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医案》治湿疹可不能简单祛风除湿?快来看看清肺热,通阳明的治疗思路!

学术   2024-11-09 20:05   四川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医认为其发病主要与湿热、风邪相关。湿热之邪内蕴,往往滞留于肌表,湿性黏腻,阻滞气血,使皮肤产生红肿、瘙痒、渗出等症状;而风邪侵袭则会加重瘙痒的表现。湿疹的根本病机是肺脾两虚,外邪侵袭,致使湿热郁于皮肤。因此,中医治疗湿疹以祛湿、清热为主,兼以疏风止痒。但是今天的这个医案却是另外的一个治疗思路,即泻白清肺热,承气通阳明的方法治疗湿疹。


先看一则郭子光老师的医案:

赖某,男,30岁,工人。1985年3月12日初诊。

病史:因面部湿疹搔抓引起红肿,痒痛难忍,整个面部肿大以致两目不能张,口苦口干,大便数日不解,舌红苔黄而燥,脉滑数。

辨证:肺胃热盛。

治法:清热通腑。

处方:泻白散合增液承气汤化裁。生地20g麦冬15玄参15g桑白皮15g地骨皮15g知母12g连翘20g白鲜皮15g甘草6g大黄10g(另包,泡服)玄明粉12g(另包,兑服)

并嘱停止原来的外搽药,服4剂,大便泻下多次,红肿全消。再以清热解毒滋阴善后而愈。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郭子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医案诠释

本案中,患者湿疹发于面部,症见红肿、瘙痒,乃湿热之象;伴口苦、口干、大便不通,脉象滑数,属肺胃热盛。根据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肺热可导致大肠热盛,加之胃热相合,使得大便燥结不通。治疗应以清热通腑为主,泻肺热、通腑气,以缓解面部湿疹症状。




功能主治


此方主要用于治疗肺胃热盛导致的湿疹症状,具有清热解毒、通腑泻下、滋阴润燥的功效,适用于面部湿疹伴随红肿、瘙痒、口苦口干、大便燥结等肺胃热盛表现。



组方

生地黄、麦冬、玄参、桑白皮、地骨皮、知母、连翘、白鲜皮、甘草、大黄(另包,泡服)、玄明粉(另包,兑服)



用法用量

将以上药材煎煮后分服,每日一剂。大黄与玄明粉另包使用,泡服或兑服,以增加通腑泻下之力。服药期间暂停外搽药物,连续服用4剂,大便通畅后改以清热解毒、滋阴之剂收尾。


方解

桑白皮:清肺热、泻肺气,平喘止咳,有助于清泄肺部蕴热。

地骨皮:泻肺中伏火,特别适合阴虚有热的患者,清热而不伤阴。

连翘、知母:清肺经风热,特别适合热重的症状。

增液承气汤:滋阴泄热,增水行舟,解决津液亏耗导致的便秘问题。方中大黄、玄明粉通便导滞,使下焦壅实之气得以疏泄;生地、麦冬、玄参组成增液汤,增强滋阴效果。

白鲜皮:清热解毒,有利湿止痒之效,对湿热内蕴之湿疹症状有效。

甘草:调和诸药。

此方通过“增水行舟”之法,使燥屎顺利排出,且在泻下时不伤津液,尤其适合津液亏耗的湿热湿疹患者。



禁忌

此方适用于肺胃热盛导致的湿疹,但不适用于寒湿型湿疹或体质虚寒者。此外,方中泻下药物(大黄、玄明粉)用量需谨慎,易虚弱或年老体弱者应避免使用。




总结

湿疹在中医辨证中多属湿热或风湿侵袭,湿热型多见于面部红肿、瘙痒,且常伴口苦、口干、便秘等肺胃热盛之症。本医案通过泻肺清热、通腑泻下的方法,使面部红肿消退,湿疹得以缓解。医案中所用的泻白散合增液承气汤,具有清热、通腑、滋阴等多重作用,为湿热型湿疹提供了不一样的治疗思路。



END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和转载,让更多人学中医学养生,少生病甚至不生病,一起积累福报吧!



申明:

1、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尊重知识与劳动。如有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协商。

2、所有治疗方案均需要辨证论治,如需用药请咨询专业中医师辨证加减,请勿自行用药。

3、编辑:徐之筱,个人联系方式,微信:zhixiao1205

道之中
做一个有课程、有资料、有笔记、有导图、有温度的中医中药推广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