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抗黑色素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学术
2025-01-22 07:56
天津
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细胞恶性增殖转化形成,主要发生于皮肤,多见于色素沉着区
[1]
。调查显示,
1975
—
2018
年黑色素瘤发病率涨幅高达
220%
,预计
2027
年发病率涨幅将达
430%
[2]
。黑色素瘤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其在皮肤肿瘤中死亡率占比超过
75%
,
5
年生存率不足
40%
[3]
。这是因为黑色素瘤细胞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与异质性表型,致使其发病隐蔽、进展快、侵袭性强且最易早期转移
[4-6]
。黑色素瘤细胞经历上皮
-
间质转化(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
EMT
),由此获得转移特性,进而能够扩散到血液,但在血液中黑色素瘤细胞会面对供能不足、免疫系统的杀伤等问题
[7]
。因此黑色素瘤细胞会发生多种改变以应对各种问题,如在细胞内会发生代谢重编程,为转移提供充足的能量。在细胞外会提高细胞程序性死亡
-
配体
1
(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
PD-L1
)等免疫检查点蛋白的表达以增强免疫逃逸
[7]
。黑色素瘤的高转移能力使其治疗异常困难,特别是在肿瘤已经扩散至远处器官的晚期阶段,显著降低患者的生存率
[8]
。目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调节免疫功能激活患者体内免疫细胞活性,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延缓黑色素瘤发展的免疫疗法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会损伤自身健康组织,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发生。尽管免疫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仍有
54%
~
76%
的肿瘤患者会出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9]
。
EMT
过程与
PD-L1
表达之间存在双向调节,这会促使黑色素瘤免疫逃逸
[10]
。研究表明,
EMT
过程可以诱导
PD-L1
表达上调。
EMT
过程中存在上皮
/
间质(
E/M
)混合状态,具有这种
E/M
混合表型的细胞可以表达高水平的
PD-L1
[11-12]
。另一方面,经历
EMT
的细胞在肿瘤等病理条件下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代谢重编程,如糖酵解、氧化磷酸化等关键代谢途径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调节细胞的
EMT
状态来影响肿瘤症的转移
[13-14]
。已有研究发现,代谢重编程与免疫逃避之间有紧密的关系。如肿瘤细胞糖酵解可通过抑制
T
细胞增殖、阻断
T
细胞乳酸输出等途径,降低
T
细胞的细胞毒性,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
[15]
。研究表明,通过抑制
PD-L1
表达、阻断乳酸生成,可促进
T
细胞功能和限制肿瘤细胞增殖,增强二甲双胍的抗肿瘤作用
[15]
。此外,也有研究发现通过调节氧化磷酸化来克服程序
性死亡受体
-1
(
programmed death-1
,
PD-1
)耐药性,从而改善特定的抗肿瘤反应
[16-19]
。这些发现表明,代谢重编程和免疫逃逸可以驱动肿瘤症的进展(图
1
)。
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在抗黑色素瘤转移方面作用显著且不良反应小,使中药在黑色素瘤治疗中愈发受到重视
[20-21]
。中药可以抑制
EMT
过程,还可以调控代谢重编程、抑制黑色素瘤免疫逃逸及重塑免疫微环境
[22-25]
。川楝素能抑制蛋白激酶
B
(
protein kinase B
,
Akt
)
/
糖原合酶激酶
-3β
(
glycogen synthasc kinase-3β
,
GSK-3β
)
/β-
连环蛋白(
β-catenin
)通路激活从而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抑制
EMT
发生
[26]
。吴茱萸碱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
3-
激酶(
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
,
PI3K
)
/Akt
信号通路抑制
PD-L1
的表达,提高免疫细胞对黑色素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改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从而显著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的转移
[27]
。丹参
-
人参配伍可以通过调控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
MDSCs
)重塑黑色素瘤免疫微环境,抑制黑色素瘤的转移
[28]
。同时,中药也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调控细胞周期、抑制血管生成以及调控肿瘤干细胞等途径发挥抗黑色素瘤的作用
[29-30]
。因此中药在黑色素瘤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本文将系统总结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抑制黑色素瘤
EMT
过程、调控黑色素瘤细胞代谢重编程和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等过程发挥抗黑色素瘤转移作用的研究进展,为中药抗黑色素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1
