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光:近代中国文化的九大根基

文化   2024-11-22 07:04   吉林  

哲学家斯宾诺莎曾言“如果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请了解过去。”
1840年以来的中国,遭遇了史无前例的中西碰撞,也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古今困局。现在、未来的中国究竟如何变得更好,取决于我们对过去有多少了解。
然而,知易行难,受困于视野的局限,看清传统中国文化并不容易。

所幸,在绝版许久、新近复活的经典之作《中国文化的展望》中,殷海光梳理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九大基线。所谓基线,就是根基。这些根基,既是财富,也是诅咒。它们成为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困境与未来走向的大背景。



 根基一:大家族制 

传统社会中,中国人的“家”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大家族。
几世同堂的大家族中,人们在同一屋檐下,甚至同一个房间里生活。钱一起花,地一起种,孩子一起带,上百人相互视对方为亲人。

在家族内部,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空间上,人与人之间、人与家之间都没有界限感。按照殷海光先生在书中的说法,就是“自发自动地感受到与家是一体的”。家束缚了人的个性,但同时也会给人以安全感和满足感,家满足了人的绝大多数生活需求和社交、情感需求。我们动辄喜欢谈“家和万事兴”,正是源于此。


 根基二:长老至上 
大家族,必然有大家长。中国社会演化缓慢,年龄往往代表了经验与智慧,因此老人成为了家的核心。在关系固化的熟人社会中,按辈分、年龄划分等级也最容易,因而中国家族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差序格局
这样的格局稍微向外扩展,就形成了以乡绅为核心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一般人发生纠纷宁愿诉诸长老或乡绅来排解,而不愿诉诸法律以至在公堂相见”,中国人对“打官司”的忌讳,就是这种治理体系的结果之一。


 根基三:看重面子 
一切文化都有地位与声威要求,中国文化发展且表现得最为强烈。中国文化分子最“爱面子”,可以说,“面子”是中国文化人的第二生命。
为了面子,中国人常常可以轻易牺牲现实利益,甚至于牺牲对“真假是非”的追究。

在国家层面上,面子还被上升到了制度层面。例如清朝竟会因使节不肯跪拜这样的事情,不惜与西方决裂甚至引发战争。


▲因礼节的不悦,马嘎尔尼将中国描绘为顽固帝国



 根基四:两性壁垒 
传统社会中,两性地位的区分往往非常严格,中国近代社会也体现了这种壁垒森严的两性区隔。
例如,在制度上,男女常被区分对待,从最高的皇帝,到基层的官吏,女性都没有机会染指。在认知上,强调和放大男女的差异,“把男性看做阳,女性看做阴。文学的描写更对女性制造了一种神秘的气氛。”在习俗上,重男轻女,女性不但话语权不足,甚至在继承权上都要大打折扣。


 根基五:圈子心态 
中国传统社会带有很强的圈子社会特征。例如,人们对圈子内部和外部的态度截然不同;在决策时感情因素大于道理因素;圈子里的人为其他人提供全面的价值而非特殊化的价值;注重传统习惯而非理智衡量;注重身份而非契约;把一些行为赋予神圣化的意义;有固化的成见;做事更注重道德动机而非结果动机……

圈子社会构成了我们重血缘、地缘、业缘的关系心态。


 根基六:厌恶个性 
中国文化中,人们对个性、与众不同、独特想法有着很深的厌恶与恐惧。殷海光在书中认为:“传统中国的社会文化要求文化分子在行为、衣着等方面须同人一样。如果有异言异服的,就会受到社会的讥讽”,被视为妖怪。
这种观念也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制度领域,表现就是对制度上的创新口伐笔诛,以至于康有为的改革也不得不假托古人的惯例。


 根基七:自我封闭 
中国文化由于缺少与其他先进文化的交流,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我封闭。殷海光在书中说“如果一个群体的人一辈子只听过一种言词,只读过一种经典,只看过一种样品,那么他将会以为这个世界就是他所见所闻的那个样子。”这就是所谓的“夏虫不可以语冰”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反应越发定型,结果就是拒绝变革。“这样的社会对于发展出严厉的社会控制是一个有利的温床。当社会控制一旦建立起来,文化的固定性也就随之增长。”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社会越发自我封闭,越来越拒绝变革。


