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逍遥散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文献计量学分析

学术   2025-01-27 08:27   天津  



逍遥散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君药柴胡,臣药当归和白芍,佐药白术、茯苓、薄荷和生姜,及使药甘草共8味药组成;该方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之功效,主治肝郁血虚所致之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1-2]。逍遥散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当下常用于治疗抑郁症、乳腺癌、乳腺增生、月经不调、失眠焦虑、糖尿病等多种疾病[3-8]。中医治疗症状频次统计显示,逍遥散最常用于抑郁症相关的肝气郁滞和脾虚的治疗,与单用化学药治疗抑郁症相比,逍遥散联合化学药治疗很大程度地降低不良反应及复发率,安全性显著提高[4, 9-10]。虽然关于逍遥散的研究逐年增多,文献数量激增,但传统的综述不能全面地归纳该领域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

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的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11-12]。目前,文献计量学已逐渐应用于中医药研究领域,如陈定芳等[13]对中西医治疗痉挛型脑瘫文献可视化图谱的研究、荣红国等[14]对我国中药药事管理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分析、张芳等[15]对宁夏枸杞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的研究等。与此同时,众多数据可视化软件也得到了开发。CiteSpace作为广泛使用的可视化分析软件之一,主要用于计量和分析某一领域文献数据信息并绘制成科学知识图谱[16-17]。因此,有必要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逍遥散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预测。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通过CiteSpace 6.2.R6软件对文献发文量趋势、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全面展现该领域研究现状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掌握逍遥散的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检索分析流程见图1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与数据清洗

中文文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应用主题检索“逍遥散”,检索日期设为200011日—20221231日,共检索到文献5 684篇,经人工数据清洗,将与主题无关文献剔除(去除会议论文、报纸、加味或减味逍遥散),得到有效文献956篇,将有效文献以Refwork格式导出,获得纯文本文件;英文文献来源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应用主题检索“Xiaoyao San”“Xiao Yao San”“Xiaoyaosan”“Xiao yao Powder”“Xiaoyao Powder”,文献类型选择“article”“Review”,检索日期设为200011日—20221231日,进行高级检索,对以上检索记录进行组配检索,选择“OR”,共检索到文献257篇,去除与主题无关文献(去除加味或减味逍遥散),得到有效文献225篇,将有效文献以Refwork格式导出,获得纯文本文件。通过CiteSpace软件内置Data Import/Export功能对以上纯文本文件进行格式转换,最终获得可供CiteSpace分析的数据。

1.2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软件参数设置:时间分段(Time Slicing)设置为20002022年,时间切片设为1年;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选择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s)为节点;选择标准(selection criteria)根据文献中各节点数量多少选择Top NTop N %并对节点阈值进行设置;修剪(pruning)设置为路径网络简化(pathfinder)或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以及修剪切片网络(pruning sliced networks)。主要分析内容包含作者、机构、关键词,其中作者分析主要对发文量居前作者及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机构分析同作者分析;关键词分析主要采用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突现分析;最后对所得可视化图谱结合软件分析数据进行深度解读,总结归纳逍遥散研究现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2 结果

2.1  文献发表趋势

文献发表数量随年限的增减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规模和发展速度,对年度发文数量的统计可以直观地展示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便于对该领域研究进展进行总结[18]。对检索到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分析,逍遥散年度发文量如图2所示,逍遥散相关研究的总体发文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中文文献年发文量趋势大致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趋于平稳3个阶段,20002007年为缓慢增长阶段,该时间段年发文量较少,其中2001年仅有7篇文章,属于逍遥散研究的初期阶段,20072010年进入快增长阶段,逍遥散的年发文量增加了近1倍,由29篇增长到53篇,说明该时间研究者对逍遥散的关注度明显提高,20102022年发文量趋于平缓且年均发文量较高,该时间段年发文量在5060篇,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研究体系;与中文文献相比,英文文献起步时间较晚,发文量较少,20052012年发文量增长缓慢,年发文量均不足10篇,20122022年发文量得到了快速增长,2021年发文量达38篇,占总发文量的16.9%。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逍遥散的研究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并逐渐趋于成熟完善。