抑制黑色素瘤的
EMT
过程
EMT
是正常胚胎发育和组织再生的重要过程,
也是调节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键机制
[31]
。在
EMT
过程中,细胞失去极性和细胞间黏附性,细胞表面蛋白和细胞骨架蛋白表达改变,从而获得迁移能力
[32-34]
。
EMT
由转录因子
[
如锌指转录因子(
snail
)
]
、微小
RNA
(
microRNA
,
miRNA
)及转化生长因子
-β
(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
TGF-β
)等驱动,
EMT
发生后其相关标志性蛋白如
E-
钙黏蛋白(
E-cadherin
)、
N-cadherin
、波形蛋白(
Vimentin
)等表达也随之改变
[35-36]
。随着对中药抗肿瘤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中药在抑制黑色素瘤的
EMT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药可通过影响
EMT
标志性蛋白的表达、调控
EMT
相关驱动因子进而抑制黑色素瘤的
EMT
过程。
1.1
对
EMT
标志物的调控
中药可以直接调控
EMT
相关标志性蛋白的表达。
E-cadherin
是
EMT
转化的上皮标志性蛋白,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可维持细胞黏附和上皮结构的完整性
[37]
。此外,
N-cadherin
是
EMT
转化的间质标志性蛋白,其过表达能够增强黑色素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38]
。有研究显示高表达
N-cadherin
的黑色素瘤患者生存率显著降低
[39]
。
Vimentin
是
III
型中间丝蛋白,通过介导细胞骨架组织和局灶性黏附成熟来促进肿瘤细胞的
EMT
[40]
。川楝素、茯苓酸、冬凌草甲素及华蟾素注射液可通过调控
EMT
相关蛋白,使
E-cadherin
表达上调进而维持细胞连接;
N-cadherin
和
Vimentin
表达下调进而抑制
EMT
进程,从而达到抑制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目的
[41-43]
。
1.2
对
EMT
驱动因子的调控
在受到驱动因子的刺激后,
EMT
过程被激活,导致黑色素瘤细胞表现出运动侵袭特性。除直接调控
EMT
相关标志性蛋白的表达外,中药也可以通过抑制驱动因子调控
EMT
的发生。
TGF-β
是已知的主要
EMT
诱导剂,可直接驱动
EMT
转录因子
snail
的表达,进而促进肿瘤生长和
转移
[36,44]
。研究表明,白茅根提取物
300
、
600 mg/kg
均可抑制
TGF-β
的分泌,从而抑制黑色素瘤转移
[45]
。丹参
-
人参干预后
B16F10
荷瘤小鼠转移灶肺部
TGF-β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
VEGF
)等
mRNA
表达均降低
[28]
。
EMT
的进展还受
EMT
转录因子(如
snail
)和
miRNA
的控制,
snail
可以下调上皮基因并上调间质基因的表达影响
EMT
[46-48]
。肉叶芸香碱可通过激活
p53
后降低
snail
表达,升高
E-cadherin
、下调
N-cadherin
来抑制
EMT
的过程,从而降低人黑色素瘤
A375
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能力
[49]
。
miRNA
是一类长度约为
22
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
RNA
分子,可在转录后参与调控基因的表达,在细胞生长、增殖和转移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50-52]
。研究结果表明,
miR-137
过表达可阻断黑色素瘤细胞中的
Wnt/β-catenin
通路和
EMT
过程,从而阻其转移
[53]
。白藜
芦醇可以提高
A375
细胞中
miR-506
表达水平从而显著降低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54]
。
姜黄素通过调控
miR-222-3p
水平下调性别决定区盒基因
10
表达,使
A375
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受到抑制
[55]
。
1.3
对
EMT
其他调控的作用
EMT
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是上皮细胞完整性丢失,这是由维持上皮细胞间接触的黏附蛋白(如
E-cadherin
)降解造成的
[56-57]
。这种降解的一个主要驱动因素是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
MMP
)进行蛋白水解消化,因此,
MMP
家族蛋白与
EMT
过程联系非常紧密
[58]
。研究表明,臭椿酮可通过抑制
MMP2
和
MMP9
的表达显著减少肺转移结节数,从而抑制
A375
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59]
。此外,灵芝醇提物通过抑制
MMP2
、
MMP9
表达抑制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的发生
[60]
。
此外,
PI3K/Akt
、
Wnt
和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
3
(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
STAT3
)等信号通路也参与
EMT
的调控网络,并促进肿瘤细胞转移
[61-64]
。黑色素瘤细胞通过
PI3K/
肿瘤抑制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通路转录调控
snail
进而下调
E-cadherin
和上调
N-cadherin
的蛋白表达,破坏黏附连接,最终导致
EMT
的发生
[65]
。
Wnt
也可以诱导黑色素瘤细胞的
EMT
过程
[66-68]
。
ERBB3
结合蛋白
1
(
ERBB3 binding protein 1
