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途榜样 · 马院丨叶子维:潜心治学,行稳致远

教育   2025-01-26 22:05   湖北  

人物简介



叶子维,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建设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曾获武汉大学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学业奖学金一等奖、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第三届全国政党理论博士生论坛一等奖、第二届全国中共党史党建学英才学术研习营优秀营员、第二十二届湖北省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及相关学科年会征文一等奖、第五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中原论坛征文一等奖。曾先后于《理论探讨》(CSSCI)、《治理研究》(CSSCI)、《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AMI核心期刊)、《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AMI扩展)上公开发表学术文章共四篇



启蒙指引,踏上征途



一万步卷帙浩繁的世界,最初,都由良师开卷。叶子维提到,在研究生阶段,博士生导师丁俊萍教授和硕士生导师李向勇教授为他“开卷启蒙”“提灯引路”,托举他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丁老师曾说:“如果不是从自己心底发出声音,是讲不好马克思主义的。”这句话深深地启迪了叶子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对党的初心使命的深刻把握,是学术研究的“根”与“魂”,是中共党史党建学人安身立命之所在。他提到,对待学生,丁老师总是给予最多的尊重、信任和支持,如园丁一般,从不抑制“小树”向上生长的自由空间,而是以最大的耐心专心做“浇水施肥”的工作,修剪掉一些多余的枝枝蔓蔓。两位导师的言传身教启迪叶子维要“潜心治学、专注做事、坦荡为人”


求知若渴,学术为业


提到如何保持学术研究的兴趣,叶子维认为占有知识和追求真理,作为人类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充满趣味性的工作。他认为,保持学术研究的兴趣,最首要且最根本的就是“以学术为乐业”。他提到,以学术为乐业,关键是把学术思考和学术研究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做到“学术生活化”,使学习成为同运动、游戏、社交、饮食等内容一样,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愉悦的生活方式。此外,叶子维认为,以学术为乐业,还应当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来观察和认识社会生活事实特别对于中共党史党建这个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现实性的学科,要善于从社会生活实践中提出问题并找寻答案,做到“生活学术化”



问及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选题,叶子维认为,在学术研究中,不仅要善于抓住“热点”,更要挖掘自己的学术“生长点”。一个好的研究方向应当具备强大的生命力,能够供给持久的研究需要,能够产生一系列具有价值的具体选题。他提到,确定一个好的研究方向或选题,一是要进行充分的自我评估,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范式和自己喜欢的研究领域,切不能在研究中“丢失自我”;二是要及时同导师沟通导师拥有丰富经验和敏锐观察,往往能够快速发现问题、纠正偏差,避免走上歧路;三是要筑牢研究基础,对于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原理、重要概念、核心话语和基础文献要进行系统地、反复地、细致地学习;四是要学会“深思一下是什么”“多问一个为什么”,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持之以恒,步履从容



问及对于正在追求学术目标的学弟学妹们的建议,叶子维将他的学习体会总结为两组词分享给大家:第一,学会“自讨苦吃”,但不“自讨没趣”。人间万事出艰辛。于我们而言,既然没有曹植“七步成诗”的天分,便要下贾岛“反复推敲”的苦功。但是,自讨苦吃不是没苦硬吃,更不是胡乱吃苦,不能把时间精力耗费在无趣、无价值的事情上;第二,既要“快马扬鞭”,也要“下马看花”。读博是苦旅,亦是征途。前路漫漫,既要求我们“不待扬鞭自奋蹄”,也请允许自己偶尔下马驻足,去放松、去思考、去眺望、去欣赏沿途的风景。


学长寄语


对于刚刚步入学术研究道路的我们来说,如同一棵正在成长中的树,既要向上生长,不断获取知识、新观念的阳光雨露,也要向下扎根,筑牢基础,找到自己的学术生长点。同时,一项有价值的科学研究,应当以快乐为其底色,祝愿大家都能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快乐和满足!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

责编丨窦润沁

审核丨伍   林


武汉大学研究生会
武汉大学研究生会官方认证微信公众账号。“武小研”立足于研究生视角,发布实用的研究生学术、生活、文化、职业、实践信息。欢迎与小研互动,小研与你一同度过珞珈时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