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途榜样·马院|何炫达:初心如磐,笃行不怠

教育   2025-01-24 23:00   湖北  


人物简介





何炫达,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建设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曾获武汉大学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学业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新生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曾先后于《理论与改革》(CSSCI)、《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观察与思考》(AMI核心期刊)、《中国德育》上公开发表学术文章共四篇。此外,还有五篇独作学术论文入选全国性学术会议或在学术论坛获。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当问及如何规划硕士三年的学习生活,何炫达认为,由于同学们对于未来所欲从事的职业抱有不同期待,相对应对硕士在读阶段的规划也各有差别,因此他结合自身的情况针对一些共性问题提出建议:

第一,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的前提是明确自己这一阶段欲要达到的目标,这不能空想,而需要首先在实践中逐步加深对自我综合情况的认识。“我在硕士入学最初半年对于未来要做什么也是摇摆和迷茫的,后来恰恰是在导师丁俊萍教授引导下、主动尝试做了一些学术科研训练,这才渐渐意识到自己对学术研究有兴趣、也进一步发展的潜力,逐步明确要争取在学术科研上有所突破的阶段目标。”

第二,制定计划与执行计划辩证统一。在明确目标之后,计划制定也会清晰很多,可以结合培养方案的重要节点统筹安排自己的阶段小目标,例如研一确保专业课成绩不掉队、争取尝试做一些学术训练,研二利用结课之余为求职或升学做准备,研三写好学位论文等。同时,制定计划之后也要随时在实践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计划中的小目标,既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计划,更要在明确目标之后坚定地贯彻执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谈及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时,何炫达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学习马克思主义大概不是要做寻章摘句的经院哲学家,“阅读经典著作或论文”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解决实践与理论中的问题,没有问题意识,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就谈不上会“有兴趣”,也就不存在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因而关键在于如何建立问题意识。问题从实践中来,如果条件允许,就直接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由此产生的直接经验是理论研究最宝贵的一手资料,例如他在本科阶段参加基层脱贫攻坚的实践经历使他对“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问题产生了深切的、亲身的感悟,由此衍生的种种思考使他受益至今,促使他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理论”作为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如条件所限,只能依赖间接经验、通过文献资料来寻找问题,也应当首先关注那些事关本专业本领域研究的核心命题与时代课题,然后逐步发散到具体问题,通过文献梳理建立起一个“问题网络”,逐步找到有利于自己发挥的领域。





不惧困难,久久为功




在学习、生活、工作尤其是科研训练过程中,或因为成绩不理想、或因为文章被退稿、或因为求职屡试不利,这些困难在现实中存在,由此而至的焦虑情绪也实属正常,在这里他有三个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求解于自身。个人再大的困难未必难过我们党这百余年历程中所经历的那些风险挑战,因而要有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风物长宜放眼量。

第二,求解于组织。我们不是孤立存在的,遇到困难,不妨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沟通,这往往能取得超乎自己想象的益处。以我个人为例,在与导师丁俊萍教授交流过程中,有很多次是导师简短一句点拨,让我突然想通了某个困惑已久的问题,而在参加同门同学组织的读书会时,往往可以在观点碰撞中迸发新的思考。

第三,求解于外物。人毕竟不是机器,适当娱乐是我们天性所需,当感到焦虑的时候,不妨借助外物娱乐解压。比如可以培养一种兴趣爱好或者从事某项体育运动,又比如抽出一两天呼朋唤友好好玩上几局游戏,凡此种种皆可。





寄语祝福




毛泽东同志1953年在和青年团代表谈话时曾经寄语:“一、祝贺他们身体好;二、祝贺他们学习好;三、祝贺他们工作好。”在这里不妨守正创新、做个引用,祝福同学们:新的一年里身心更加强健,学习更加进步,如有契机则更多参加社会实践,争取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

责编 | 窦润沁

审核 | 伍   林


武汉大学研究生会
武汉大学研究生会官方认证微信公众账号。“武小研”立足于研究生视角,发布实用的研究生学术、生活、文化、职业、实践信息。欢迎与小研互动,小研与你一同度过珞珈时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