,
Ebp1
)是
EMT
的上游蛋白之一,它通过激活
Wnt/β-catenin
通路促进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
和转移,当
Ebp1
敲低时,
E-cadherin
的表达升高,同时
Vimentin
、
N-cadherin
和
snail
的表达量均降低
[69]
。
激活
PI3K/Akt/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和
Wnt/β-catenin
通路可提高间质蛋白
N-cadherin
表达,从而增加黑色素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转移潜能
[70]
。粉防己碱可通过调控
Akt/
核因子
-κB
(
nuclear factor-κB
,
NF-κB
)
/
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通路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的
EMT
,进而抑制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
[71]
。薯蓣皂苷可以通过抑制
Janus
激酶
2
(
Janus kinase 2
,
JAK2
)
/STAT3
信号通路抑制
EMT
进程
[72]
。
综上,中药(药对、活性成分)可通过调控
EMT
相关标志物(如
E-cadherin
和
N-cadherin
)、抑制转录因子(如
snail
等)及干预相关信号通路,发挥抑制黑色素瘤转移的作用。这些机制研究为中药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
调控黑色素瘤代谢重编程
原发性黑色素瘤细胞通过
EMT
转化获得运动性间质表型,从肿瘤渗透入血管,随后通过血液循环寻找并入侵适合继发性肿瘤发展的组织和器官
[30]
。
黑色素瘤细胞转移需要巨大的能量,这种内部需求促使其能量代谢方式发生改变,因此黑色素瘤细胞从血液中成功外渗后,会产生
Warburg
效应
[73]
。
Warburg
效应可使黑色素瘤细胞趋向于有氧糖酵解并抑制线粒体活性氧的生成,以对抗转移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74-75]
。
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肿瘤细胞优先选择产能率相对较低的糖酵解途径为自身供能,产生大量的三磷酸腺苷(
adenosine triphosphate
,
ATP
),称作
Warburg
效应,也被称为有氧糖酵解,其可满足肿瘤细胞快速生长对能量和代谢物质的需求,有助于维持细胞内部的氧化还原稳态
[76-77]
。郑秀芹
[78]
发现山柰酚能够有效抑制黑色素瘤的糖酵解代谢,进而通过影响
Akt/p-GSK-3β
信号通路,抑制己糖激酶
2
(
hexokinase 2
,
HK2
)和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
1
(
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 1
,
VDAC1
)在线粒体中的结合,从而有效抑制黑色素瘤的转移
[24]
。
Warburg
效应通过上调丙酮酸脱氢酶激酶
1
(
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 1
,
PDK1
)的活性使丙酮酸脱氢酶(
pyruvate dehydrogenase
,
PDH
)失活,减少线粒体活性氧的产生,从而使黑色素瘤细胞免于细胞凋亡
[79]
。三棱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黑色素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糖酵解相关蛋白丙酮酸
M2
型激酶(
pyruvate kinase isozyme type M2
,
PKM2
)、乳酸脱氢酶
A
(
lactate dehydrogenase A
,
LDHA
)、单羧酸转运体
4
(
monocarborxylat transporter 4
,
MCT4
)表达、调控肿瘤细胞糖酵解有关
[80]
。
Warburg
效应在促进转移方面也具有关键作用
[81-82]
。橙花叔醇可通过上调
A375
细胞、人黑色素瘤
WM-115
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抑制
Wnt/β-catenin
通路的激活,从而促进黑色素瘤细胞凋亡,达到抑制黑色素瘤细胞恶性增长的目的
[83]
。
综上所述,中药(单味药、活性成分)通过调控黑色素瘤细胞的代谢方式,促进黑色素瘤细胞进行有氧糖酵解,增加活性氧生成,削弱黑色素瘤细胞的
Warburg
反应,减少黑色素瘤细胞的能量供应,从而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转移。
3
抑制黑色素瘤免疫逃逸及重塑免疫微环境
黑色素瘤细胞存活得益于高表达
PD-L1
后所产生的免疫逃逸反应,及抑制免疫细胞活性而创造出的免疫抑制微环境,使黑色素瘤细胞在转移过程中逃避
T
细胞等免疫细胞的识别和杀伤
[84-87]
。中药一方面可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促进黑色素瘤细胞的凋亡;另一方面通过抑制免疫逃逸及重塑免疫微环境,增强免疫细胞对黑色素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
3.1
抑制黑色素瘤免疫逃逸
黑色素瘤细胞通过免疫逃逸,可弱化免疫细胞的杀伤效果。
PD-1/PD-L1
是一对免疫检查点受体和配体,黑色素瘤细胞可以高表达
PD-L1
蛋白,阻止免疫系统激活,促进肿瘤进一步生长和转移
[88]
。吴茱萸碱可以通过抑制
PI3K/Akt
信号通路降低
PD-L1
的表达,提高免疫细胞的识别和杀伤效果
[27]
。提取自绿茶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能通过调控黑色素瘤细胞中
JAK/STAT
信号通路继而影响
PD-1/PD-L1
的结合,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以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
[89-90]
。
Yang
