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闫永旭,男,中共党员,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在科研竞赛方面,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中科院2区、3区论文各一篇;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银奖、“华为杯”数模竞赛三等奖、“电工杯”数模竞赛二等奖。在学生工作方面,曾担任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党支部书记、团总支书记、团支部书记,任支书所在支部均获得学院同年级最高优秀支部荣誉。在荣誉奖项方面,获评国家奖学金、特高压电网奖学金,并获得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武汉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武汉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武汉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文体活动方面,参与电气院“传承珞珈薪火,献礼百卅校庆”红歌合唱比赛获得团体三等奖,参与院“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二十大党史知识竞赛并获得三等奖。
多面发展,脱颖而出
谈及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关键因素,闫永旭总结为“平衡发展”。他认为奖学金评选的标准文件本身就是明确的努力方向:德、智、体、美全面提升。首先,优秀的品德是基础,他始终秉持严谨、诚实的学术态度和乐于助人的品格。其次,学术能力是重中之重,课程成绩保持优秀,同时在科研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并积极参加学科竞赛,为专业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他强调学生工作的价值,认为集体贡献能彰显个人的责任担当。他主动担任支部书记,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执行力,推动集体活动有序开展。最后,他建议培养丰富的兴趣爱好,将个人特长融入到文体活动中,不仅能放松心情,也展现了全方位发展的潜力。
闫永旭参加学术研讨会
艺韵生活,灵感源泉
闫永旭始终践行“晴耕雨读”的生活哲学,致力于实现课程学习与科研工作的高效平衡。在研一阶段,他将课程时间视为“固定节点”,优先集中完成学业任务,确保科研时间相对完整且高效。而在研二、研三科研任务加重后,他倡导每天设立固定连续的科研时段,将精力集中于深度研究。他提出时间管理的关键在于规划有序,善用工具,例如手机日历标注不同活动颜色,明确轻重缓急;同时预留两到三个小时的冗余时间,以应对生活中的突发状况。
在任务管理上,他更是形成了一套贴合自身需求的方法论:首先,使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录所有待办事项,从课程作业到科研推进,再到学生工作与个人生活,条分缕析,清晰直观。然后,提前一天用手机自带的日历来安排明日日程,不同种类的活动分配不同的颜色(以确定时间安排是否均衡)。最后,在完成任务之后,将小本子上的那一项任务划掉。此外,如果ddl已到而任务依然没能完成,便根据任务优先级和完成情况决定是否启用预留的冗余时间,灵活调整未完成的工作安排,将之迁移至后续合适的时间段。闫永旭坦言,每次划掉完成的任务时,不仅感受到生活稳步向前的满足感,更领悟到规划与执行相辅相成的深意。
闫永旭的时间管理之道,既注重规划的条理性,又兼顾实际中的灵活性,以平衡为轴心步步为营,在紧凑的研究生生活中稳步前行。
闫永旭于第七届互联网+湖北省复赛现场
多面发展,脱颖而出
“兴趣是生活的延展,也是科研的灵感源泉。”闫学长在繁忙的学习与科研之外,始终坚持探索生活中的美好。他热爱拍摄vlog,通过镜头记录点滴生活,并利用专业软件剪辑视频,赋予这些瞬间独特的艺术表达。他也喜欢旅游,特别是在山川之间体悟自然的壮美,或是参观三峡大坝这样的宏伟工程,在宏大的背景中体会个人的渺小,开阔心胸,培养审慎而开放的视野。
音乐艺术同样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迷恋歌剧与交响乐,尤其是国家大剧院的沉浸式演出体验,那种震撼的现场感让他常常焕发出新的科研灵感。他说,“这些爱好能很好地帮我放松心情,让我以一种更好的状态投身科研,并且有时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灵感。”
闫永旭于百花山照
凝心聚力,共创辉煌
在研究生阶段,闫永旭热衷于学生工作,深知个人发展与集体成长密不可分。他通过支部书记的身份,将同学们的需求转化为实际行动。组织联谊、党日活动以及团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他与支委、班委和同学们紧密合作,逐步构建出一个充满凝聚力与创造力的优秀集体。正是在这样的团结努力下,他所在的支部在学院党支书述职大会中斩获同年级唯一一个“优秀支部”的荣誉。
他感慨道:“优秀的集体产生优秀的个人,优秀的个人也会成就优秀的集体。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他鼓励每一位同学,积极融入集体,通过参与学生工作,在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也为院校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结 语
最后,闫永旭鼓励大家:笃志好学,无论风雨如何,始终保持坚定的志向。晴耕雨读,合理规划安排,像农人一样在晴天耕耘,在雨天汲取知识的滋养。每一次的努力与坚持,都如同播种,终将收获满园的果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挑战和不确定,但只要我们心怀信念、勤奋努力,就能在人生的每个季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辉时刻。保持乐观,永不放弃,让每一天都成为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来源: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研究生会
责编 | 窦润沁
审核 | 伍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