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Mori Folium是祖国传统医学中药食两用本草,为桑科植物桑树干燥的叶子,其性寒,味甘苦,归肺经和肝经,临床常用于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清肺润燥[1]。现代研究表明,桑叶中所含黄酮类、多糖等物质有抗氧化、抗衰老、降糖调脂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是中医药治疗临床疾病常用的中药材[2-3]。同时,桑叶代茶饮、桑叶衍生食品(桑叶粽、桑叶包、桑叶果糖等)在食品行业广受大众青睐[4]。我国是世界上桑树种植面积最广、桑叶产量最大的国家,在“古丝绸之路”时代,桑叶作为家蚕的主食是丝绸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曾为我国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路)开启“一带一路”倡议的新篇章,到2016年国务院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要大力支持并推进中医药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桑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契机[5-6]。我国“一带一路”区域省市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桑叶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关于桑叶科学研究现状与热点有待挖掘与分析。随着网络信息、知识图谱技术的发展及各种科研计量学分析软件的开发,使得科学研究中复杂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变得简单快捷。以图示模型描述知识并共现聚类、加权分析,将更好地揭示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热点,为深度挖掘桑叶科学研究提供了新途径[7-8]。本研究采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OOC和VOSviewer分析我国“一带一路”区域省市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药食两用本草桑叶科学研究的文献资料,构建科研知识图谱,探索其研究热点知识,为开发利用桑叶的现代价值提供参考。1 数据来源及方法1.1 文献数据检索中文文献来源于国内三大权威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和维普(VIP),其中CNKI数据库检索条件为“主题=桑叶”,选择学科为“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Wanfang检索条件为“主题=桑叶”,学科选择“医药、卫生”;VIP检索条件为“主题=桑叶”,学科选择“医药卫生”。确定文献类型为期刊,选择“中文”语种,检索时间为2013年1月1日—2024年9月1日,发文区域为“一带一路”中丝绸之路经济带13省或直辖市(新疆、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5个省或直辖市(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英文文献来源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检索条件为“(((((TS = (Morus alba leaf)) OR TS = (Morus alba leaves)) OR
TS = (Mori Folium)) OR TS = (mulberry leaf)) OR TS = (mulberry leaves))
AND ((ALL = (Chinese medicine)) OR ALL = (herb))”,文献类型为“article”和“review”,选择“English”语种,检索时间为2013年1月1日—2024年9月1日,发文国家为中国及加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沿线65个国家(东亚1国、东盟10国、西亚18国、南亚8国、中亚5国、独联体7国、中东欧16国)。1.2 文献的筛选首先,研究将从CNKI、Wanfang、VIP和WOS四大数据库检索到的桑叶科学研究相关文献以包含文献题名、机构、发表年份、关键词等信息的refworks格式导出。借助COOC14.9软件分别对采集的中文和英文文献进行合并去重,删除关键信息缺失文献,同时排除会议、报纸、年鉴等类型文献。再由研究人员整理进行二次梳理,删除不符合要求文献。最终得到有关桑叶科学研究的相关文献中文文献520篇,英文文献219篇。1.3 研究方法研究采用计量学软件COOC 14.9[9]统计桑叶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发文地域、学科方向、期刊、关键词等信息,分析其研究频次,计算获取共现矩阵数据,初步了解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相互之间网络关系。同时,结合文献可视化软件VOSviewer(Java8.0)1.6.20(荷兰莱顿大学科技研究中心开发的一款基于Java的免费软件)构建桑叶科研知识可视化图谱,分析其不同地域、时间尺度上研究动态与热点。2 结果2.1 桑叶科学研究的发文统计及发文趋势预测依据国内“一带一路”18个省市关于桑叶研究的发文量统计结果(图1),发文量在2014年最高达到61篇,2023年最低仅26篇,整体发文量随年份呈下降趋势。而国际上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于桑叶研究的发文量则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3年的最少0篇至2022年的最高38篇,增长迅速,如图1所示。总体而言,2023年以前,国内“一带一路”区域省市在桑叶发文量显著高于国际上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英文发文量,但其发文趋势逐年下降,相反英文发文量呈增长趋势。至2023年国际桑叶研究的发文量(37篇)已经远超国内发文量(26篇),此趋势在2024年将继续,预示着桑叶科学研究已经从国内转向国际。
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际发表与桑叶相关科学研究的期刊达126种,刊文量前10的期刊分别是Molecules、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Phytomedicine、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Phytotherapy Research、Food & Function,如图5-B所示。其中Molecules和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是有关桑叶科学研究刊文量最高的期刊,分别为16篇和12篇,对桑叶抗炎、降糖调脂、调节菌群、抗氧化等分子机制研究等国际学术传播和交流有一定促进作用[14-16]。国内“一带一路”区域省市发表有关桑叶科学研究的期刊根据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中药类(占比33%)、中医类(占比30%)、食品类(占比16%)、农业类(占比10%)等,如图6-A所示。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医食同源”“药食同根”,在倡导大健康的今天,“药膳”“食疗”仍然是备受喜爱。食材科学合理的搭配“药食两用”本草桑叶可以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降低高发疾病的发病率,成本低、安全性高[17-18]。因此,除了中医药类期刊,如《食品科学》《食品工业科技》《食品研究与开发》等国内核心期刊刊发了大量桑叶研究,体现桑叶的食用营养价值越来越受重视。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外刊载有关桑叶科学研究英文期刊根据研究内容大致分为药理学(占比30%)、综合补充医学(占比20%)、食品科学(占比1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占比11%)等,如图6-B所示。其中,补充医学是一门整合中医学、西医学与营养学的交叉学科,能补充主流医学的不足,已经成为临床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19]。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和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为补充与替代医学代表期刊,出版了桑叶在改善胰岛素抵抗、缓解肝功能损伤等方面学术研究,从侧面展现了桑叶的医学价值和营养价值,可以一定程度传播中华本草桑叶防治疾病优势[20-22]。2.4 桑叶科学研究热点聚类共现及时间加权演化分析通过对“一带”区域在桑叶科学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分析,如图7所示(节点越大表明出现频率越高,连线越粗表示节点间的关联越密切,相同颜色代表关键词为同一大类),得出桑叶研究关键词大体聚成7类(频次≥10):桑叶(橘黄色)、药桑叶(紫色)、桑叶活性物质含量测定(黄色)、桑叶多糖(浅蓝色)、桑叶生物碱(绿色)、桑叶抗氧化(红色)、桑叶临床研究(深蓝色)。从关键词节点大小及连线粗细可知,药用桑叶、桑叶活性成分(总黄酮、生物碱、多糖)、桑叶活性成分含量测定和抗氧化是“一带”区域在桑叶科学研究频率较高的热点内容。进一步对桑叶研究关键词时间加权演化分析,如图8所示(节点越大表明出现频率越高,纵坐标为关键词,横坐标为主题词对应年份),“一带”区域对桑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7—2020年,研究内容包括桑叶、药用桑叶,黄酮、多糖、生物碱(如1-脱氧野尻霉素),桑叶活性成分、提取工艺和含量测定(如高效液相色谱法)。药用桑叶是新疆特色药材,新疆是“一带”建设的核心区,连接中亚、西亚、欧洲的交通枢纽,挖掘药桑叶有效物质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可带动局部区域经济发展[23-24]。明确桑叶有效活性成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研究表明桑叶富含生物碱、黄酮、多糖、多酚等物质成分有显著抗氧化作用[2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等可以测定桑叶中指标性物质含量,如芦丁、绿原酸、槲皮素,为桑叶质量控制提供方法[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