等
[91]
发现激活趋化因子配体
2-
趋化因子受体
2
(
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C-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2
,
CCL2-CCR2
)信号通路可以促进
PD-L1
蛋白的表达从而导致免疫逃逸。而雷公藤甲素可以通过下调
CCL2/CCR2
信号通路抑制
PD-L1
的表达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免疫逃逸
[92]
。
3.2
重塑免疫微环境
免疫抑制微环境是肿瘤的一大特征,是大多数恶性肿瘤转移的基础,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也是治疗黑色素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93-95]
。在在黑色素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中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
,
DC
)、
T
细胞、自
然杀伤细胞(
natural killer cell
,
NK
)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被抑制
[96]
。这是由于黑色素瘤细胞代谢产生的乳酸抑制了
DC
细胞的活化和抗原表达
[97-98]
,
同时黑色素瘤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所募集的调节性
T
细胞(
regulatory T cells
,
Tregs
)和中性粒细胞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抑制
CD8
+
T
细胞的激活和抑制
NK
细胞的活性
[99]
。丹参素可逆转肿瘤患者外周血中
TGF-β1
对
NK
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抑制肿瘤的发展
[100]
。桔梗
-
姜半夏配伍能够上调肺组织趋化因子配体
9
(
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9
,
CXCL9
)的表达,从而招募
NK
细胞在肺脏聚集,并促进
NK
细胞分泌
γ
干扰素、穿孔素等抗肿瘤因子,提高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水平
[101]
。
丹参
-
人参配伍能够有效重塑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其通过抑制肿瘤组织分泌白细胞介素
-6
(
interleukin-6
,
IL-6
)、粒细胞
-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
GM-CSF
)等相关刺激因子,减少肿瘤微环境中
MDSCs
的浸润,恢复
CD8
+
T
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黑色素瘤的转移
[28]
。研究表明,银耳多糖通可过降低黑色素瘤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
(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
,
PPARγ
)的表达,促进巨噬细胞向肺部聚集,并以
M
1
型巨噬细胞的浸润为主。
M
1
型巨噬细胞能够分泌大量促炎因子,从而抑制肿瘤的转移
[102]
。红花多糖通过上调
M
1
型巨噬细胞极化表型标志物分化群
86
、肿瘤坏死因子
-α
(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
TNF-α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使巨噬细胞向
M
1
型极化,有效降低小鼠皮肤黑色素瘤
B16F10
细胞的侵袭与迁移能力
[103]
。研究表明,桔梗汤可促进小鼠肺脏中辅助性
T
细胞(
helper T cell
,
Th
)表达
γ
干扰素和
CXCR3
,显著增强
Th1
细胞在肺脏的募集能力,这一效应与桔梗汤上调肺脏基质细胞中
CXCL9
和
CCL5
的表达密切相关;桔梗汤还能增强
Th1
细胞释放
γ
干扰素等因子,而
γ
干扰素能够进一步促进
CXCL9
和
CXCR3
的表达,形成循环增强的
Th1
免疫效应。此机制通过逆转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有效抑制
B16F10
细胞的肺部转移
[104]
(图
2
)。
综上,中药(复方、药对、活性成分)可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免疫检查点
PD-L1
的表达以提高免疫细胞对黑色素瘤细胞的识别与杀伤,及重塑免疫微环境,进而抑制黑色素瘤的转移。
目前,对于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抑制黑色素瘤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活性成分的研究,其次是单味药、药对及复方。活性成分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1
)机制清晰,活性成分的分子结构明了,在研究中可以明确其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更容易追踪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2
)重复性和可控性更高,活性成分可以被纯化及标准化,使得实验结果稳定可靠,同时在药理实验和临床研究中,更容易对不同批次的药物进行一致的质量控制;(
3
)毒性和不良反应评估更明确,活性成分的毒理学研究更为简单,因为可以精确量化其剂量与毒性之间的关系。以上优势使目前对活性成分的研究多于单味药、药对及复方,这也符合现代药物的研发模式。但单味药、药对及复方的特点与优势也不可忽略,如(
1
)协同增效,单味药中含有多种成分,药对及复方中有多种药物,这些成分与药物可以通过多种靶点、多种机制协同发挥作用。通过多种成分的组合来增强疗效,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如丹参单用时,其主要的脂溶性提取物隐丹参酮可以抑制
