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如
愿为出海月,不作归山云
心中有目标,
脚下有方向。
山长水阔不辞其远,
赴汤蹈火不改其志。
总有晨曦刺破暗夜,
总有理想照进现实。
人物简介
李沁如,中共党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2级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分绩点3.74,加权平均分92.53,位列企业管理专业第一,累计13门课程获得A/A+的成绩。硕士期间,参与导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联项目1项,录用CSSCI论文1篇,在投论文2篇。获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优秀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武汉大学创新实践大赛先进个人等荣誉。研究成果入选第二届MOR论文发展工作坊、第十八届运营与供应链管理国际会议(ICOSCM)、2023年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双年会PDW等。
获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银奖,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华中赛区一等奖,2023年武汉市创客十佳大赛创客组第一名,“华为杯”武汉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暨第十九届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选拔赛一等奖,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武汉大学选拔赛银奖等奖项。
PART 1: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
李沁如深知研究生三年的短暂与珍贵,自入学起便给自己定下目标:打牢专业基础,探寻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与本科不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博观细取、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在研一阶段,李沁如认真完成了各项专业课学习,通过学习中级计量经济学、组织理论经典文献选读等课程,不断提升理论与实操能力,打牢了研究基础。导师常常鼓励她,科研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阅读要广,视野要宽。在研一暑期,她跟随导师在香港参加了IACMR论文发展工作坊,也是她第一次公开汇报论文进展,不仅收获了来自学术大牛的宝贵意见,还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同龄研究者,开拓了眼界。
在研二阶段,李沁如在导师和师兄师姐的带领下,开始论文撰写的工作。然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诸如模型不显著、创新性被否定、投稿反复被拒等情况,曾让她一度十分焦虑。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她努力地调整心态,克服畏难和逃避心理,通过跟导师和合作学者一次次开会打磨,将论文不断修改完善。此外,她参加了运营与供应链管理国际会议、第二届MOR论文工作坊,在每次的汇报中不断锻炼自己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科研之余,她还参与了导师的“中国调查”课题项目,全程跟进了十余家企业的调研工作,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李沁如认为广泛的文献阅读和细致的文献梳理是不可或缺的步骤。要想做出自己的边际贡献,首先需要了解清楚该领域的已有研究和研究空白。文献整理至关重要,可以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Zotero等,方便在后续研究中快速回溯和引用。建议大家精读顶刊文献,培养自己的学术审美,在脑海中构建领域内的研究进展脉络。遇到创新点卡壳时,可以尝试与相近学科的同学交流,或主动向导师寻求帮助,激发灵感。对新的领域感到陌生是正常的,关键是不要让这种感觉转化为拖延。及时开始,厚积薄发,方能在学术之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PART 2: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在学业之余,李沁如将参加创新创业赛事视为生活的调味剂。自本科起,她便奠定了坚实的竞赛基础。在老师的推荐下,她加入了星联未来团队,赴天津大学参加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全国银奖,并在武汉市创客十佳大赛中获创客组第一名。国赛冲刺阶段,她与队友们通宵达旦,是对项目的完备执着和强烈的团队凝聚力,让他们最终赢得荣誉和高光时刻。此外,她连续两年参加了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作为团队中唯一的商科学生,负责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和润色工作,先后斩获全国二等奖和华中赛区一等奖,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宝贵的竞赛经验和友谊。
李沁如也时常遇到学业和竞赛任务冲突的情况。她认为两者之间的平衡是可以通过高效的时间管理和自我约束实现的。在DDL比较密集的日子里,她会选择在学院图书馆自习,尽可能减少闲杂事务的干扰,并且制定详尽的日程安排,采用“时间分块”来处理繁重任务,将项目拆分成若干小部分,逐一攻克。是一次次的坚持让她更加自律,勤勉耕耘终换来全面发展的硕果。
PART 3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
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李沁如为大家提供了三点建议,帮助大家平衡心态、把握节奏。
首先,专注于自己当下的事情。处在皆是优秀同学的环境里,难免会和周围人比较,比如谁发了几篇文章,谁拿了几个奖项,这些都会不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心态,产生不必要的内耗。人生是漫长的旅途,科研亦是孤独的求索。每朵花有自己的花期,不必焦虑有人比你提前拥有,做好三四月的事,在七八月自有答案。
其次,杜绝完美主义拖延症。有时出于对学术的高度敬畏之心,我们对自己总不够满意,在写作时束手束脚,甚至害怕动笔。“好论文是改出来的。”初稿不必苛求完美,耐心的修改和完善更重要。获取导师和同门反馈是改进工作的重要一环,每一次修改都是向优秀论文迈进的重要一步。
最后,把握好专注的“心流”状态。每个人的作息和状态不同,自己最了解自己在什么时段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利用好这个黄金时间段,优先开展高效的科研工作,其余时段用于处理事务性工作。任务完成后奖励自己好好放松一下,做到劳逸结合,平衡好学习与生活。
寄语
“我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祝愿各位同学明春葳蕤,前路尽美,拥抱每段旅程的收获,迎接属于自己的厚积薄发。
来源: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会
责编丨窦润沁
审核丨伍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