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子”vs.“租房子”
“改房子”vs.“好房子”
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
从大建设、快周转向高品质、可持续
空间共享与存量再生
高品质能否实现平价住房?
存量住宅如何进行活化与价值提升?
国人的居住模式如何升级?
产业发展如何实现自我修复和转型升级?
是每一位从业者需要切实关注的问题。
本期“共享与存量再生的居住问题研究”专栏三篇文章,分别从共享合作居住模式、存量再生实施路径、模块化住宅设计三个方面,结合不同类型案例,探讨产业发展、更新策略、资金保障、生活方式推广等一系列存量住房更新与再生中面临的问题,希冀为我国的居住模式和产业升级提供一些新思路。
《共享的空间和生活——瑞士苏黎世住房合作社 Greencity B3S 住宅设计研究和居住体验》一文,通过梳理苏黎世合作社模式,解读其倡导的“共享空间”“共享精神”,并分析了该模式的优劣,以及可供我国适应性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地域联动,价值提升:日本租赁住宅团地存量再生实践的启示》一文,梳理日本公共租赁住房从全面重建到存量再生的路径转变及实施过程,并从联动地域资源、丰富年龄层次等四个方面为我国公租房更新提供借鉴。《用户需求驱动的模块化住宅型谱规划方法》一文,通过将用户多样化及个性化需求与住宅模块设计深度结合,试图形成一套可适应标准化和工厂化生产需求且尽可能多地满足用户需求的型谱规划方案,为特需产业的模块化住宅的设计和生产提供科学有效指导。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栏目五篇文章,《观玻璃》一文针对“透明性”问题,探讨了20世纪欧洲建筑界对玻璃等透明材料的多种探索和应用,提出建筑不应被削减为感知。《寻迹百年:德国木构的法治与自由》一文,从法制视角回顾了德国木构法规的百年发展路径,亦可为我国的木构法制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后三篇文章分别针对城市化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规划师康斯坦丁诺斯·道萨迪亚斯,印度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可持续建筑师希拉·斯里·普拉卡什,以及芬兰后现代主义时期代表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库里森展开研究,分析他们各自的城市模块实践方法、互惠设计哲学、“地域性与人情化”设计理念的继续和演绎,以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本土建筑的创新和传承提供启发。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栏目,前两篇文章分别从现代建筑理论建构史、建设机构史视角,介绍了我国近代本土“迁台”建筑师、本土建筑师各自开展的建筑实践过程、技术革新过程以及建筑理论建构过程;另一篇文章从历史地形学探讨古典园林的复原建造方法,以更好指导园林遗产保护和动态管理工作。
“当代中国建筑研究”栏目《逻辑、即兴与批判性抉择——西扎作品东钱湖大师工作室的设计观察(附书面访谈和项目过程笔记)》一文,梳理和分析了宁波东钱湖大师工作室方案多阶段的演进及抉择过程,并讨论该作品中呈现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设计思路的延续性与新特征。
“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小史系列”将陆续通过四篇系列文章,以建筑师职业的角度,采用历史研究方法,分别从职业触发、制度机制与改革、证书引发的职业思考、终结与新生四个部分,梳理作为世界建筑教育源头之一的法国巴黎美院的建筑教育历史,以及对我国近代建筑师的影响,从而丰富对我国近代建筑史的认知。
“设计点评”栏目,本期张路峰教授继续用手绘方式图解了背负沉重文化包袱的济宁市美术馆,以及因树成型、与校园树林形成绑定关系的温特视觉艺术楼。