2.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对某一领域发文作者的分析不仅可以评价作者在该领域的影响力,还可把握该领域核心研究团队,进而把握其团队研究热点,即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19]。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英文文献作者进行分析,得到了逍遥散研究作者共现分析图谱。如图3所示,中文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共包含753个节点(节点数代表作者数量)、1 661条连线(连线代表作者间合作关系),英文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共包含708个节点、2 395条连线,二者均展示了以北京中医药大学陈家旭教授为主的核心团队,该团队主要通过肝郁脾虚模型大鼠及慢性轻度不可预知应激(CUMS)模型大鼠研究逍遥散抗抑郁机制[20-21];以山西大学秦雪梅教授为主的核心团队,该团队主要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研究逍遥散抗抑郁机制[22-23];还有成都中医药大学曾南教授为主的核心团队,该团队主要对逍遥散低极性部位及逍遥散拆方抗抑郁机制进行研究[24-25]。在陈家旭、秦雪梅、曾南大团队内分别形成了以李晓娟、岳广欣和周玉枝、田俊生及刘蓉、武志强为核心的子团队,其研究内容与大团队相似。综合中、英文文献作者网络合作图谱分析陈家旭教授为该领域领军人物,其发文量最大(中文47篇、英文35篇,见表1)。此外,中文文献图谱显示敖海清、张宁、孙琪等也拥有自己的独立团队,且团队间联系较为紧密。与中文文献相比,英文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中连线更多,且存在跨团队连线,表明英文文献的研究中各团队内部联系更为紧密,且团队间也存在合作。

2.3  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分别对逍遥散中、英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机构“institution”为网络节点可得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如图4。中文文献图谱包含917个节点、540条连线,图中展示了多个核心机构,最为核心的研究机构是以陈家旭教授团队为核心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其中介中心性最大(0.05),表明其在该领域影响力最大,其基础医学院也有较多合作机构。此外山西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等核心机构也与其他机构间存在密切联系。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虽然拥有较大发文量,但其与其他机构间的合作却较少。发文量前5的机构为山西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45篇)、北京中医药大学(32篇)、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1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篇)、广州中医药大学(19篇)。英文文献图谱包含258个节点、804条连线,与中文文献图谱相同,北京中医药大学依然是最为核心的研究机构,此外山西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等也较为核心。与中文文献图谱相比,英文文献图谱中还包含台湾多所高校,如阳明大学、长庚大学、亚洲大学等,其影响力也较为突出。对比中、英文文献,英文文献图谱虽节点少,但其连线更多,表明英文文献中机构联系更为密切。此外英文图谱中各机构中介中心性远大于中文文献,北京中医药大学(0.77)、中国医科大学(0.56)、中山医学大学(0.29)、山西大学(0.20),说明英文文献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大于中文文献。综合中、英文文献可见逍遥散研究机构主要为各高校及其合作的研究中心、医院,各机构间合作紧密,形成了较为完整和成熟的体系。

2.4 关键词分析

2.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文献关键词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练与概括,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展现,通过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有助于快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26]。对逍遥散中、英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提取得到逍遥散关键词共现图谱(图5)。节点个数代表关键词个数,节点大小代表该节点所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两节点对应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由图5可见,中文关键词共现图谱包含795个节点、2 017条连线,各节点间联系紧密。通过对参数阈值的设置,该图中共显示了19个高频关键词,除中心词“逍遥散”出现频次最多为896外,其他高频关键词还有“抑郁症”(90次)、“慢性应激”(35次)、“肝郁脾虚”(35次)、“抑郁”(34次)、“大鼠”(31次)等。中介中心性大于0.10的关键词有“逍遥散”(1.73)、“抑郁症”(0.18)、“肝郁脾虚”(0.10)。可见逍遥散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慢性应激大鼠为模型研究其抗抑郁作用等方面。此外,逍遥散在乳腺癌、乳腺增生、月经不调、黄褐斑等的研究也较为深入。英文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包含352个节点、1 568条连线,节点间连线也较为紧密。因英文文献对逍遥散的研究起步较晚,图中显示的高频关键词大都与逍遥散抗抑郁研究相关。如“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35次)、“depression”(28次)、“Chinese herbal medicine”(24次)、“brain”(22次)、“stress”(18次)等。中介中心性前5的关键词是“depression”(0.39)、“brain”(0.14)、“rat”(0.14)、“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0.12)、“behavior”(0.12),均大于0.10,说明其研究热点与中文核心研究热点相同。

