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输穴是指每条经脉上由肢端至肘膝部位的五个特定腧穴,分别为井、荥、输、经、合。这五类穴位象征着水流自泉眼至海洋的流动,分别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井穴:位于手足指(趾)端,常用于急救和醒神。
荥穴:位于四肢掌(跖)部,主治热症和急症。
输穴:位于四肢的关节处,适用于调理脏腑和气血。
经穴:位于前臂和小腿,常用于治疗经络内外的病症。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调理脏腑的实证、慢性病和经络病变。
五输穴在十二经脉的分布:
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手厥阴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足太阳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足少阳胆经: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2、原穴是十二经脉中联系脏腑气血的主要穴位。它们常用于补益脏腑元气和调理全身气机。每条经脉都有一个原穴,原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脏腑元气经过的地方,能调理该经脉所属脏腑的功能。
原穴在十二经脉的分布:
肺经:太渊
大肠经:合谷
胃经:冲阳
脾经:太白
心经:神门
小肠经:腕骨
膀胱经:京骨
肾经:太溪
心包经:大陵
三焦经:阳池
胆经:丘墟
肝经:太冲
3、络穴是连接正经与络脉的穴位,用于调理表里经脉和相关病症。络穴有助于疏通气血、调节经络的沟通,有些络穴还能用于调理精神和情绪。
十二经脉络穴:
肺经:列缺
大肠经:偏历
胃经:丰隆
脾经:公孙
心经:通里
小肠经:支正
膀胱经:飞扬
肾经:大钟
心包经:内关
三焦经:外关
胆经:光明
肝经:蠡沟
4、郄穴是经脉之气深入汇聚的地方,常用于急症和疼痛的治疗。每条经脉都有一个郄穴,而其中的一些郄穴在治疗内脏实证、气血瘀滞时尤为重要。
十二经脉郄穴:
肺经:孔最
大肠经:温溜
胃经:梁丘
脾经:地机
心经:阴郄
小肠经:养老
膀胱经:金门
肾经:水泉
心包经:郄门
三焦经:会宗
胆经:外丘
肝经:中都
5、背俞穴位于背部,主要分布在脊柱两侧。每个背俞穴分别与相应的脏腑相通,具有调理脏腑、补虚泻实的作用。募穴则位于腹部或胸部,是脏腑气血汇聚之处,具有调理气机、散结化滞的作用。
背俞穴:位于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如肺俞、心俞、肝俞等。
募穴:分布在胸腹部,如中脘(胃的募穴)、关元(小肠的募穴)等。
6、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交的特定穴位,常用于调理奇经八脉所主的全身气血平衡。
八脉交会穴:
公孙(通冲脉)配内关(通阴维脉)
后溪(通督脉)配申脉(通阳跷脉)
列缺(通任脉)配照海(通阴跷脉)
足临泣(通带脉)配外关(通阳维脉)
十二经脉中的特殊腧穴不仅仅是经络系统的节点,更是中医理论中调理气血、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这些穴位在临床中被广泛运用,通过针灸、按摩等方式,可以达到调理身体、平衡阴阳、促进健康的目的。在日常保健和疾病预防中,掌握这些腧穴的位置及其功能,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自我调理,增强体质。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和转载,让更多人学中医学养生,少生病甚至不生病,一起积累福报吧!
博主介绍
徐之筱,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执业中药师,中医世家,IPTA认证高级培训师。
先后在多家大型医药企业担任医学经理和学术总监,拥有丰富的学术推广经验,先后师承全国多位名老中医,擅长各种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治和调理,同时致力于中医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遵《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旨,在全网累计获得10w多关注,全网点赞收藏播放量超百万。秉知行合一,临证慎细。学术上重视以人为本;尊五脏平衡,升降平衡为核心;擅祛邪扶正,调畅气机,标本兼治,增强体质。欢迎大家加我微信沟通交流。
申明:
1、参考文献:“中医鬼才”倪海厦经验总结—大黄之用举隅——《中医中药》2020年9月
2、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尊重知识与劳动。如有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协商。
3、所有治疗方案均需要辨证论治,如需用药请咨询专业中医师辨证加减,请勿自行用药。
4、原创/编辑:徐之筱,个人联系方式,微信:zhixiao1205