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五大支柱

文化   2024-11-27 07:01   吉林  


毫无疑问,教育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最大的“负担”之一,也是全世界不停争吵的重大课题之一。

然而,就像已故导演陈虻所言——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在争论专业还是学校重要、学位还是能力重要、关注当下流行还是未来趋势之前,我们首先追问的应该是——“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是为了找到好工作;也有人说,是为了探寻真理;还有人说,是为了成为完整的人。

这些当然都不算错,但肯定还不够完整。

其实,对这一追问最好的回答,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书——《学习:内在的财富》。该报告指出,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而终身学习的目标,由五大支柱构成。

知晓教育的五大支柱,是每个终身学习者的首要以及核心问题。


Learning to know


学会求知
01

一般人认为,学习的首要目标必然是“知识”。没有知识,肯定无法满足知识社会的要求。但其实,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更新迭代、知识日新月异的社会,今天学到的知识,明天可能就会落伍。因此,比知识更重要的其实是“求取知的能力”。

所以说,现代学习的第一个支柱,应该是学会“如何求知”的知识。即学会如何获取正确知识,如何深度有效地思考,如何链接不同的知识等等。这种求知的能力,才是这个时代的“万人敌”。




Learning to do


学会做事
02

众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获取了太多的理论知识,但极度缺乏实践于是脑子里充满了僵化的教条,动手能力严重不足。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种问题约严重。

所以说,现代学习的第二个支柱,是学会做事。即学会如何将书本、网络、脑子里面的抽象知识,化用到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学会相处
03

人之所以超越其他生物成为万物灵长,是因为超强的“合作能力”。这就是中国先秦思想家荀子所谓的,人能“群”,禽兽不能“群”。然而,不幸的是,人也是歧视、仇视乃至屠杀同类最多的物种。特别是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把世界视为黑暗森林的想法越发泛滥。

所以说,现代学习的第三个支柱,是学会相处。我们必须学会认识到:人是社会性的生物。每个人的生命都很宝贵,每个人的命运都与他人息息相关,关心、爱护别的人、别的民族和国家,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Learning to be


学会发展
04

过去的教育,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忘记了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天赋和人生目的。大家被一股脑地投放到了“教育工厂”的流水线上,接受标准流程的塑造与定型。

所以说,现代学习还有第四个支柱——学会发展。即学会成为你自己,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目的、爱好、兴趣,发展自己,将自己变成一个独立、完整的自己,然后幸福快乐的度过一生。




Learning to change


学会改变
05

现代社会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加速。快速的变动,让人应接不暇。30年前,很多家庭才装上电话;20年前,手机就已经普及了;而今天智能手机则无处不在了,甚至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到了最近几年兴起的人工智能,更对人类的知识和就业,带来了颠覆性挑战。

所以说,现代学习的第五个支柱,是学会改变。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能力、位置和心态,来适应社会的高速变迁。这很痛苦,但又不得不做。改变和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变化,是现代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能力,因为被社会抛弃,会更痛苦。


在自我教育、终身学习成为全面共识的今天,我们的教育理念急需正本清源。比吐槽、争论教育的诸多细枝末节,弄清“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教育”“教育家如何看待教育”等核心问题,更加重要

为此,店长荐书诚挚推荐“读懂教育七书”: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蔡元培《教育的方法》、卡普兰《教育的浪费》以及两本中国教育家传记《蔡元培传》、《刘道玉口述史》(独家)七本书,作者都是思想大师,内容涵盖教育问题的方方面面。是当下社会,每一个父母、子女、职场人在开展教育和学习前,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感兴趣的书友,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杨奎松 | 历史系新生推荐阅读书目
近代史最容易忽视的四个视角
激荡二十年 | 两千年帝制的终结
从辛丑到辛亥:晚清最后十年
杨天石:“竭泽而渔”的秘档追踪者
民国的三枚切片:幻象、表象、真相
本书堪称“断货王”,有位书友已陆续送给朋友多本珍藏
张宏杰:看着秦晖老师远去的背影,我为清华的学生感到惋惜
重建历史的公信力,需要杨奎松、沈志华这样的史学家
多数人选择站在赢的一边,而他选择站在常识和良知一边
跳出传统的革命叙事和政争视角,重看1944-1950的中国命运
 超越意识形态,揭示历史真相:“惟有他才能写出这样有深度、有内幕的书”

历史学参考
专注于推送历史文化类优秀文章,尤其注重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纵横历史现实,品评时代人物,关注时政焦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