B16F10
细胞的生长,也可以作为天然
STAT3
抑制剂调控
MDSCs
;人参单用时,人参中人参皂苷
Rg
3
等能够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当二者配伍使用时可以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恢复
CD8
+
T
细胞的活性,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105-106]
。(
2
)药对与复方的多成分不仅可以针对疾病的多个方面进行治疗,还能够调节机体的整体状态,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和调整内分泌系统,实现综合治疗。(
3
)符合中医的辨证论治理念,中医药讲究“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药对及复方能够灵活地根据病情调整药物种类和比例,以更好地符合患者的需求。
4
结语与展望
本文系统综述了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抗黑色素瘤转移的研究进展。黑色素瘤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涉及多个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相互作用。黑色素瘤细胞首先通过
EMT
过程获得侵袭和转移能力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液循环中通过代谢重编程、免疫逃逸等方式生存,最终在远端定植。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可调节黑色素瘤细胞的
EMT
过程,从而抑制黑色素瘤的迁移和侵袭;其次,通过调节黑色素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从而减少细胞的能量供应;通过抑制免疫逃逸,提高免疫细胞对黑色素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此外,中药及其活性成分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抑制微环境,抑制黑色素瘤转移的发生。
尽管目前对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抗黑色素瘤转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1
)目前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抗黑色素瘤转移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体的研究,而对单味药、药对,尤其是复方的整体研究相对缺乏;(
2
)目前缺乏对于黑色素瘤转移的特殊靶点及机制的研究;(
3
)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使作用机制的精确解析变得困难;(
4
)关于抗黑色素瘤转移的中药成分代谢及其毒理学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方可确保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综合现阶段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应推进中药复方的研究,充分利用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优势,在黑色素瘤转移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协同治疗,为黑色素瘤患者提供一种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当桔梗单用时,桔梗中的桔梗皂苷
D
抑制
A375
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而当桔梗
-
姜半夏配伍使用时,可以促进小鼠
NK
细胞在肺部募集并抑制黑色素瘤向肺部转移
[104,107]
。其次,应加快对黑色素瘤转移的特殊靶点、机制的研究,建立更加接近临床表现的黑色素瘤转移模型,更好地模拟黑色素瘤转移过程,从而可开发高效且特异性的抗转移药物。同时,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集中在中药与现代技术的联合应用上,明确各成分的作用靶点,以提高抗黑色素瘤转移的疗效。最后,深入开展毒理学研究,进行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实验,观察中药活性成分对动物模型的毒性反应,包括主要器官的病理学变化(如肝、肾、心脏等)及血液学和生化指标的变化。针对可能的不良反应,开展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研究,尤其是长期使用中药时对机体的潜在影响。利用现代药理学技术和精准医学方法,优化中药的应用方案,建立中药使用的实时药物监测系统,及时检测患者血药浓度及其代谢产物,以发现潜在的不良反应,定期进行安全性评估,进一步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优化中药制剂和给药方式,改进中药制剂形式,如纳米载药系统(如脂质体、纳米粒、聚合物载药系统等)可以提高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从而减少非靶向组织的毒性。探索联合用药策略,将中药活性成分与现有的抗黑色素瘤药物或免疫疗法联合使用,利用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并降低药物剂量。因此,加快探索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抗黑色素瘤转移研究,为黑色素瘤转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全面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来 源:
杨浩林,鲍 宁,李保宏,刘 辉,马嘉翼,蔡梅超,李 肖
.