2.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在共现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对数似然比(LLR)算法对关系紧密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并对每个聚类赋值,数字越小代表该聚类纳入的关键词越多[27]。逍遥散中、英文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6所示。中文文献图谱聚类模块值Q)=0.6120.3,表示该聚类结构显著;该图谱平均轮廓值(S)=0.933 40.7,表明该聚类模块效率高。图谱中共包含标签12个(#0#11),各模块之间相互遮盖,说明各模块之间联系紧密。对各标签进行归类可知,逍遥散实验对象主要为大鼠(#1);其主要应用于抑郁症(#4#6#9)、乳腺癌(#7)、糖尿病(#8)等的治疗;对逍遥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10)及作用机制(#11)方面。英文文献图谱聚类Q0.666 50.3,表示该聚类结构显著;该图谱S0.868 90.7,表明该聚类模块效率高。聚类所得标签共7个(#0#6),各模块间联系也较为紧密。英文聚类图谱聚类模块较少,主要集中在以中药方剂逍遥散治疗重度抑郁症,并建立CUMS模型大鼠对该处方进行评估分析。这与英文文献研究起步晚,发文量较少有关。

关键词聚类分析的另一种展现形式-时间聚类分析是将关键词聚类绘制成时间分布图,时间聚类分析图谱可以体现不同关键词在时间线上的演变趋势[28]。如图7所示,中文文献聚类标签与关键词的对应可以发现,逍遥散临床应用相关的研究时间跨度最长,对于抑郁症及乳腺癌研究开始时间略晚,图中11个聚类标签中有3个与抑郁症相关,表 明逍遥散主要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作用机制是逍遥散研究的新方向,该方向的研究在2010年左右开始出现,且该方面的研究较少,有望成为未来逍遥散的研究趋势。英文文献图谱显示逍遥散的研究集中在抗抑郁方面,研究多开始于2010年左右,其研究前沿主要为应用代谢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组学方法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2.4.3  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现关键词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突然出现且使用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它反映的是某一研究领域不同时间段内研究热点的演变[29]。通过对逍遥散突现关键词的分析可以了解逍遥散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热点,进而实现对逍遥散研究前沿的预测。经过对逍遥散中、英文相关文献进行突现关键词提取,并对参数阈值进行调整,分别得到25个具有爆发力的关键词,如图8所示。图中各突现词在时间轴上的分布清楚地显示了逍遥散研究热点的演变。“begin”和“end”分别表示突变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strength”表示关键词突变强度,数值越大说明该突现词影响力越大。

中文文献突现关键词显示20002007年逍遥散文献发文量较少但突现词有11个,表明该时间段逍遥散的研究逐渐拓宽,为逍遥散研究的初期阶段,主要集中在逍遥散治疗黄褐斑、乳癖、胃脘痛、神经衰弱等的临床应用中,其中以“黄褐斑”突变强度最大,说明逍遥散早期主要用于黄褐斑的治疗。2007年开始抑郁症的研究备受关注,20192020年也有抑郁症相关突现词,这意味着逍遥散的研究
由早期的妇科疾病逐渐演变到抑郁症方面,且抑郁症研究时间快跨度最长。2008年“大鼠”进入到研究者的视线中,该突现词突变强度较大,逍遥散的研究向以大鼠为模型动物实验方面拓展。20122016年突现词显示,逍遥散与化学药联用的研究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20172019年中的“慢性应激”“作用机制”为突变强度前2的突现词,表明近年来逍遥散研究热点主要演变到其作用机制方面。英文文献突现关键词自2009年开始出现,表明2009年之前的研究处于初期阶段且发展缓慢。20092014年阶段的研究集中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女性疾病方面,这一时期突现词较少且持续时间较短。20172020年为逍遥散研究的高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突现词明显增多,研究热点逐渐向有效成分的提取、实验模型的建立、抗抑郁机制方向发展。“oxidative stress”“behavior2个突现词的突变强度最大,表明该阶段氧化应激反应这一抑郁症病理学机制备受关注,其研究主要通过建立大鼠模型,观察其行为学等来完成。整体来看,近年来逍遥散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抗抑郁及其作用机制方面,也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3  逍遥散研究目前存在的部分问题

