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有这样的感受:
资深拖延症患者,明明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却一点也没有兴趣和动力;如果没有要上的课,连起床这件事都能花上整整两小小时......
每天都很疲惫,被时间推着往前走,却不知道每天都干了些什么……
在日复一日的忙碌里,我们好像变成了茫茫生活之海上的一叶扁舟,海风在推着我们往前走,我们手里的罗盘却失灵了,不知道正在航向何处,尽管内心充满焦虑与疲惫,却无法停下脚步或改变线路。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现象与个体所处的大环境息息相关。大环境对生命力的捕获,常让个体感到疲惫和无力。同时,社会的快节奏、过度竞争和高压,也让人们越来越难以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掌控感。很多人虽然在努力追赶,却总是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在忙碌中逐渐失去了目标感和前进动力。
但别担心,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三个超实用的小tip,让你轻松修好生活罗盘,像毛利人一样勇敢驶向属于自己的“长白云之乡”——那片充满梦想与希望的彼岸,成为自己人生的舵手!
第一招:心灵休憩模式启动
允许自己高质量地放松
一周的忙碌结束后,朋友邀请你一起去看电影,你想到了还有作业要完成而拒绝。到了图书馆却怎么都静不下来,不知不觉在小红书中度过了一个夜晚,最后因学习玩乐皆落空而懊悔。
所以,不如允许自己先做让能量回流的事情,比如和朋友们一起看电影、吃饭或者散步。高质量的放松能为接下来的任务提供动力。关键是要做那些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不是让人感到更疲惫的消遣。
第二招:行为小能手上线
建立正反馈
能量恢复了,但还是不想干活儿,怎么办?那一定要试试“2+3+5公式”。这也就是美国“时间管理之父”阿兰·拉金提出的“瑞士奶酪法”。
2分钟分解任务:把复杂的任务拆解成清晰明确的小目标,比如将“写一篇科普文章”分解为:检索资料(20分钟)、草拟大纲(20分钟)、写初稿(1小时)等。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使得完成目标的路径清晰可见,降低迷茫感;二是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
3秒钟动力破冰:给自己一个开始的信号,比如“3、2、1,开始!”,这种仪式感能帮助你快速集中注意力。
5分钟战略延长:当你完成了一个小任务后,试着告诉自己,延长工作时间5分钟。只需要5分钟就好,不需要更长。这种渐进式的方法比一开始就投入8小时更容易接受。
“2+3+5公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它的可操作性非常强,不需要耗费特别大的努力才能落实,也就更容易建立起正反馈机制,有利于信心的恢复。
第三招:真实世界大冒险
从身边汲取能量
正如牛津大学教授项飙提到的,我们的大环境正在捕获生命力。关心你身边“具体的人”,并与他们产生联结,能在大环境给定的条件下,让普通人获得能够保持思考和行动能力的小空间。
楼下打扫卫生的阿姨从哪里来?
卖水果的小贩一年回几次家?
宿管阿姨最近的烦恼是什么?
学院的保安最近在工作的时候发生了哪些趣事?
有什么是我们可以为他们做的事情呢?
本真的自我唯有与世界建立联系,方能茁壮成长,实现心灵的丰盈。这种与世界的联结,离不开基于阅读、音乐、电影等共同的兴趣爱好构建的小型的共同体。
在关心身边的基础上,在学校或其他圈子里,找到一群信任你的伙伴,大家互相支持,能给我们极大的心灵滋养。试着在自己身边构建一个小团体,大家在一起聊天、交流、互相帮忙,久而久之,连说话的勇气和自己的想法都会更大胆一点,不用老是担心不被接纳。如果建立小圈子有困难,那不妨从更小的事情做起,比如跟舍友一起分享最近发生的趣事,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和服务员闲聊几句……
朋友们,别再犹豫了!快来试试这三个小妙招吧~在行为层面更有效地行动和放松,建立正反馈。同时,通过建立与真实世界的联结获得深层的力量来源。说不定,你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生活就像一场冒险,只有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空!
来源:法学院研究生会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责编丨窦润沁
审核丨伍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