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途榜样·电气院|王江:研途逐光 美美与共

教育   2025-01-27 20:01   湖北  


01

个人简介

王江,男,中共党员,电气与自动化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科研竞赛方面,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获“电工杯”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等竞赛奖项8项。学生工作方面,历任武汉大学兼职辅导员、学术科技部负责人等工作,申报并结项多项学术科技活动项目及“武大研行”社会实践项目、“揭榜挂帅类”最高级别立项(全校仅5项)。荣誉称号方面,获评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 武汉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武汉大学学术科技文化节先进个人、武大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先进个人、武汉大学研究生实习实践优秀个人等称号。文体活动方面,获武汉大学研究生集体舞大赛二等奖、电气师生羽毛球赛团体亚军、男单亚军、“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主题征文比赛二等奖。












02

 科研启悟:研途逐光,探骊得珠

科研之路,宛如一座需要耐心攀爬的山峰,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每一个阶段都蕴含着未知与机遇,每一次演算、试验都是锻炼自身科研素养和工程思维的必由之路。高比例分布式能源广泛接入、双碳目标扎实推进的大背景下,王江积极学习研究并承担相关课题,努力让科研成果在电力行业发展中生根发芽。

在我国全力推进 “双碳” 战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时代背景下,王江敏锐地捕捉到电力系统发展的关键方向,全身心投入大规模新型源荷接入配电网的电能质量优化技术研究。他深知,“电力电子化设备的精密控制将成为电力系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具备电能质量治理功能的光伏并网变流器样机将在该领域发挥关键示范作用”。这一成果为电能质量提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为电力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在实际应用中让研究拥有更广阔的空间,王江积极行动,他表示:“会努力通过细致的经济性分析,让大家清楚看到设备长期运行中的成本优势,同时积极推动相关标准建立,使成果更契合行业规范,提升市场竞争力。”在科研进程中,团队协作至关重要。王江所在团队分工明确,成员各展其长。遇到难题时,大家围坐探讨,王江回忆道:“每个人都畅所欲言,各种想法相互交织碰撞,常常能在不经意间就把难题解开。如果不知道如何推动,不妨先去尝试,在各种尝试中找到合适的道路。”在仿真环节,他全身心投入每一个数据的分析和模型的构建,而到了现场硬件安装阶段,他更是全力以赴。王江强调:“我会及时组织大家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同时高效协调项目方-我方-设备方,完成样机的现场安装、实验调试和工况运行,严格把控施工质量,确保项目成功落地。” 从样机安装的各个细节到参数调试,他严格把关,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成果得以有效转化。王江在科研之程中,以行业发展为光,照亮前行的每一步,在电力网架间书写研途篇章




03

担当践行:和衷共济,众行致远

科研与工程项目锤炼了王江的系统观念,而在学生工作中他坚持守正创新,与院系、与同学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中,他高效传达学院通知精神、强化集体建设,让更多同学参与到班级、年级与学院事务;在院研究生会学术科技部,30余项学术科技活动在他的负责中圆满结束,16项学术科技项目在他的引领下扬帆起航。凭借这份担当与付出,学院斩获 “武汉大学第十八届学术科技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先进集体” 的殊荣,为学院的发展添砖加瓦,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奋进之歌。作为武汉大学兼职辅导员,他又化身温暖贴心的守护者,秉持 “学无止境,服务有心” 的信念,以跬步丈量研究生与学院、与社会之间的天地,用行动拉近校园文化与研究生生活的努力,逐步构建起校-院-班三级联动体系。在学生工作与学术科研并行的日子里,王江始终秉持着一份清醒与担当。王江建议大家:“不管是学生工作还是学术科研,要有行动规划和目标导向,需要踏实全面地推进并不断改善”。面对繁杂的任务,他会先静下心来制定清晰的规划,将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具体可操作的小目标,并合理安排时间,依据每个人的专长做好分工,确保每项工作都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同时,他深知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总会提前做好预案,预留出应对突发情况的空间,力求每项任务都能扎实落地。

在他看来,学生工作承载着服务同学、助力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学术科研则是探索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径,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同时,科研需要合作,学生工作更根植于集体,唯有和老师、同学们和衷共济,方能致远。


04

成长蜕变:光蕴于怀,化茧成蝶

回望过往2年,王江的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得到了锤炼,对电力行业的发展、学生工作的开展都有了更深化的理解。与此同时,2年里,社会在发展,技术在演变。新型电力系统蓬勃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日益上升,青年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答社会之问、时代之问。对于这些问题,王江相信,坚持问题导向,用自己一次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逐渐形成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试图抓住问题的本质。

在工程项目中,王江建议学弟学妹能够多探索多实践,尽量去从全生命周期、全方位流程的维度去看待科研成果从研发到落地的逻辑链条;在学生工作中,要多接触老师和同学,在连点成面中实现自己的获得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熔炼在一起,明确行动规划与目标导向。

结语

研途漫长,漫漫逐光中王江试图为同学点亮一盏灯;珞珈山美,王江努力在让同学们的“各美其美”在学院和社会的舞台上“美美与共”。



来源: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研究生会

责编丨窦润沁

审核丨伍   林


武汉大学研究生会
武汉大学研究生会官方认证微信公众账号。“武小研”立足于研究生视角,发布实用的研究生学术、生活、文化、职业、实践信息。欢迎与小研互动,小研与你一同度过珞珈时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