衷心感谢为本期撰文的各位作者,为我们提供了颇具深度而精彩的学术文章,这些成果必将对相关领域的读者有所启发。
004
共享的空间和生活
——瑞士苏黎世住房合作社 Greencity B3S 住宅设计研究和居住体验
李寅
016
地域联动,价值提升:
日本租赁住宅团地存量再生实践的启示
蒋敏 卢峰 蒋文 王子轶
023
用户需求驱动的模块化住宅型谱规划方法
葛寅飞 王德才
031
观玻璃
[ 瑞士 ] 洛朗·斯塔尔德 文 王雨林 译 卢永毅 校
044
寻迹百年:德国木构的法治与自由
王浩任 汤赵琳 喀普兰巴依·艾来提江
054
065
073
在地与现代:康斯坦丁诺斯·道萨迪亚斯人居社区到城市模块研究
宫聪 卢峰
印度女性建筑师希拉·斯里·普拉卡什的互惠设计哲学
赵迪 戴路
库里森对阿尔托设计理念的继承与突破
——以考尼爱宁教堂为例
王亚鑫 冯刚 王琦 岳诗文
084
现代中国建筑之“意”的追寻与升华
——我国台湾地区“新派”建筑的空间与园林(1950—1965 年)
黄庄巍 刘静 邹广天
097
烽火淬炼
——本土建筑师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实践及其对职业诉求的影响(1937—1945 年)
吴杨杰 朱晓明
107
基于历史地形学的古典园林复原方法研究:以 16 世纪无锡寄畅园为例
梁洁 陈洁萍
113
逻辑、即兴与批判性抉择
——西扎作品东钱湖大师工作室的设计观察(附书面访谈和项目过程笔记)
王晖
127
权威之下何以创新
——职业视角下的巴黎美术学院(一):从职业触发
魏筱丽 罗薇
131
37. 济宁市美术馆:不能承受的文化之重
张路峰
133
135
38. 温特视觉艺术楼:因树成型的建筑
张路峰
《建筑师》杂志·2023“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与评委点评
精彩栏目推荐
专栏:共享与存量再生的居住问题研究
李寅
蒋敏 卢峰 蒋文 王子轶
葛寅飞 王德才
▲VESSEL模块化住宅产品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王浩任 汤赵琳 喀普兰巴依·艾来提江
▲ 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木构高度限制对比
▲ 莱茵高地盖森海姆地区的葡萄酒庄建筑修复前外观
▲ 莱茵高地盖森海姆地区的葡萄酒庄建筑修复后外观
宫聪 卢峰
▲ 雅典人类聚居科学研究中心项目图示
▲ 达卡大学活动中心连续的院廊与模块化建筑元素
赵迪 戴路
▲ 希拉·斯里·普拉卡什( 1955 — )
▲ 设计低成本住宅的印度建筑师
王亚鑫 冯刚 王琦 岳诗文
▲ 库里森在工作室
▲ 考尼爱宁教堂通向礼拜堂的走廊开窗
▲ 考尼爱宁教堂祷告台开窗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 东海大学图书馆内庭设计(陈其宽, 1954 — 1957 年间),融合文人园林与流动空间精神于其中
▲ 资中酒精厂鸟瞰效果图
▲ 办公楼前灯柱工程修函件及手绘大样图
当代中国建筑研究
逻辑、即兴与批判性抉择——西扎作品东钱湖大师工作室的设计观察(附书面访谈和项目过程笔记)
王晖
▲ 环境整体鸟瞰
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小史系列
权威之下何以创新——职业视角下的巴黎美术学院(一):从职业触发
魏筱丽 罗薇
本文以关键历史节点为框架,从皇家建筑学院时期到当今的国家高等建筑学院,梳理了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历史;通过建筑师职业视角,观察在历史上的法国社会、建筑教育领域与学校内部反映出的,可以容纳创新的灵活性;重新审视了学院派与现代建筑运动构成的二元范式;并分析了曾在巴黎美术学院体系院校中学习的我国近代建筑师各自的特点。
▲ 卢浮宫东柱廊的建造场景。“卢浮宫主入口山花巨石吊装机械”, Leclerc Sébastien , 1677 年
▲ 阿奈特城堡大门,现今位于巴黎美术学院校园,被认为是德罗霍姆的作品, 1547 — 155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