呈现了一座园林在自然和人工的双重作用下不断演进、发展的鲜活面貌,可为当今城镇及风景建设中如何借自然之力、成人巧之景提供历史经验与借鉴。


▲ 寄畅园历次改建平面、剖面及水口做法示意图



当代中国建筑研究

逻辑、即兴与批判性抉择——西扎作品东钱湖大师工作室的设计观察(附书面访谈和项目过程笔记)

王晖


宁波东钱湖大师工作室是西扎在国内的新作。本文基于大量图纸资料和书面交流,详细梳理了该项目方案设计的多个演进阶段,分析了从基础逻辑到即兴发挥再到批判性抉择的复杂过程。文章进一步讨论了西扎建筑中值得深入辨析的方面,如类型与原型、多维度的连续性、矛盾性与幽默感、现代与后现代等。


▲ 环境整体鸟瞰


▲F5南面



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小史系列

权威之下何以创新——职业视角下的巴黎美术学院(一):从职业触发

魏筱丽 罗薇


本文以关键历史节点为框架,从皇家建筑学院时期到当今的国家高等建筑学院,梳理了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历史;通过建筑师职业视角,观察在历史上的法国社会、建筑教育领域与学校内部反映出的,可以容纳创新的灵活性;重新审视了学院派与现代建筑运动构成的二元范式;并分析了曾在巴黎美术学院体系院校中学习的我国近代建筑师各自的特点。


▲ 卢浮宫东柱廊的建造场景。“卢浮宫主入口山花巨石吊装机械”, Leclerc Sébastien , 1677 年


阿奈特城堡大门,现今位于巴黎美术学院校园,被认为是德罗霍姆的作品, 1547 — 1555 年





《建筑师》No.230丨2024年8月刊




长按二维码
快速订购《建筑师》230期杂志




【新刊征订】
2024年杂志征订火热进行中!


【专题征稿】


【专题征稿】


【日常征稿】







责任编辑:陈海娇
内容统筹:陈海娇
内容终审:易    娜
微信编辑:王天炜


建筑师 The Architect
定期转播《建筑师》杂志相关内容,掌握建筑界的热门信息和动态,受众交流、读者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