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图为杜克成参加IAMCR会议并宣读论文
杜克成,男,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硕士期间获得武汉大学2023-2024年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一等奖,研一期间课程平均分91.27,位居专业第一。以第三作者身份发表一篇SSCI二区(中科院三区)论文,收到IAMCR、AEJMC、APSA等多个国际会议的论文录用函,在IAMCR会议上宣读学术成果。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
“如果可以用歌词来形容自己,我会选择刘德华等人的歌曲《笨小孩》中的一句:“哎哟向着天空拜一拜呀,别想不开,老天自有安排,老天爱笨小孩。”这句歌词让我特别感动,因为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笨小孩”。
相比于专业成绩、论文发表这些亮眼的个人标签,杜克成选择用“笨小孩”来形容自己。在他看来,正是这一路看似笨拙的跌跌撞撞和勇敢尝试开启了他的学术生涯。在未来,他也将继续坚持脚踏实地、不怕失败的“笨小孩”精神,朝着攻读博士学位、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目标,全力以赴。
以浙江省最后一名的成绩和理科生的高中背景考入武大新传专业,杜克成的本科学习似乎并不那么顺利。他坦言,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前,大量的背诵任务总是让他特别吃力。曾经为了顺利通过五个学分的“毛概”考试,杜克成花了将近一个月准备,但收效甚微。“无论我多努力,似乎总是不能完整记住那些材料”,他如是说道。
由于太过专注于背诵,杜克成甚至忘记了按时参加这门课的线上考试,这次的“全力以赴”就这样戏剧化地落下了帷幕。他清楚地记得,“最终成绩比班级平均分低了将近十分”。
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课程的失利,也几乎宣告了他未来很难获得保研的机会。不过,一次的失败或许就是下次成功的开端。这次的经历让杜克成更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前进方向,他开始通过学术竞赛和科研项目寻找其他的保研途径,“现在回想起来,正是那次经历让我接触到了学术科研,并激发了我的兴趣。”学术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在此之后,杜克成顺利地保研本校,继续在新闻与传播学领域发光发热,并且在研一阶段取得了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正如他自己所说,“老天爱笨小孩。”
接触学术科研的契机让杜克成看到自身发展的更多可能性,但是真正催动着他在学术道路上坚定向前还有两个关键:一是他坚持到现在的研究兴趣,二是他的导师,也是他的学术引路人——王刚老师。
杜克成的研究方向目前集中在健康传播和政治传播两大领域。健康传播方面,他主要关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传播策略对健康行为的影响,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在已发表一篇SSCI二区论文中,他利用控制实验法分析烟草定价和警示标签对吸烟者戒烟意愿的影响。这个研究方向主要是源于他对于实证研究的热衷。
而另一核心研究方向——政治传播,则更多地来自他个人的兴趣和导师的影响。从本科开始,杜克成就经常阅读和政治相关的书籍和文章,这些积累进一步引发了他的思考,“我对如何借助传播手段塑造舆论、影响公众行为以及推动社会政策感到非常好奇”。另外,他的导师王刚老师有着政治学的学术背景,经常将政治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融入传播学研究当中,在导师的影响和带领下,他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了政治学与传播学交叉融合的魅力。在杜克成看来,“健康传播和政治传播虽然表面上是两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但我认为它们有很多可以互相借鉴的地方。比如,健康传播中关于行为改变的理论与方法,也能很好地应用于政治传播中探讨公众态度转变的研究。我希望未来能够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出更多具有交叉学科价值的研究成果。”
图为Jon A. Krosnick教授访问合影
(右1:杜克成,右2:王刚老师,
右3:Jon A. Krosnick教授)
在学术道路上,遇到一位适合自己的引路人是十分幸运的,这一点杜克成深有感触。在本科时期他就跟随王刚老师参与科研训练,也是王刚老师带他真正走进了学术的世界。杜克成说:“老师总是提醒我们,学术研究的核心在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去解答,而不是追求空泛的理论或者复杂的模型”。同时,王刚老师在学术工作中的严谨和专注也让杜克成萌生了未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想法。“王老师不仅是我学术上的引路人,也是我的职业榜样。”他这样总结道。
