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壮丽的赴死——托尔斯泰出走之谜

文化   2024-11-21 07:03   吉林  


▲托尔斯泰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一直以来,托尔斯泰的出走(死亡)都是一个谜。
1910年10月底,83岁的托尔斯泰经过一些思考和冲突后,在一个寒冷的清晨离家出走了。11月20日,他在火车上突然高烧不退,在一个站台的简陋的床铺上去世了。
他为什么出走?
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一直是一个谜。人们很想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他出走之前又发生了什么?
托尔斯泰,俄国古老贵族出身,一生生活精致典雅,却唯独同情农民,反对农奴制度。贵族生活与思想的背离,让他总感到心灵上的羞愧不安,并因此导致了这场“壮丽” 的死亡。
◎他的出走,是一场受难
1910年的俄国正处在十月革命前期,社会动荡,罢工频发,托尔斯泰和几个热爱他的大学生就如何拯救国家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
青年人主张以暴制暴,用暴力革命推翻沙皇统治。托尔斯泰则说,炸弹和手枪不能彻底清除世界的罪恶,没有一个道德的秩序能通过暴力而强行建立起来,一旦拿起武器,就会制造出新的专制。
晚年的托翁受宗教思想影响,已经有了耶稣一般的悲悯情怀,他觉得唯有顺从与忍受苦难,才可以让暴力变得无力。
然而青年人的质疑,对他是一个刺激。他们说 “如果苦难这么好,您本人为什么不去受苦受难,您赞颂别人殉道,自己却还在温暖的家里,用银质的餐具吃着饭。”
他的受难,是为了全人类
正如那些经历过繁华,却又具备高尚灵魂的人一样, 托尔斯泰拥有伟大而深刻的悲悯情怀。但“灵与肉”“道德与现实”的巨大冲撞,让托尔斯泰感受到极大的痛苦,他立好遗嘱,把全部财富捐给了大学,和长期管控猜疑他的妻子发生了一番争吵之后,终于带着家庭医生离家出走了。
他自由了,可以像他悲悯的农夫那样死去了。
当世人觉得这样的死亡对这位文学巨匠来说过于寒酸和可怜时,茨威格说,这种死亡赋予他的命运以完美的形式和尊严,使得他的生命变得神圣,如果他不为我们受难,就不是今天属于人类的列夫托尔斯泰了。


托尔斯泰有多伟大?
在他去世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他的文学魅力与思想影响力都有增无减。阅读他作品的人遍及世界各地,同时也包括许多著名作家。
普鲁斯特曾评价托尔斯泰;“自然而然”和“伟大”,因为他在托翁的作品中看到了“一个安详的神道的裁判”;海明威也自称“没有足够的勇气与托尔斯泰较量。”
高尔基则这样总结托尔斯泰的一生:“他孤独地走遍了思想地沙漠去寻求包罗万象的真理,却始终没有为他自己找到它……”
陈丹青:我完完整整地看了三遍《战争与和平》,从十四岁看到四十岁,每一次读都像第一次读,有一种又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如同旅行,看到最后总是有点难过,觉得这样的日子不会再有。
木心:安娜身上渗透了托尔斯泰的魂灵。他把自己种种不可实现的幽密情愫,放在安娜身上。这件事,只好与托尔斯泰一对一面谈,他会承认。
在托尔斯泰的作品里,既有对人性近乎“疯狂”的探索,也有描摹整个19世纪的野心。托尔斯泰的著作值得一读再读。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托尔斯泰文集》,包括托尔斯泰最具代表性的三部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三部书均由俄罗斯文学翻译大家、被称为“托尔斯泰的中国知音”的草婴先生翻译,文笔优美、译文准确,最大限度保留了托尔斯泰原著的文学魅力。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重读托尔斯泰文学经典: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天朝的崩溃》出版始末
 不宜泄露书名的乱世奇书
 皇帝好大喜功,后果有多严重?
 张宏杰 | 影响中国历史的五条大脉络

 “惟有他才能写出这样有深度、有内幕的书”
 假如当年台湾失守,蒋介石准备逃往哪里?

 张鸣:按历史学的规矩,他的书,都没地方摆放

 秦晖 | 我从来也不相信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
 王鼎钧 | 我乍见这张受降照,觉得不对劲,看了几十年,看出眉目来
 杨奎松 | 世上有两种“历史”,一种是过去发生的,一种是后来人对过去的认知


历史学参考
专注于推送历史文化类优秀文章,尤其注重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纵横历史现实,品评时代人物,关注时政焦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