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守拙
行稳至远
人物简介
王志伟,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曾获武汉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业奖学金一等奖、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武汉大学优秀共青团员、武汉大学优秀学生社团干部、武汉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业奖学金二等奖、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学生干部、首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优秀论文。曾先后于《理论探索》(CSSCI)、《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CSSCI扩展版)、《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公开发表学术文章共五篇。此外,曾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负责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武汉大学青年研究中心调研课题1项。
保持热爱,奔赴山海
王志伟认为这份奖学金的获得,并非他个人智慧的独舞,而是团队合作、师长教诲、家人支持以及同窗鼓励共同编织的华章。他特别感谢导师项久雨教授对他的培养和教诲、同门各位兄弟姐妹的支持和鼓励、学院优秀师资团队的指导和关心。“身处武大马院这个至高的学术殿堂,让我明白,在知识的海洋中,他是渺小的探索者,唯有保持一颗学习的心,不断汲取,勇于探索,方能在这片浩瀚中留下属于自己的涟漪。”国奖是这段苦旅的新起点,而非终点。他表示,“国奖荣誉是暂时的光环,我将以此为契机,更加专注于科研的深度与广度,开发兴趣范围,开拓学术视野,保持谦逊之心,怀揣梦想之光,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谋而后动,勤勉笃行
当谈及科研心得时,王志伟强调了日常生活积累的重要性。他回忆了刚入学时,拿着研究选题向导师请教的情景,那时导师总问:“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你的理论观点是什么?”
从前,在本科和硕士阶段,他认为写论文就是找一个理论去解释和分析某个问题,包括在课程作业撰写中,也总是生硬地让经验事实去符合这个理论。但后来他发现学术研究并非如此,学术的创新研究或理论创新实际上来自对实践、经验和事实的总结。“当我再看自己发表的文章时,仍然可以发现很多漏洞,自己的文章可以发表,主要还是因为观点或者议题比较新颖,但自己功力还不是很深厚。”
同时,他表示发表文章是检验我们对该领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如果文章顺利发表,说明自己的学习或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有所成就的。”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于人文社科,该领域内的核心期刊发表有一定困难,“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在导师的指导下发表文章,而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则相对较为困难。因此,如果有机会的话要多和导师交流,说不定就可以一起完成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脚踏实地,厚积薄发
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学海无涯,但未来可期。在这条漫长的奋斗之旅中,王志伟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在此,他将揭秘获得国奖的经验。
首先,保持平和心态,勇敢面对并克服困难。他指出在学术探索中,失败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他经常面临诸如选题难以确定、写作进展艰难、投稿屡遭拒绝、付出未见成效等种种压力。“在这里举个例子,我算了一下从我硕士阶段到现在,所投出去的论文用稿率不足三成。实际上,很难有学术研究是完全顺利的,总是要面对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但只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遇到挫折不要想过‘躺’下去、‘避’过去或‘躲’过去,而是要坚持走下去,事实表明多数困难最终还是可以克服的,而我们也将从中收获宝贵的经验。”
其次,系统化地记录、储存与读取文献。学术文献复杂且数量庞大,若缺乏良好的管理习惯,极易导致数据丢失、版本混乱或误用。“在我们的科研训练中,应学习并建立统一的数据记录、命名及存储规范,例如设计清晰的文件夹结构和文件命名规则。此外,制定定期备份计划尤为关键,以有效预防数据丢失。同时,要确保写作工作的延续性与可靠性,再下不去笔,每天也要逼着自己至少有五百字左右的进展。”
最后,主动与导师和同学沟通交流,不要害怕提问。“导师是你科研路上的引路人,师门的同学和优秀的师兄师姐也是你宝贵的资源。有时候当我们去提出问题的时候,总会胆怯,担心会打扰和影响到别人,但实际上,我们学院的每位导师和身边的每位同学,都是非常乐意帮助我们。主动与导师和同学讨论问题,不仅能加深你对问题的理解,还能拓宽思维和视野。总之,学术研究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你的工作更加高效。”
学长寄语
要怀揣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研究心态,保持一颗平静而坚韧的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细微之处捕捉到可能的研究点。及时动笔,无论是笔记、草稿还是论文初稿,这有助于巩固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为后续的研究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一个培养信心,养成良好的文字驾驭能力的过程。希望学弟学妹们保持对知识的热爱,保持对探索的执着,保持对学术的初心,保持对创新的追求。
青衿之志 履践致远
行远自迩 笃行不怠
让我们向优秀的国奖获得者看齐
以勤勉上进为人生底色
不负韶华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
责编丨窦润沁
审核丨伍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