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电气—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2022级博士研究生张兆毅
厚积薄发,笃行致远
张兆毅,男,中共预备党员、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科研竞赛方面共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以一作/通信发表SCI/EI论文10篇、获得“华为杯”数模竞赛二等奖(2次)、“华中杯”数模竞赛二等奖。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2次)、武汉大学优秀学业奖学金一等奖(2次)、武汉大学晨光电缆专项奖学金、武汉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先进个人(2次)。文体活动方面获得学院师生篮球团体比赛第四名、学院“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二十大党史知识竞赛三等奖。
厚积薄发
“研究生阶段的规划是什么样的?学长是如何践行的?”张兆毅认为,研究生阶段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合理规划目标与执行计划,才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因为对科研充满热情,张兆毅在博士期间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与学科竞赛上。他坚信,扎实的科研积累是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为此,他针对自己的科研学习有几个方面进行规划:首先是自身科研工作。在博士入学前的暑期,张兆毅便与导师确定了研究方向,并广泛阅读相关文献,深入思考领域内的问题和可挖掘的创新点。科研灵感稍纵即逝,他养成了记录点子并及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的习惯。此外,他经常参与相关领域专家的学术报告,虽然未必能完全听懂,但每次都会从中获取新的思路和灵感。其次是纵横向项目工作。他会根据任务的轻重缓急合理规划,将大部分项目工作分散在日常完成,确保每天都能预留出固定时间专注于自身的科研任务。通过参与项目研究,他逐渐熟悉工程实际的应用需求,为自己的科研提供明确的导向。最后是学科竞赛。他积极参加竞赛,不仅锻炼了团队协作和短期攻关的能力,也大幅提升了论文撰写、程序编写和资料查找等核心技能。这些积累不仅有助于比赛成绩,也为日常科研提供了更高效的解决问题方法。
砥砺前行
科研路上总有坎坷,而张兆毅也曾深陷迷茫。他回忆起博士期间印象最深的一次困难:项目任务繁多、论文多次被拒,内外压力让他倍感挫败。面对困境,他选择让自己冷静下来,调整心态,从繁杂的事务中抽出固定时间专注修改论文。他全面梳理文章的细节、结构和逻辑,反复打磨,直到自己觉得已经足够完善后,再重新投稿。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尤为重要,即便其他任务繁忙,每天也要留出一段时间开展自身科研。此外,张兆毅总结了一条经验:在论文投稿时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将文章修改到足够完善后再提交,才能提高成功的概率。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突破了困境,也帮助他在日后的科研中更加从容地面对挑战。
行稳致远
国家奖学金的评比标准旨在激励学生综合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在科研、学科竞赛、学生工作、文体活动等方面都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方面,时间管理非常重要,需要合理分配各部分工作的时间;另一方面,在开展各项工作时要全力以赴,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效率和产出的质量。
寄语
科研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研究生都会经历第一次阅读文献、仿真编程、写论文、投稿返修等,希望学弟学妹们大胆去尝试和摸索,尽早捅破科研中的每一层窗户纸。一方面更早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状态,另一方面,就算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困难,也给自己预留更多处理困难的时间,从而在解决问题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迭代循环,取得更多成果。
来源: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研究生会
责编丨窦润沁
审核丨伍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