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抗黑色素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J]. 中草药, 2024, 56
(2): 721-730.
中草药杂志社
《中草药》 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国家期刊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等奖项!🌹🌹
最新文章
基于相态变化探究煎煮方法与纯化工艺对经典名方吴茱萸汤药性传递的影响
基于麦冬多指标成分定量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熵权-TOPSIS法评价参麦颗粒质量
黄芩苷与黄芩素对结直肠癌多重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佛手的化学成分研究
基于颜色-多糖-抗氧化活性关联分析探究黄精九蒸九制质量变化
马来酰亚胺修饰的柠檬苦素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其口服药动学研究
基于一测多评定量联合化学计量学及Logistic回归模型的白前质量等级预测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白头翁皂苷D对结肠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沉香倍半萜ZH-13保护内质网应激诱导神经元损伤作用机制
基于Nrf2/HO-1/GPX4信号通路及代谢组学探讨诃子砂烫炮制对溃疡性结肠炎增效作用机制
中草药杂志社 恭祝您:新春快乐!
中药饮片等级量化评价方法研究进展与趋势
基于全长转录组测序的掌叶大黄GRAS基因家族鉴定
基于CiteSpace的逍遥散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文献计量学分析
热疗对肿瘤免疫的影响及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基于心脏电生理探讨中药诱导心脏毒性机制及预防措施
人参属来源中药材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川贝母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及综合评价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浅析中药超分子研究概况
宁夏枸杞叶降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基于补益效应的玉竹药食同源功效研究进展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热毒袭肺证)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组学新技术在中药毒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基于生物信息学和实验联合探讨熟地黄治疗2型糖尿病的潜在机制
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抗黑色素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探讨隐丹参酮对A2780/DDP顺铂耐药细胞的影响及潜在机制
从“肠-肝对话”角度探究植物来源细胞外囊泡样颗粒防治肠肝疾病的研究进展
原花青素B2介导LKB1/AMPK轴调控糖酵解代谢途径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
基于“肠-关节”轴探究肠道菌群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因果关系及潜在干预中药预测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覆盆子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严正声明!!!骗子花样太多
失巢凋亡调控重症哮喘患者不同炎症表型的气道重塑机制及其潜在靶向 中药化合物的预测
青风藤-白芍药对不同配伍比例化学成分与抗炎活性变化规律研究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钩吻素甲对舌鳞状细胞癌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UPLC-Q-TOF-MS/MS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及实验验证预测瑶药三妹木抗炎作用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
基于细胞实验、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苯乙醇苷类成分的促神经再生作用构效关系及机制
基于历史传承和科学内涵的植物药材道地性综合评价
狼毒大戟中的酚酸化合物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共载姜黄素及顺铂pH敏感脂质体制备及其体外抗乳腺癌活性评价
基于智能感官和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的酒当归炮制程度快速辨识研究
改进YOLOv8在中药饮片自动识别标注中的研究与应用
经典名方薏苡附子败酱散的基准样品量值传递研究
领取F5000证书一一《中草药》入选论文22篇
“一带一路”视域下药食两用本草桑叶科学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及知识图谱构建
整合16S rRNA测序技术和代谢组学探究白鲜皮对斑马鱼幼鱼的肝毒性机制
数据挖掘《中国药典》2020年版肾病相关中药成方制剂的核心药对及其作用靶点预测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成分测定研究不同类型黄酒对酒黄芩饮片质量的影响
川产道地药材蓬莪术醋制入肝调控“肠-肝轴”的增效机制研究
荔枝核总黄酮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减轻四氯化碳诱发的肝纤维化
EMA“证明用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经口吸入制剂(OIP)治疗等效性(TE)要求指导原则”介绍及其启示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