 根基八:等级分明 
中国传统社会有着相对比较清晰的社会阶层。
例如,农民是最大的阶层,但其中很少人可以通过勤劳和经营向上流动到乡绅阶层;但乡绅阶层则可以通过读书考试成为儒士官吏,这就是普通人的最高阶层了;再向上的皇帝皇族则是世俗罔替,血缘传承。

同时,农民阶层也可以向下流动,成为无赖分子。无赖分子、农民甚至官吏,可以通过造反当上新皇帝,或是被招安成为官吏。这就是中国社会阶层的简化模型。


 根基九:华夷之辨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一定程度的排外,但中国近代文化中,基于华夷之辨的排外,相对于西方更加明显。
殷海光认为,文化交流融合程度比较高的文化中,排外就会弱一些,而中国作为一个地理上封闭,周边缺少发达文明从而导致文化上交流较少的文明,自古以来便有轻视其他民族的天下观,因此对于其他文化有一种掺杂着鄙夷与害怕的复杂感情。这种复杂感情在义和团运动中达到了顶峰。

当下,这种民族主义情绪依然很激昂。



带着这样的文化根基,中国走向了与西方文化的第一次碰撞。那么,在中西文化碰撞之后,又发生了什么?碰撞之后的中华文化,又将走向何方呢?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展望》这本书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本书以一百多年来中西文化的碰撞为主线,立足于当代,依托全球视野,基于现代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关于中国文化过去、现在、未来的全景图。

殷海光被誉为台湾自由主义的开山人物与启蒙大师,李敖称之为“五四之后中国最后一个知识分子”。本书也是作者殷海光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在当年的中国台湾,本书刚一出版就震惊了思想界,但很快被台湾当局封禁,历经波折才被解禁,并成为海内外华人世界研究中国文化、中国问题、中国未来的里程碑之作。

自80年代末引入内地以来,本书曾影响了几代人,之后因种种原因,绝版长达7年。先知书店深知此书价值,与出版方一起努力,将其复活,并按照典藏版本的标准做了装帧设计,还获得殷海光先生的学生、著名哲学家陈鼓应老师授权,收录其万字长文作为导读。此外,还增补了殷海光先生两篇重磅文章,增补内容近3万字。

为感谢书友长期以来的支持,本书按照六六折优惠分享给书友,先知书店会员购买此书还可享受会员折上折。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殷海光作品二书”)


中国文化,构成了中国人对自我、国家、社会、世界、宇宙的终极想象,延续至今、深入骨髓。这些观点大部分出自葛兆光老师《古代中国文化讲义》,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众多复杂的侧面,一家之言也有挂一漏万的嫌疑。

为此,先知书店为您诚挚推荐“读懂中国文化七书”套装。钱穆《中国文化丛谈》、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许倬云《中国文化的精神》、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以及殷海光绝版许久新近复活的经典之作《中国文化的展望》。

本套装博采长,涵盖中国文化通识、本质、内核、精要、过去、现在与将来等方方面面。力图从多维度,多角度看透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书友,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本书笔笔见血,深挖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先醒来的人”身在其中、全力挣脱,又想唤醒沉睡者的痛感,这也是本书当年在地下被广泛传抄的原因——刺痛,却令人清醒。本书命运多舛,一度绝版,又在诸多努力中复活,将来前途未卜。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解剖中国社会十书”)

 杨奎松 | 历史系新生推荐阅读书目
近代史最容易忽视的四个视角
激荡二十年 | 两千年帝制的终结
从辛丑到辛亥:晚清最后十年
杨天石:“竭泽而渔”的秘档追踪者
民国的三枚切片:幻象、表象、真相
本书堪称“断货王”,有位书友已陆续送给朋友多本珍藏
张宏杰:看着秦晖老师远去的背影,我为清华的学生感到惋惜
重建历史的公信力,需要杨奎松、沈志华这样的史学家
多数人选择站在赢的一边,而他选择站在常识和良知一边
跳出传统的革命叙事和政争视角,重看1944-1950的中国命运
 超越意识形态,揭示历史真相:“惟有他才能写出这样有深度、有内幕的书”

历史学参考
专注于推送历史文化类优秀文章,尤其注重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纵横历史现实,品评时代人物,关注时政焦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