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研究方向的选择问题时,周雨秋回忆起自己的跨考经历:本科选专业时,她也没有明确的兴趣方向,擅长文科但在家人的建议下选择了电子信息专业,就读以后才逐渐发现自己对文学的热爱,于是决定转入文学院。研一刚入学时,周雨秋对前沿理论和研究热点都很感兴趣,但她发现自己只是三分钟热度,无法深入某一领域进行研究。在与导师沟通之后,李松老师指出系统性钻研的重要性,并向学生敞开了自己正在从事的“海外汉学”研究大门。尽管海外汉学研究对周雨秋来说较为陌生,但在导师的鼓励和引导之下,她决心克服心理障碍,相信自己有能力开启全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她向仍处于迷茫阶段的研一同学建议,当不确定自己兴趣方向时,一是积极与导师沟通,二是敢于尝试新的领域。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进入一个全新领域虽然有难度,但过往的经历能够为新的研究提供跨学科视角。例如,从外语系进入文学研究的同学,语言优势能够帮助他们接触各个国家的文学和理论;从计算机、化学等方向转入文学院的同学,能够将逻辑思维能力运用到理论研究中。对于周雨秋来说,海外汉学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她将对技术的关注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之中。面对庞杂的海外汉学研究文献和资料,周雨秋运用科学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获取文献引用量的高低、找到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并对其可视化,从而对整个领域的发展过程有了总体性了解。
就日常学习经验而言,周雨秋认为自己攻读的文艺学专业需要看文献输入和写论文输出两手抓。输入方面,文艺学理论资源博杂,横跨中西、纵览古今,研一尚未确定研究方向的同学可以从各种课程中汲取灵感。但同时也要注意“有目的地”阅读,例如在某一特定领域的论文写作要求下,需要在该领域内垂直地阅读相关文献,其他方向的文献可以有选择性地消化作为补充。输出方面,文艺学学科的理论性突出,各种丰富的理论能开拓自己的写作视野,但也常面临逻辑表达不够清晰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周雨秋建议大家向优秀的学者学习论文的建构思路,并在不断的写作训练中积累经验。此外,理论的阐发需要扎实的文献来支撑。周雨秋以自己研究的海外汉学为例分享到,除了公开发表的论文,大家还可以深入挖掘某国汉学家相互交流的信件、在报刊上发表的短评等文献资料。
周雨秋还活跃在学术沙龙、学科讲座、读书会等学术活动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周雨秋参加了多次学术沙龙,她认为学术沙龙是一个思想碰撞交流的平台,能够帮助同学获得来自其他高校老师和同学的建议,以全新的视角完善自己的论文。但很多同学担心自己的想法不够成熟、没有形成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在“学术交流”的名头面前有畏难心理。基于此,周雨秋说到,学术论文并非参加学术沙龙唯一的“敲门砖”。在个人想法与学术沙龙主题相匹配时,短期内阅读相关文献对这些想法进行扩充,形成一篇比较完整的发言稿,内容包括想法的来源、支撑的论据、想要解决的问题亦可以积极报名。此外,平时的课程作业、课题报告也可以作为学术讨论的素材。只要尝试,就有收获。好的文章需要不断打磨和填充,参加学术沙龙便是一个接收他人意见、来使不成形的想法生根发芽的过程。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扎实的学术写作来自日复一日的积累。日常学习中,周雨秋会从主题讲座和读书会中汲取论文写作的素材。听讲座并非越多越好,而应以兴趣为导向。作为聆听者,不能只是被动吸收学者分享的内容,而要能找到与自己研究关联之处并加以运用。即使是较为陌生的话题,也可以就研究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学习,如框架思路、逻辑表达等。或是将新的理论与视野作为看待现有研究的新视角,实现跨领域的连接。
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在介绍完诸多学习经验后,周雨秋还分享了自己在休息放松方面的独门秘籍。首先,休息是身体的正常需求,不要因为在劳累时选择休息而内耗。而休息方式可视时间长短有不同选择:短时休息可以观看美剧、英语电影,休闲的同时塑造了英语接触环境;长时休息可以出门旅行,尽可能地放空大脑,沉浸在景色之中。另外,在休息期间,她选择阅读一些揭露人的劣根性的书籍,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阅读过程就如一场自我批判,能够适度鞭策自己重新回到学习状态。
学生工作:磨砺以须,向光而往
在严谨的学术活动之余,周雨秋积极参加学生工作,担任学科部主要负责人的宝贵经历在她看来是从学校生活过渡到社会生活的桥梁。任职期间,她提升了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些经验都将在之后的工作中有所助益。
她分享到,学科部的工作围绕举办学术活动展开,每一场活动都包含着策划、宣传、实施、总结等常规流程,负责人需要精准把控每一环节的时间节点,以推进全流程的顺利进行。此外,还需要预留机动时间、设置备选方案以应对突发情况。
担任负责人也肩负着对外和对内沟通的双重责任,对待不同的人,需要有不同的沟通方式,才能够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在与其他高校联合举办活动时,一个人便代表着学校整体的形象。与对方沟通交流一定要建立礼貌而有原则的工作态度,即使遇到他人的质疑,也要冷静应对,有理有据地进行回应。在部门内部沟通中,周雨秋则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如果成员在工作中出现了细节问题,她会带领同学及时寻找补救方法,并以此为案例温和地提醒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出现同类问题。
能够成为李松老师的学生,周雨秋感到十分幸运。虽然李松老师在科研方面要求严格,但他不会给学生制定过多的写作任务,而是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篇文章。师门读书会上,李松老师会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并鼓励师门内部互相批评,将一篇文章打磨至精。就这样,李松老师门下形成了良性的批评氛围,同学们吸收来自多方意见,产出了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李松老师留给学生的另一面是“和蔼可亲”。在生活中,他不仅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也会慰问大家的精神状况。巧合的是,周雨秋与导师有“老乡”之缘,同为湘籍的她总能被不定期的师门聚会击中味蕾。
寄
语
最后,周雨秋鼓励大家永远都要有从零开始的勇气,逐渐摸索出自己热爱且擅长的领域,接着在这一领域慢慢地学习、成长。一路上,她非常感谢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勇气源自他人的支撑,但更来自内心的坚定。她用《白日梦想家》中的一句话“I just live by the by the ABCs: Adventures, Brave, Creative.”(译:我是三有青年:有魄力,有勇气,有创造力)寄语学弟学妹:勇敢并不是不感到恐惧,而是尽管内心恐惧,依然能够克服它,并继续前进。
来源:文学院研究生会
责编丨窦润沁
审核丨伍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