逍遥散首载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治妇女诸疾》,书中所述:“甘草(微炙赤,半两),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历经后世1 000余年的发展,逍遥散见于诸多医书,但是却出现了复方传承不一,难辨正误;临床剂量各异,应用混乱;中医剂量论述散落,理论指导庞杂的“误、乱、杂”现象。对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目前在逍遥散抗抑郁研究方面存在较多复方应用层面的问题包括药味组成比例、用药剂量、单味药炮制和提取方法等,这严重制约了其长远发展。

3.1  复方组成比例

由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已经给出明确的复方组成比例,后世医书所载逍遥散中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为222221的比例相对明确,但是生姜、薄荷2味药的比例却各有不同。对逍遥散主要研究机构所发表文献进行总结发现,以山西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的研究机构所采用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生姜-薄荷为66666322[20,30];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主的研究机构采用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生姜-薄荷为6666632255555451[31-32];以成都中医药为主的研究机构采用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生姜-薄荷为66666361[33];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宁夏医科大学为主的研究机构采用6666632255555451[31-32];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宁夏医科大学为主的研究机构采用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生姜-薄荷为22222111[34-35]。由此可见,各研究机构的复方组成药味均沿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但是甘草、生姜、薄荷3味药的比例各有不同。

3.2  用药剂量

剂量是复方取得临床良好疗效的关键,但是随着历代度量衡的演变,复方的实际剂量已经很难考证。对所统计实验性研究文献总结,如表2所示,大鼠与小鼠、不同品系大鼠与小鼠以及同品系动物,不同文献中逍遥散用药剂量(以生药量计每千克给药量)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文献中也对高、中、低剂量进行了实验,药效均以高剂量最佳。

3.3  单味药炮制

药物的炮制方法是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需要而定的,药物的性质决定了药物的理化作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和加入不同的辅料,对药物的理化性质和治疗作用有着不同的影响。中药经过炮制以后,由于温度、时间、溶剂以及不同辅料的处理,使其所含的成分产生不同的变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逍遥散中甘草(微炙赤)、当归(微炒)、生姜(烧)3味药需要炮制,但大多数研究均直接使用中药饮片,因此逍遥散单味药炮制对其药效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

3.4  提取方法

中药所含的成分十分复杂,不同提取方法(溶剂种类、提取次数、溶剂倍数、提取时间)对有效成分及其提取效率有较大影响。对所统计文献总结发现(表3),多数课题组采用水提方法,少数采用醇提,提取次数为23次,溶剂倍数410倍不等,提取时间为30120 min不等。由此可见不同课题组在提取方法上同样存在较大差异。

3.5  小结

逍遥散的临床应用已有1 000多年,经过1 000多年的传承,其在复方组成比例、用药剂量、单味药是否炮制及提取方法层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复方组成比例方面,各研究机构一脉相承,沿用各自团队已有研究结果,不同研究机构所用比例存在差异,这将导致研究中制备的提取物成分比例存在差异,对其药效可能产生影响;在用药剂量方面,不同研究机构所用逍遥散剂量跨度较大(2.22446.300 g∙kg−1,以生药量计),难以确定其最佳用药剂量;在单味药是否炮制方面,大多数研究机构均直接使用中药饮片,与临床应用存在差异,单味药的炮制将会使其药效成分发生改变,这将对其药效产生影响;在提取方法方面,不同研究机构所采用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所用溶剂存在差异,这对其提取物的成分及含量均有影响。因此,药味组成比例不统一、用药剂量范围过大、单味药是否炮制和提取方法不同等问题将对所制备提取物成分及含量产生影响,难以确定其最佳剂量,进而引起其药效及其作用机制可能也有所不同,这些问题制约了其长远发展。