学术道路上的不断求索,已经让杜克成取得了许多亮眼的成绩,但他坦言,自己在这条道路上也经历过不少挫折。“我曾经看到一位国外学生在毕业时把研究生涯中收到的拒信做成了一件裙子,这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粗略估算一下,我大概也能用我的拒信做出一两件衣服”。一开始,这些挫折确实让他产生了自我怀疑与焦虑的情绪。但他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逐渐学会了调整心态,重新审视学术研究的真正价值。现在,当他谈起过往的经历,已经是一派云淡风轻,“这些“拒稿”的经历不仅让我更加注重研究设计和论文质量,也让我学会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学术道路上的各种挑战。毕竟,失败和拒绝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它们同样在推动我们不断进步。”
图为杜克成参与学术会议与研修班的相关证书
丰富的论文撰写和投稿经历让杜克成对学术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也促使他深入思考一篇好论文的真正内涵。以传播学实证研究为例,他认为一篇优秀的实证论文应具备科学性。这体现在研究设计的严谨性上,需全方位考量如何保障研究结果的可信度;理论逻辑应清晰合理,能够有条不紊地解答“是什么”“为什么”等核心问题;实证证据要确凿可靠,无论是数据的采集还是分析,都必须严谨细致、具有说服力。在他看来,一篇好的论文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设计”出来的。“写作固然重要,但写作的本质应该是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清晰阐释,同时适当地进行包装,而不是追求花哨的语言或者“文科黑话”。
杜克成认为,会议筛选投稿论文的关键标准在于判断研究思路和想法是否有价值,而不是论文是否完美。他也真诚地建议志在国际会议发表论文的同学们,“如果论文被拒,也不要灰心丧气。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研究本身不好,有时候只是未能符合特定会议的需求或审稿人意见的偏好。可以在下一个会议时继续投递,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在他看来,论文写作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调整的过程,重要的是保持对研究的热情和对科学严谨性的追求,这也是他一直坚信并不断践行的准则。
谈到未来规划,杜克成直言自己对学术抱有强烈的热情,希望能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博士阶段进一步深耕自己的研究领域,最终实现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目标。同时他也深知,学术道路绝不会是坦荡无阻的,“这条路充满了挑战,不仅需要足够的学术能力,还需要持续的韧性和对科研的热爱”。因此他将研究生阶段视为一次“试炼”,希望通过这一时期的科研实践来评估自己的各方面学术素养,为此他全力以赴,不断积累自己的学术技能,抓住每一次机遇。
图为杜克成生活照(图中为范长江雕像)
其实,追求学术的大多数时间都是有些枯燥的,期间可能还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和无功而返。因此,对杜克成来说,这次获得国奖是意外之喜,是过往努力的证明,更是激励自己继续前行的动力。他调侃道,“本科时期,别说国家奖学金了,就连学业奖学金我也只拿过一次”。这些年学术研究的锤炼似乎让这个曾经为期末考试大伤脑筋的“笨小孩”完成了蜕变,但他还是习惯于用“笨小孩”来形容自己。从接触学术科研,到现在取得一定的成就,正是脚踏实地、不怕失败的“笨小孩”精神一直鼓舞着他前进。
成就固然让人欣喜,但是杜克成也清楚地认识到学术研究的成功是个人努力和机遇、环境等一众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人无法完全左右事物的发展,未来也可能会有更多未知的挑战,所以他始终怀揣着一颗平常心,“无论结果如何,只要全力以赴,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会成为我未来人生中重要的积累和成长”。前路或许道阻且长,但杜克成还是会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不论是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还是抓住其他机遇,相信他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可能性。毕竟,“老天爱笨小孩”,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会
责编 | 窦润沁
审核 | 伍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