4 讨论

中国拥有悠久的中医药文化,逍遥散作为经典古方之一,近些年备受研究者关注。本研究对2000年以来CNKIWOS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从中、英文文献年度发文量来看,逍遥散研究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趋于平稳3个阶段。英文文献研究起步较晚,2005年才开始出现。整体来看,2008年以前该领域年发文量较少,研究者对逍遥散关注度虽有所提高,但增速较缓。自2008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文文献发文量呈爆发式增加,英文文献虽增速加快,但到2012年才表现出更强的爆发,直到2016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发布,逍遥散研究热度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通过对研究作者及研究机构共现图谱的分析发现,逍遥散的研究形成了以陈家旭教授为核心团队,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核心机构的较为完整成熟的研究体系。陈家旭教授及其所在机构在中、英文文献发文量上均处于领先地位,研究成果较为突出,且研究也较为系统和深入。此外,秦雪梅教授发文量及研究成果也较为突出,其研究机构主要以山西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为主,但其合作机构相对较少,作者合作网络关系较稀疏。目前该领域研究以高校为主,各研究机构的特点为群体内合作较为紧密,但缺少群体间合作,研究团队较为分散,跨区域合作较少。与中文相比,英文文献发文量较少,但其作者及机构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因此未来研究应加强不同区域间各机构及作者间的合作,增加英文文献研究,这有利于逍遥散不同研究方向研究经验的分享,便于逍遥散研究瓶颈的突破。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通过对逍遥散中、英文文献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词的研究发现,逍遥散研究热点逐渐拓宽,研究者关注度逐渐加深。综合中、英文关键词共现图谱展示的逍遥散研究的热点话题主要包括逍遥散治疗乳腺癌、乳腺增生、月经不调、黄褐斑等的临床应用与观察;通过建立相关抑郁模型研究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对关键词聚类图谱包括时间线的聚类图谱研究发现,逍遥散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妇科疾病及对妇科疾病临床治疗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出现了基于慢性应激大鼠模型的抗抑郁研究,这一热点一直备受关注,逍遥散作用机制研究出现较晚,这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关键词突现图谱显示了关键词的演化过程,即为该领域研究热点的转变过程,与化学药联用治疗肝郁脾虚抑郁症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5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2000年以来逍遥散中、英文相关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发现,中文文献逍遥散研究时间跨度长,所涉及研究内容范围广,主要集中在抑郁症、乳腺癌、月经不调、黄褐斑等疾病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英文文献逍遥散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主要聚焦在抗抑郁药效及其机制方面。逍遥散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完整的体系,该领域现研究热点集中在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方面,针对抑郁症发病机制(单胺类神经递质、肠道菌群、神经内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免疫等)复杂的情况,采用同位素示踪代谢组学、肠道微生物组学、单细胞转录组学等新技术对其能量代谢、菌群调节和免疫调控的抗抑郁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进而阐明其抗抑郁新机制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主线。虽然逍遥散的研究已取得较多成果,但对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的研究发现,该领域研究团体较为分散,作者间合作较少,未来研究应该重视跨区域机构的合作,加强各研究团队及研究者间联系,为逍遥散的研究建立更为丰富的合作网络体系。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来  源:张家和,赵东升,高明周,赵  璇,李  肖,张秀云.基于CiteSpace的逍遥散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文献计量学分析  [J]. 药物评价研究, 2025, 48(1): 194-207.

中草药杂志社
《中草药》 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国家期刊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等奖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